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失乐的伊甸园

作者:胡龙青




   关键词:《河湾》 女性爱情 悲观主题
   摘 要:《河湾》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关于非洲的充满悲观情绪的小说。小说通过几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身份女性的爱情困境,从侧面展示了非洲殖民独立后国家独裁统治暴政与腐败下人民生活的悲观无望,从而深化了整篇小说的悲观主题。
  
   《河湾》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代表作品之一。《河湾》是一部关于非洲的充满悲观情绪的小说,凸现了一个古老大陆在本土化与普遍化之间的艰难处境。奈保尔在书中表达了对于殖民地国家建立民主体制的怀疑与失望。小说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几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身份女性的爱情无望、困惑、困境与悲剧,贯穿小说始终,从侧面向我们揭示了殖民独立后国家文明的脆弱与虚妄以及暴露的种种社会问题,展示了非洲殖民独立后国家独裁统治的暴政与腐败下人民生活的悲观无望,从而深化了整篇小说的悲观主题,赋予这部小说深刻的政治文化含义。
   小说一开篇就奠定了悲观、茫然的调子:“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主人公萨林姆的祖先是几百年前从印度移民东非海岸的穆斯林,但是他对自己的民族、宗教都抱有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片土地的殖民者所代表的文化养育了他,欧洲文化是他向往的精神故乡。他到非洲内陆,一个刚刚从殖民者手中独立的国家去寻找生活,见证了这里遍地滋生的贫困、腐败、贪婪,及愚昧的个人崇拜,无尽的暴力和杀戮。其间,萨林姆所经历和见证的复杂的两性关系、几位女性的爱情无望、困境与悲剧更加深了小说的悲观气氛。
  
  一、非洲本土女性的爱情无望
  
   小说中非洲本土女性有两类人:一类是以扎贝思为代表的特立独特行的女性,她们勉强自立,却不敢追求爱情,时时躲避男人,被视为“奇怪的女人”;另一类是广泛的非洲本地普通女性,她们要么是被男人忽略的丑陋瘦小干着苦活的低贱女人,要么是作为男人排遣寂寞和满足身体需要的色情女人。
   在整部小说中,扎贝思算是个描写笔墨较多的非洲女性。小说开头作者就引出了扎贝思,她是主人公萨林姆最早的零售商客户之一。她来自一个渔民群落,大约每月到镇上跑一趟,批发一些货物回村。说明她不同于广大普通的非洲女性,算是比较独立自强、意识比较先进的非洲本土女性。后文中作者又用不少笔墨介绍了扎贝思怎样将自己的儿子费尔迪南托付给主人公萨林姆来引导和教育,以及让费尔迪南到镇上上中学、到新领地接受大学教育,最后成为本地公务员的决定和成功,说明她在意识上是比较先进和开明的女性,相对于普通的非洲女性思想上显得有远见。然而就是这样的女性,尽管很性感,但每次到小镇上的时候,都会涂上散发出难闻气味的防护油来驱赶男人,警告男人,保护自己。她在躲避殖民后国家混乱时局下混乱的两性关系,她在躲避扭曲的爱情,躲避驱赶外部世界的文明,然而外部世界是不可抗拒。扎贝思虽然远远躲开男人,但她并不一直是这样,她很信任主人公萨林姆,很尊重他,并称呼他为“老爷”,她将她的唯一的儿子费尔迪南托付给主人公萨林姆来引导和教育,说明她是崇拜并喜欢萨林姆的,但萨林姆仅将她看做一个普通零售商和客户,一个充满浓郁色彩的女魔法师和女先知,顶多是一个生意上的朋友。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名普通非洲女性,是很难得到异乡人和西方男士的真正的爱情。从小说主人公叙述的口吻可知,他为了排遣寂寞,曾见缝插针地送走过不少非洲女人,但内心对其极其鄙视。“我特别注意不让人看到我和非洲女人在一起。虽然这很难做到,但值得自豪的是,我从来没有授人以柄。”主人公真正欣赏的是像舒芭和耶苇特那样高雅美丽的欧洲女性。扎贝思正因为思想意识比较先进和独立,所以很明白,在当时那样混乱的时局和意识形态下,女人只能沦为男性始乱终弃享乐的工具,要获得他们的爱情是无望的。
   对于扎贝思的女仆和其他广大普通的非洲女人,作者或者将她们描写为一群秃头、瘦小,像小男孩,没有女性特征,整天干着苦力吃着粗劣的食物的低贱女人;或者将她们描写为极其色情、低廉,穿着拖鞋上街,粗着嗓门乱吼的粗俗女人。对于这样的女人,他们只有厌恶或者需要,谈不上爱情。人们对于女人的态度是逢场作戏。萨林姆的朋友马赫士就说过,这里的女人你只要开口,她们随时和你睡。男人可以敲开任何一个女人的门和她睡觉。非洲女性在新移民的眼里就是低贱的下等女人。就连非洲血统男子墨迪,在萨林姆家做仆人,他也经常找非洲女人,并有了两个私生子,但他不认真对待生活,只图个人兴趣,及时行乐,有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生活态度。当萨林姆批评墨迪对两个私生子不负责任时,墨迪却说:“……确实恶心。我也感到很害臊。但她只是个普通的非洲女人。我会离开她的。”
   《河湾》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被一种出自绝望的焦虑与悲观的情绪所噬啮,马赫士夫妇、雷蒙德夫妇、因达尔、费尔迪南,甚至仆人墨迪,无不如此,唯有萨林姆自始至终冷静地、几乎是冷漠地目睹着并讲述着在这个刚刚摆脱殖民统治却又不能到达现代文明之福祉的河湾国家里所发生的一切。在这样悲观绝望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非洲本土女性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稳定的家庭生活吗?
  
  二、新领地女性的爱情困惑
  
   主人公萨林姆的祖先是几百年前从印度移民东非海岸的穆斯林,但是他对自己的民族、宗教抱有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片土地的殖民者所代表的文化养育了他,欧洲文化是他向往的精神故乡。萨林姆欣赏的是高雅美丽的欧洲女性,他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住在新领地的欧洲女性耶苇特的高雅与神秘。
   耶苇特的丈夫是雷蒙德是新领地总统的白人亲信,大人物身边的人物,非洲问题专家。主人公萨林姆在一次耶苇特举办的舞会上认识了美丽高雅而又身份高贵的耶苇特,耶苇特变化多端的形象与神秘高贵的身份深深吸引了他。耶苇特因为丈夫雷蒙德整天忙于自己的政事无暇顾及她,又因为丈夫的政治上的尴尬处境而担心恐惧。于是,她和萨林姆开始偷情,成为他们缓解生活的无聊与恐惧的方式。随着自己不断交往深入,萨林姆洞悉了雷蒙德的失势、彷徨,耶苇特的野心和恐惧后,开始轻视耶苇特。文中写道:“看到耶苇特每天居住的是这样的房子,再想想雷蒙德在这个国家的地位,我觉得我这次来就像是对耶苇特来了次突然袭击。我了解到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的平凡,了解到她在领地生活的不安和不满。而在此之前,她的生活在我眼中有着多么大的魅力!我突然间害怕和她搅和到一起,害怕卷入她的生活。我的幻想破灭了,这让我感到吃惊,但吃惊之余便是释然。”“倘若换个场合,换个时间,她或许不会给我留下同样的印象。或许,如果我当天就读了耶苇特给我的雷蒙德的文章……要是拜访后立刻就能通过文章认清雷蒙德,我就能进一步看清耶苇特——她的野心,她的判断失误,她的失败。她这样的失败我一点也不想卷进去。我之所以想和耶苇特偷欢,只是需要如入云霄的快乐,需要脱离我现有的生活状态:枯燥,无谓的紧张,‘国家的现状’。没想到最终和落入同样生活圈套的人纠缠到一起——这不是我的本意。”这一段的心理活动描写暴露了主人公萨林姆仰慕并与耶苇特偷情的原因,他并不是从内心深处爱上了耶苇特,只不过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枯燥,寻求暂时的欢乐而已。一旦发现对方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能带来安全感,立刻后悔甚至逃脱,而不是从心里去同情呵护她。最后发展为对耶苇特狂暴的殴打,而耶苇特却能委曲求全。
   新领地女性的所谓爱情,也是互相填补寂寞、摆脱不安和恐惧的产物,即使是美丽高雅、身份显贵的欧洲女性耶苇特也是在爱情中困惑与失望。从另一面反映了独立后上台的“大人物”为所欲为,不断搞各种“改革”“运动”,人民仍然水深火热,国家仍然前途渺茫。人们的精神空虚压抑、恐惧不安,社会意识形态混乱。人们生活在没有希望的悲观情绪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