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逃离与控制

作者:田明刚




   皮尔森与朱利安之间的关系是他自己和读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必须指出,在这场不名誉的游戏中,皮尔森利用他在莎士比亚方面的学问扮演了一个诱惑者的角色。尽管他意识到“纯洁天真的女孩子不可能将心理复杂、神经质的知识丰富的老男人从灾难中拯救出来,虽然后者欺骗自己这不无可能”这一事实,他依然用自己对哈姆雷特俄狄浦斯式的解释来吸引朱利安;同时,对对方的顺从态度和性感的身体关注也引起了他的兴趣。所以,为了保证能控制朱利安,他先用一套仪式迷惑自己,对着朱利安曾经坐过的椅子小说写到,“我双膝跪地,然后脸朝下、四肢伸长爬在壁炉前的地毯上”,让人想起了《被砍断的头》中马丁和乔姬之间的那套把戏。有趣的是,空椅子无疑是个空缺,象征着他决意要不计后果都要填补的欲望。
  
  三、控制与欲望
  
   皮尔森评论自己的书是“关于我与阿诺德·巴芬之间的纠葛以及这些纠葛产生的令人惊奇的高潮的故事”。他与朱利安之间的关系则占有主要篇幅,在他与巴芬的故事中起到平衡和颠覆作用。选择朱利安来把自己从烦琐的日常生活中拯救出来的想法与他想象在艺术中通过圣洁的女孩来净化自我的信念有关。这的确是某种献祭,可从他带朱利安去的地方、古代献给阿波罗的城市帕特拉一词得到暗示。祭祀品在当时必须是处女,避免其他如雷切尔这样的女性侵入这块为艺术保留的圣地,皮尔森让朱利安这位看来纯洁但实际并不怎么纯洁的女孩来进入这个圣地,不乏讽刺意味。
   皮尔森不大瞧得起巴芬的作品,认为他太巧舌如簧,是“清谈加幻想”。他认为,巴芬的成功总体上得益于他对表面现象的轻信而赢得了读者的认可,但同时也暴露了缺乏紧凑的形式、必要的内在联系和对外部世界真实的必要联系以及伟大的作家所必需的内敛和保持沉默等缺点。换句话说,巴芬得到的认可是世俗的,而他所追求的是以沉默和磨难换来的真理,由某个神圣的人物赐予,阿波罗因此成了他的偶像。然而,这样具有神性的人物在生活中、在他的想象中是无法接触的,于是,他也被剥夺了真实的生活。巴芬可以在读者那里找到欲望认同的所指,皮尔森只能在朱利安身上找到替代品,某个特殊的物则成为他的欲望之物。
  
  四、结语
  
   布莱德利·皮尔森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尽管已经经历过世事的沧桑,他仍然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我想象之中,妄想逃离俗世的纠缠,一门心思地投入到神圣的写作事业当中,希望从写作中得到欢乐,得到神所赐予的狂喜与认同感。但是,他又是十分自私的,抛弃了自己的亲友,推脱了自己的责任,拐走了好友尚不更事的女儿并与其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作为作家,皮尔森作品中的人物皮尔森写作家面临着所有后现代作家所面临的窘境:一方面要在纷杂的世界中保持作家的尊严与人格完整,另一方面又不时地受到侵扰和诱惑,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出逃到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去与自己的想象物认同,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但这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他不得不面对着一个基本的艺术悖论:人脱离他的同伴遁迹艺术世界,只是为了更紧密地与人交流。这决定了他道德觉醒之路的局限性,也是现代人或现代作家的局限性。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田明刚,广东嘉应学院外语系讲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从事英国文学研究和翻译。
  
  参考文献:
  [1] Raban, Jonathan. Encouter [J]. May, 1973.
  [2] Murdoch, Iris. The Black Prince [M].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73), x. 文中引文皆选自该书并由本文作者翻译。
  [3] Pelt, Van Tamise. The other Side Desire: Lacan’s Theory of the Registers [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0.
  [4] Soler, Collete. “The Paradoxes of the Symptom in Psychoanalysi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acan [M]. Ed. Jean-Michel Rabaté.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Lupton, Julian Reinhard and Kenneth Reinhard. “Hamlet’s Flesh: Lacan and the Desire of the Mother.” Literature in Psychoanalysis: A Reader [M]. Ed. Steve Vin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