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何其芳的文化心理

作者:王雪伟




  
  结语
  
   何其芳一生,文化心理在不断变化。最初,三种文化心理都曾经影响到何其芳。但在1936年前,何其芳的文学本位心理非常明显,政治冲动有意无意间完全被抑制了。此后,一直到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失位感开始像野草一样蔓延开来,文学本位意识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是功利特征更加鲜明的政治心理。1942年到1949年,何其芳的政治欲望获得充分释放,而文学本位意识冬眠,文学转化为纯粹的政治工具。1949年后,何其芳的文学本位心理苏醒,此时的他已身兼官员、作家、学者三种身份,三种心理更是纠缠不清。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生的多数阶段,何其芳都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从事文学活动的人,或者说,与其他心理相比,他的文学本位心理表现得更加强烈、鲜明。这一定程度上,又体现出他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的心理特征。因为,摧毁封建科举制后的现代中国社会,有可能令文人彻底打消由文而仕的唯一念头,从而使文学化为一种独立的事业和职业。可悲的是,何其芳虽然有从文的打算,却没有坚持到底,总“怀金悼玉”、见异思迁。这三种文化心理对何其芳的影响显而易见。他热爱文学,对文学充满执著的理想主义精神,但由此引发的失位感又噩梦般折磨着他。在环境的刺激下,他走上从政之路,但走得并不彻底,总挂念着文学创作。结果,在生命的后半段,何其芳多数时候活得很惶惑,找不到自己的主业,看不见事业的基点,也就不能专心做事。结果,事业上终难左右逢源,不免蜻蜓点水,以至其晚年发出“学书学剑两无成”的感慨,落得“缠身仇恨”。当然,其中有环境因素的干扰,但文化心理的作用不可忽视。
   那么,其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文学失“本”的问题。先哲有言,“君子务本”,此“本”包含有“本位”之意。何其芳深受三种文化心理控制,一生都在政治与文学之间跳来跳去,其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固然难能可贵,但去掉文学之“本”之后,他还剩下什么?所以说,作为一个现代文人,“务本”应是首要任务。其次是与“务本”相关的事业崇高感的丧失的问题。对于文学事业,从业者应该怀有一分崇高感。崇高感是文学事业能够有所成就的一个前提,如果一个文人对自己的事业缺乏信心,自卑失位,会直接影响到其创造力的发挥,结果就可能一无所成。何其芳的代表作《画梦录》,出现在他文学崇高感最强烈的时候;而其“失位”感强烈时期的作品,则很难超越以前,这与他事业崇高感的丧失有很大关系。可见,现代文人应该有事业崇高感。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王雪伟,文学博士,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何其芳.何其芳全集[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 何其芳.研究专集[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3] 蒋勤国.何其芳传略[J]. 新文学史料,1987.
  [4] 奇各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M]. 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