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拉尔夫·艾立森“音乐情结”解读
作者:张学祥
以玛丽·蓝博为代表,在生活中受压抑的普通黑人,为了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固守,他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将这种痛苦和忧伤体现在“布鲁斯”中,凭借顽强的精神战胜艰难的岁月。所以看不见的人不仅仅把玛丽当作朋友,更当作一种力量,一种坚定的、熟悉的、使他没有崩溃的力量。在玛丽无微不至的母性关怀下,看不见的人发现了哈莱姆区鼓舞人心的民间精神,使他勇于面对自己痛苦的过去和前途未卜的将来。玛丽经常以她清晰而平静的嗓音哼唱忧伤的“布鲁斯”歌曲表明驻守于她心中的应该是她那时刻不忘的黑人民族情结。她意识到人类相互间的不信任给当今世界造成的危险;她尊重教育,希望南方的黑人能为他们的人民带来有益的变化;她具有生活在堕落的社会里而不使自己堕落的能力。忧伤的布鲁斯歌曲背后是一个没有被困难扭曲的真正好女人。布鲁斯不但没有使黑人沉迷于忧伤,反而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正如《鲜血和白骨之歌》所唱的那样:那意味着希望!/唱一首艰难和痛苦之歌:/那意味着信仰!/唱一支谦卑和荒谬之歌:/那意味着忍耐! 唱一支黑暗中斗争不已之歌,那意味着:胜利……”
四、黑人音乐:超越自我的纽带
作为黑人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承者,艾立森选择“布鲁斯”作为小说的主旋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艾立森着力通过“布鲁斯”来确认文化身份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建立另一种意义上的种族中心主义黑人文化为中心主义,而是希望超越狭隘的种族主义,去体现白人和黑人文化的融合。当然,艾立森所定义的文化融合,并非完全使黑人文化被白人文化所吞噬,也不是要使黑人文化变成强势文化,而是希望通过相互的对话交流,使本族文化在双方互动之中得到均衡发展和互相认同。
黑人音乐在小说中的运用是个优雅的比喻,是自由、创造力和美国黑人身份的伟大宣言,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给了艾立森大胆开拓的勇气。音乐的魅力和创造性使年轻的艾立森心旷神怡,豁达开朗,没有在心中埋下极端的种族仇恨的种子,使他能够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提出与前人迥然不同的种族文化观。音乐的魅力使他早在少年时期就吸收了文艺复兴新人的观念,就像种族歧视根本不存在似的。众所周知,艾立森后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虽然师承赖特,却摒弃了赖特“抗议”小说的主题,否定了暴力是黑人生活的重要事实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社会上认为他回避了作为深受种族歧视的黑人的责任这一批评,艾立森回击道:“我是一个人,不仅仅是理查德·赖特的继承人。反省我的经历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远比‘抗议’这两个字体现的意思复杂得多。”对黑人音乐深刻而独到的见地,对音乐的敏感性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潜移默化地融入他的种族思想,使他具有一种开阔大度的胸怀,能够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黑人如何在主流社会中实现自我这个多少年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难题。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更加关注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关系, 探索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如何界定和寻找黑人自我的身份。艾立森以宽阔包容的胸怀, 深邃长远的眼光看待种族冲突和文化的多元性问题,通过黑人音乐优美而极富象征性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感情和理想,使他的小说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理性的境界。
五、结语
黑人音乐是黑人文化传统的一种无形载体,浓缩了非洲裔美国公民的独特经历,抒发了他们受压抑的心声,同时作为一种奇特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给黑人巨大的鼓舞、鞭策和启迪,成为他们走出困惑、超越自我的跳板。艾立森作为黑人音乐的典型受益者,他的作品中流淌跳跃的音符充分说明了黑人音乐在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学创作中无法替代的价值和无与伦比的美学魅力。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张学祥,山东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DuBois, W. E. B.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NewYork:Vintage Books, 1990:180-181.
[2] Ellison, Ralph. Shadow and Act.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95.
[3] Murray, Albert. The Hero and the Blues. Columbia: U of Missouri,1973.
[4] 拉尔夫·艾立森.《看不见的人》[M]. 任绍曾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