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在“政治”之外

作者:裴 争




   不论《铃铛花》中关于高东茂的描写如何偏少,这个人物依然是全文重点塑造的形象。对这个人物的讲述主要是通过第一人称“我”的限知视角来讲述的,但由于“我”作为文本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人仅仅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加之“我”对高东茂老师的了解并不全面,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铃铛花》采取了视角流动的策略,被叙述的高东茂老师的形象始终处在不同的视角笼罩下,有一个不断形成和丰富的过程。
   最早把高东茂老师这个角色带到读者视野的是“我”的小伙伴曾益顺,也就是说高东茂首先出现在作品中另外一个角色的视线里,这让读者认识到高东茂在曾益顺这一角色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以至于他即使在逃学玩耍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想高东茂。这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疑问:高东茂是什么人?他何以在曾益顺的心中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作者并没有立即解决这些疑问,而是把视角转成第三人称全知的方式来介绍高东茂在学校里跟其他老师的不同,这个第三人称视角是以学校知情人的身份出现的。随后,视角转成了第一人称“我”,因为要讲述一件“我”所亲历的有关高东茂的事情,而且是一件他因误会而做的“错事”。为维护曾益顺的利益,高东茂失手打了并没有做错事的“我”,了解情况后又真诚地向“我”道歉。这件事让我们看到高东茂是一个鲁莽而诚恳的人,他年轻气盛,但又真诚随和。叙述完这件事之后,视角再一次转成第三人称知情人的口气来叙说高东茂的神秘失踪,但关于失踪时的具体情形则又以更关心高东茂的曾益顺的视角来交代。这样有关高东茂前期的大体情况在不同视角的流转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体的轮廓。随后,他在两个孩子的视野里时断时续,直到再次以曾益顺的视角完整讲述他跟高东茂的渊源。这段叙述既解开了前面高东茂何以在曾益顺心目中如此重要的疑问,又补充说明了高东茂何以跟其他老师有不同的想法的原因。之所以让曾益顺来讲述高东茂的详细情形,既因为曾益顺是高东茂的乡邻,又因为高东茂对他的关心在曾益顺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在这之后对高东茂的叙述似乎暂时中断了,中断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两个逃学少年的视角来写高东茂,虽然他在两个少年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但他们毕竟是逃学中的孩子,相对于意识中的高东茂他们显然会更关注眼前的事情,对高东茂的回忆和叙述不过是他们的无意识行为,高东茂因为真诚地关心学生而无意中闯进了这些少年们的心灵世界,但作为成人的高东茂不可能占据成长中少年生活的全部,用这种时断时续的方式来叙述有关高东茂的事情正符合逃学少年的视角和心理,显示了不承担责任的儿童期向开始承担责任的成年期的过渡,是叙事方式和人物行为心理的契合。
   不论是叙述人“我”的回忆还是作品角色曾益顺的回忆,此前对高东茂的描写都是间接的,读者只是“听说”了关于高东茂的一些事情并没有“亲眼”见到他。作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高东茂最终被“聚焦”,那就是在山洞里被“我”和曾益顺发现,通过“我”和曾益顺的共同视角,填补了高东茂失踪后行踪的空白。高东茂这次留给两个孩子的印象是刺激性的:“肮脏的长发,深陷的面颊,凌乱而浓黑的胡须,因着消瘦和污垢而更显得巨大、散发着无比的惊恐的,满是血丝的眼睛。”没有了给孩子们当级任时侃侃而谈的风度,也没有了教孩子们唱歌时的坚定信念,眼睛里含满了惧怖、忧伤和愁苦,见到两个孩子先是惊恐,随后始终在说两个字“走吧!”,在短短时间内,这两个字被重复了七八遍之多。高老师的这一形象给叙事人“我”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以至于三十多年后,当成年的“我”再次回忆起这段岁月时,留在记忆里的依然只是“高东茂老师的那一双仓惶的、忧愁的眼睛……”从少年的“我”到成年的“我”实际上又经历了一次视角的转移,高东茂的眼睛在两个“我”的视角下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疑惑和同情,后者则多是理解和痛惜。至于高东茂的最后被捕、被杀的结局则是通过“我”转述别人的见闻来完成的,这其实也是一次视角的转换。这样,对高东茂形象的叙述在不同的视角流转中最终完成。
   在不断的视角流动中高东茂的形象得以全面地展现。这个形象是完整的,虽然并不完美,他不像众多的大陆五六十年代革命题材中的英雄人物,并没有成长为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至死他也没有真正成熟高大起来。但他的形象由于是通过两个少年的视角来观察到的,便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他的这种不成熟正是一个不成熟时代的本质标志。相对于人物塑造来说,作者运用叙述视角转换的方式所完成的这个形象,正显示了作者对叙事文学视角技术的成熟把握。
   从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来看,在《铃铛花》中,表面的“政治”题材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心理学的主题,或者说,即使是在叙述一个政治的题材,但由于是通过成长期青少年的视角来表现这一题材,使其主题得到了意外的滋养和丰富,《铃铛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过渡期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学标本。
  
  作者简介:裴 争(1970- ),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映真:《凝视白色的五十年代初叶》,《陈映真文集·文论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51页。
  [2]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39页,第197页。
  [3] 黎湘萍:《台湾的忧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5页。
  [4] 陈映真:《铃铛花》,《陈映真文集·小说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555页,第55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