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演绎出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商魂精髓

作者:池永文




  
  三、商业文化的传承的发展
  
   《乔家大院》对商业文化内涵的发掘,绝不仅是为了展现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商帮文化的复兴,而是被赋予了更多期待。作品固然会勾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怀念,更多的还是引发对目前经济模式发展的诘责和反思,这才是作品最大的现实价值。
   其一,“诚信为本”“以义制利”为今天的商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养分。
   在现代商场上,商人与商人之间角逐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商业文化。商品文化蕴于商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技术标准和流通过程中接受市场检验的社会标准。所谓“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文化”,只有文化商品通过长久保持自己先进的专有技术、独特的工艺创新和超出普通商品质量标准等行业优势,以其知名度、知誉度和美誉度的影响力,有效满足商品特定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方能超越商品本身而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乔家大院》这部优秀作品不仅向我们介绍了经商哲学、经营理念、商业法则,其中的勤奋节俭、严守信誉、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更应该成为今天发扬光大商业文化的活水源头。乔致庸是一个典型的有着成功欲望的中国式浮士德,但乔致庸追求货通天下、汇通天下并不是靠尔虞我诈,更不是耍“奸商”的小聪明,他对政府官员也好,生意对手也好,平民百姓也好,都能够以一颗爽直的宽大的心胸去容纳,以“人人负我,我绝不负人人”来要求自己,让每一个人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化,所以,他每一次陷入困境之后的逢凶化吉,这并不是“无巧不成书”的情节处理,虽在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的必然,“春播种,秋收粮”,种下了善果就会得到好的回报,唯有“诚信为本”“以义制利”才可能以商济世,以商救国,才能真正实现谋天下财,通天下货,利天下人。
   其二,古人云:立政之要,首在用人;成事之机,亦在用人。④
   乔致庸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善于分析人才和激励人才,比如他能大胆地启用一个外姓穷秀才孙茂才来担当师爷,并且在很多时候都听得进去这个怪人的逆耳忠言;他还能非常豪爽地把土匪刘黑七也怀柔过来帮他疏通茶路,虽然这个刘老大中途溜号了,但后来果然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一命;再者他还能把忠诚义士铁信石充当自己的贴身保镖,让一个捡来的穷小子高瑞来帮他放3000匹马,这种挖人所长、用人所长的胆略背后同样是坚持了“诚信为本”的信念,这对于我们今天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迪。再如作品中的孙茂才,本来帮助东家打理生意是他的本分,可偏偏他最后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但居功自傲,竟然还要一半的分红,他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现代某些国企经理人的影子,他的悲剧说明了不仅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暧昧关系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⑤,也说明“诚信为本”“以义制利”不仅是对企业“老板”的基本要求,也是包括员工在内所有经商人士的成功准则。
   其三,商业文化的发展必须兼容并蓄、吐故纳新。
   《乔家大院》中主人公乔致庸的后人在总结晋商的核心价值理念时曾写下过这样一副对联“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⑥《乔家大院》中所展示的是清代晋商文化,严格而论,这是一个“商帮文化”,必须认识到过去的商帮使“帮”的概念得到了强化,而使“商”的概念受到了局限。“帮”把一个区域的商人绑在了一起,抱团闯荡,荣辱与共,但也使得狭隘和保守成为了深植头脑中的失败基因。商帮们发展得再好,也让人感觉他们永远都只是在带着镣铐跳舞,总有因和商业规律相悖而无疾而终的那一天。“纵横天下五百年,跨越欧亚九万里”的晋商票号最终就因其保守和固执而与现代银行和管理方式失之交臂,湮没在历史风尘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现代工业文明强调合作、强调开放、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市场规范有序的环境,“诚信为本”“以义制利”也需要兼容并蓄、吐故纳新,只有与各方配置资源才能和谐,要以“诚信”开放赢得合作、“诚信”合作成就未来。
   总之,“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乔家大院》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晋商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它是东方文明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倡导的勤奋、节俭、诚信等一起形成了人类文明中最为珍贵的内涵,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池永文,文学硕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 安锦才.乔家大院[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46-48.
  ② 黄鉴晖,晋商经营之道[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36.
  ③④ 三石.乔家商学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6.5:204-207.
  ⑤ 肖志远.悲剧咏叹调——《乔家大院》人物悲剧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40-43.
  ⑥ 孟苗.学者热评《乔家大院》[N].山西日报,2006-03-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