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弗洛斯特诗歌中的象征
作者:秦伊楠 曹金梅
阴沉的天,漫步来到冻结的沼泽地,
我停下来说:“到此为止,我往回走吧。”
不,我要走下去——咱们倒要瞧个究竟呢。
积雪挡住了我,除了偶尔这里那里
一脚踏下去,还不到齐膝那么深。
而后,诗人从那个陷在雪地里、被人遗忘的柴堆身上看到了一个悲剧性的形象。木柴原是为了取暖,只有在燃烧中,木柴才能感觉到它自身的价值;而现在它们却被隔绝在炉火以外,木柴只有把腐烂作为自己的燃烧。诗人从柴堆的自燃精神中重新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一直尊奉的奉献精神。柴堆象征着诗人胸中仍然燃烧的热情,萌发着对生活的热爱:
这两根树桩快要倒下。我在想
只有那些生活在不断转换新任务的人
才能忘记自己耗尽精力的劳动,
忘记自己,斧子,与劳力,
然后让柴堆远离火炉,尽其可能
用那缓缓的无烟而腐朽的燃烧
去温暖冰冷的沼泽。
7.春池
在《春池》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突出的意象:春池和寒花。它们是柔弱的,经不起摧残的“美”。诗人在这里运用象征手法,使平淡、模糊的感觉有了丰富的内涵。春池象征反映天空的镜子,象征着生命的源泉;花象征生命的短暂。诗人热爱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希望“美”能在人间多停留一会儿:
这些池塘,虽然在森林中,却依然
映着那整个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天空,
并且像身旁的花朵寒冷而且颤抖,
也像另一些很快要枯干的花朵,
然而它不会通过溪水或河流到外边,
却由根立起,而使那黑暗之叶生长。
与春池和寒花这两个意象相对的是树木赫然威胁着要“吸干,喝干”春池。水一旦被吸干,这面自然的“镜子”就会消失,自然似乎就一片阴暗混沌。显然自然界物体有着相互矛盾的关系。互相对立的物体有着内在的统一,春池和寒花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死亡,而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转换,它们“沿着根须上升,带来浓荫”。
那些在新的蓓蕾中吸水的树木
郁郁葱葱地,即将成为夏天的繁茂——
在它们用力喝光这水,使它枯干之前
先可以让它考虑两次:
好似花朵的湖水,含水的花朵,
是那只会在昨日所融化的雪。
除了以上提到的象征外,弗洛斯特的诗作中还贯穿着其他的象征,如《摘苹果以后》那架极普通的梯子,“伸出树枝/仍然冲着天”,无疑象征人对超越现实的渴望。《白桦》中“人生是一片没有路的树林”用树林来比喻人生。弗洛斯特这样强调隐喻的地位——“诗仅仅是由隐喻构成的”。只有通过研究弗洛斯特诗中的象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主题。也只有通过研究弗诗中的象征,我们才能对弗洛斯特诗作的艺术手法有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秦伊楠,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研究;曹金梅,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和文体学研究。
参考文献:
[1]Lawrence Thompson.Robert Frost’s Theory of Poetry.in James M. Cox.
[2] Manorama Trikha. Robert Frost -An Anthology of Recent Criticism. Ace Publications.1990.
[3]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外国文学名著赏析》,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5] 杨东:《世界百部经典著作赏析》,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版。
[6] 杨传纬:《美国诗歌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