首页 -> 2008年第3期


另类与先锋

作者:李 军




   关键词:《三八节有感》 另类 先锋 文学性
   摘 要:回到作品的发表语境,《三八节有感》可以说是散文中的另类与先锋。丁玲通过对女性身体的修辞完成对革命阵营中性别秩序的抒写;自由伦理是其创作的价值立场,生活现象是其切入杂文的角度;文中显露的女性意识既是作者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深化,同时又是超越于时代的呐喊。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从发表的那一天起,直到新世纪的今天,始终受到不同类型读者的热情关注。对于作品的认识,或者立足于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立场,或者从作家的主体性入手揭示其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和女性意识。整体上看,两种研究视角都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者说作品在思想史或文化史上的意义和地位。然而,这篇并不复杂,也并不宏大的杂文毕竟是文学的一种书写,如何从文学的意义上来认识应该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就文章发表的解放区文化语境、社会语境及整个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氛围来说,作品在当时的散文类体裁中可算得上另类与先锋。
  
  女性身体的修辞
  
   20世纪40年代初的丁玲对革命的感受与认识从刚来边区时的激昂肤浅转向冷静与深入,这时期她创作了一系列对革命阴暗面有所批评的文章,有小说,有杂文。其中杂文有《什么样的问题在文艺小组中》《干部衣服》《大度宽容与〈文艺月报〉》《我们需要杂文》等,《三八节有感》也是写于同时期的一篇作品,就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而言,这篇作品与其他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三八节有感》又是非常另类的作品。正如很多研究者所强调的,作品所体现的性别立场使其与其他作品区别开来。在作品中问题的提出围绕着结婚离婚而展开,而作者最终关注的是革命阵营中女性命运,具体一点就是性别秩序带给女性的苦难。这一主题的完成通过对女性身体的修辞来实现。
   女性的身体在文中并不具有明确的形象和所指,但对女性的叙述却又以或隐或显的身体存在为根基。丁玲以女性身体的存在、变化与被分配揭示出走向革命的女性的痛苦。“为什么小米把女同志吃得那么红胖”在文中不过是引入正文的一句过渡语,然而其丰富的语义却道出女同志的生存现状。引起注意的不是女同志的言语和行动,也不是思想与精神,而是女性身体的变化,一样的生活语境,为什么女同志身体的变化能够引起注意而不是男同志?女同志的身体在怎样的意义或者说以什么样的价值那么引人注意?简单的一句话暗示了女同志的“特殊”身份。决定女同志特殊身份的是她们身体的可欣赏性。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女同志拥有了可以数计的价值属性。在她们的婚姻归属上,她们被认为应该以她们身体的美学指数来取舍不同等级的对象,传统的门当户对与才子佳人被赋予时代性的内涵。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女同志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审美指数自由地选择身体的归属,她们是革命的成员,是社会组织的有机体,在某些时候,她们还需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在文中被描写的女同志似乎只拥有并不完全属于她们自己的身体,身体之外的一切大体是可以忽略的。为了进一步突出女性身体之于生存环境的特殊位置,作者提供了一个特写:“然而只要她走到那里,那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总务科长,艺术家们的眼睛都会望着她。这同一切的理论都无关,同一切的思想也无关,同一切开会演说也无关。然而这都是人人知道,人人不说,而且在做着的现实。”女性物质身体的关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无意识。
   “落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是一个有特别含义的词语,它在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一个人的政治表现情况,政治上的“落后”意味着个人在集体中生存的无意义无价值。在个人价值与革命价值统一的解放区,“落后”这一政治性的评价也就成为人生价值的负面体现。在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的社会语境里,一个人的“落后”很容易演变成不革命的表现。对于革命家庭来说,一方革命行为的“落后”也就意味着整个家庭的崩溃。有意味的是在文中“落后”也与女性的身体结合成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在离婚事件中,女同志的年长色衰成为“落后”的身体行为。当身体的变化转换为政治思想的不积极时,女同志的情感伦理上升到革命政治的范畴,个人话语被整合到政治话语中,离婚便成为女同志的宿命。
   1942年春延安掀起一股批判现实的文学风潮,丁玲是其中的领军人物,她以其在文化人中的特殊地位与创作实力参与和推动了这次曾引起巨大反响的文学运动,如果这次文学思潮中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另类文学的话,那么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则成为另类中的另类。在批判现实的层面上,《三八节有感》与同类文章没有实质性的区分,然而在文学的修辞层面上,这篇作品却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正是这种身体修辞的运用,把作家敏锐的女性意识给以分明的凸现,而革命与女同志生命感受的真实关系也才由此而被切身感受。作品发表半月之后,刊登《三八节有感》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萧军的《论“终身大事”》,作者站在五四个性解放的民主立场对女性的婚姻做了大胆的发言,但由于作者缺少对女性切身感受的发现,他只就问题论问题,因此,他的文章缺少生活的质感,其文遮蔽了女性与革命的切身关系。至此,可以说,基于生活感受的女性身体修辞把丁玲的思考引向深入,在此以前,丁玲对革命女性身体的抒写也曾涉及,然而唯有这篇杂文才正面把革命内性别秩序的存在公开推出,使这篇作品成为解放区文学史以及作者创作史上的绝响。
  
  自由伦理与现象美学
  
   《三八节有感》触及的问题算得上是有思想深度的领域,也是异于日常思维习惯的写作,可是对于作品本身的阅读让人感觉不到任何障碍,包括文字、语句和主题意蕴,其中的奥秘应该与作者切入问题的方式和在文章中所体现的美学追求不无关系。
   在该文中,作者以女性身体的自然感受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的建构。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之分,人的思想状况千差万别,但人的感受却没有优劣高下,人的偶然存在性决定了人自然存在的等值性,在五四民主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丁玲就是要维护人的自然存在的合理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忽略了女性的这种自然存在与她们的自然感受,中国的革命向革命的成员许诺了个人生存权利的平等,但是丁玲发现女性个人的感受却没有引起注意,女性的个人感受缺乏话语权,或者说女性个人的话语权为民族抗战的话语权所遮蔽,丁玲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是众多革命女性共同的心声,这里的丁玲从雄壮的革命话语中挣扎而出,她在自由伦理的意义上成为革命女性的代言人。但丁玲又不仅是个代言人,她还是女性精神的辅导员,她对女性身体的负累和遭遇的不幸感到痛心,对她们充满同情。她提出了让女性们自强的建议,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女性从生活的局限中走出来,保护与维持身体的自然要求,健康愉快地生活。丁玲从强调革命的人民伦理回到重视女性个人感受的自由伦理,这不仅是一种写作立场的调整,也不仅是作者伦理价值观的转换,而且也是美学观念的更新。她的自由伦理创作美学的引入使她的写作能够引起不同文化阶层的共鸣,而人身体感受的共同性反过来促进了他们对于文本的进一步阅读或理解。
   以对生活现象的提炼整合来组织文本是这篇杂文的又一重要特色。作者对问题的论述不是靠理论思辨或逻辑推理来完成,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举证引导读者的思考,在一个又一个实际例证的有序展开中,女性身体的遭际便给读者留下一个清楚的印象,在此基础上作者表明自己的同情与人道的立场文中作者的思维逻辑发生了逆转。作品的前半部分围绕革命阵营内的性别秩序的存在而展开,可是在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并没有给出革命对女同志个人感受忽略的结语,而是笔锋一转,结合女同志的生活实际,提出让她们自强的建议。作者的这种设计避免了与权力话语的直接冲突,同时由于大量生活现象的举证,问题的症结已经不言自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可能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靠女人自己,于是丁玲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对女同志的生活提出可行的建议。至此,可以说对生活现象的重视既是这篇杂文成文的前提,也是丁玲表意的一种方式,读者在对生活现象的感知中,领略作者内心的真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