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序曲》中琳达分裂的人格主体探析
作者:雷月梅
二、琳达作为妻子矛盾而分裂的情感
琳达与丈夫斯坦利的关系以及她对斯坦利矛盾情感在故事的第四、第七、第十一节得到展示。琳达在丈夫面前却像患了失语症一样,她的话语常常不能表达真实的心灵。语言的重要性在于人们的认识离不开语言,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语言文本,而琳达说话总是另一个“自我”——他者在说话,她没有真正的主体。通过龙舌兰这个载体,琳达对斯坦利的真实情感得到表述,琳达对母亲角色的抵制也由此得到诠释。
搬到新家的第二天晚上,琳达在月光下注视着龙舌兰时,她对孩子的抵制、渴望逃离家庭、对母亲的依恋全部合并为她对斯坦利截然不同的两极感情。龙舌兰这个意象使琳达强烈的主体意识得到升华,藉此她袒露了对丈夫复杂而含混的情感,也道出了其人格分裂的缘由。“她从下边往上看龙舌兰,只见叶子上都长满了又长又尖的刺,看到这些刺,她的心就变硬了……她特别喜欢这些又长又尖的刺……没人敢靠近这艘船或者跟在后头。”龙舌兰的叶子象征了琳达的处境:琳达希望自己身上长满又长又尖的刺,这样斯坦利就不敢轻易伤害她了。而且如果她身上有刺,她就有能力对付斯坦利的性攻击了。
琳达心想:“就是我白天最疼爱的那条纽芬兰狗,也比不上这棵龙舌兰。”琳达将丈夫比作忠实、温驯的纽芬兰狗是因为他在白天忠实可爱,在白天他不会轻易攻击自己,而且他很温顺。但是她不喜欢晚上的丈夫:“只要他别那样对她大吼着向她扑来,别那么大声吼叫,别用那么渴望、爱慕的眼光老盯着她就好了。他太强壮了,她受不了。”这段内心独白道出了琳达人格分裂的原因。白天,她有权利成为自己的欲望主体,有能力主宰自己的思想。因为丈夫上班不在家,她可以避开幽灵般的丈夫,这样她能够遨游于梦想的王国。然而,晚上她却不能幸免,他像野兽一样大吼着向她扑来,而且对她充满的是渴望和爱慕。琳达受不了丈夫的强壮,她吓得要死,但是无论如何琳达也无法摆脱强大的丈夫对自己的占有,她只能任凭丈夫实施对自己的霸权。可以看出,琳达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无奈的客体地位是她拒绝承担妻子责任的主要原因。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就在斯坦利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心满意足(他买了新房,妻子温顺可爱,还有三个女儿,妻子又一次怀孕)时,琳达却将自己对丈夫矛盾的感情比作商品:“这件事没有比现在更清楚的了。她对他的全部感情非常明确,一是一,二是二,都是真的;另一方面,这种憎恨的感情也同样是真的。她可以把这些感情分别装在小包里交给斯坦利。她真想把最后一包交给斯坦利,让他大吃一惊。”在现代主义初露端倪的1910年代,琳达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感情已然成为商品,可以把它们打包起来交给他。
然而遗憾的是,琳达后来的内心独白又透视了她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因为她想:“我这么珍惜自己身子图个什么呢?我还会不断地生孩子,斯坦利也会不断地赚钱,孩子们和花园都会一天天大起来,将来园子里有整队整队的龙舌兰供我挑呢。”琳达虽然力图逃离父权社会的统治,但她的追求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她的人格只能处于分裂矛盾的境地。琳达对自由生活的质疑透视了她的矛盾处境。犹如龙舌兰一样,它似乎在空中一动不动,琳达本人也非常镇静。她不得不接受无望的生活,自由联想是她逃离现实的唯一出口,她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琳达拒绝斯坦利的性爱,因为性爱意味着她必须独自品尝性的苦果:怀孕、生育。因为她从丈夫身上感受到的只有伤害,只有进攻,没有爱情;而孩子是性的苦果,是强加在她身上的危险游戏,因此她拒绝并抵制母亲的角色。
三、结语
作者通过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创作技巧以及象征主义手法再现了一位深受父权制压抑的女性。父权制社会的规约是贤妻良母,但是琳达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对女性的迫害,所以她要逃离这些规约,结果她只能处于矛盾之中。琳达只是“现存的更大的家庭和社会之网中的一个分子,她不仅仅是这个网络的一员,而且她必须承担的角色也是预先确定的,因为从它一出生社会习俗就已为它规定了”。女性的反抗是漫长而艰巨的。曼斯菲尔德以作家敏锐的洞见与女性特有的体验,以细腻而深邃的笔触并运用现代创作技巧刻画了普通女性矛盾分裂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曼斯菲尔德的创作自始至终纵览了整个女性世界的生活。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雷月梅(1969- ),山西平遥人,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教学工作和西方文论研究。自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良廷等.《金丝雀》——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笔者在有些地方做了些改动)
[2] Eagleton,Terry,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3] Hankin, Cherry, Katherine Mansfield and her Confessional Stories, London: Macmillan, 1983.
[4] 马海良.“后结构主义”.《外国文学》. 2003,(6).
[5]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