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金代初期吴激的悲婉相济词风研究

作者:李 艺




  吴激对清真的作词手法运用得可真是青出于蓝了。可是,如果细加品味,便可看出,彦高词所体现出的并不仅仅是婉,他的感情一泄无余,有一种力犹如成排的巨浪连续地拍打着人们的心扉,他能使人哭,使人叹,这些都是清真词所没有的,而这可以说是苏词“以诗为词”影响的结果。苏词的旷达,那种直抒胸臆的风格,吴激在这里毫无痕迹地化用过来了。也只有运用这种婉与力两相结合的手法,才能完完全全地把前人成句中的意境重新点化,造出新的意境来,从而抒发出当时独特的心理感受。
  其次,《人月圆》以令体而具排荡之力,震撼人心,还在于这个曲调本身语句的形式多为短句,形成一种近乎哽咽的语调。词牌《人月圆》下片原本可以是七五四四四的句型,但七字句五字句由于字数较多,不易于反映情绪激动时的短语、哽咽状态,因此吴激便将下片写为四四四四四四的连续短语句型。想必与此种句式相配的音乐曲调也肯定是急促、繁复的,一气呵成,一气流转,一气贯注,一直把感情推上最高峰。这样势必会造成撞击心扉的效果。在这时如果再把那种单纯的悲欢离合之情注入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的境界描写,就使得作品更具有一种深远的历史题材所独具的美学意蕴在其中,其审美涵盖面的广泛可以使所有的读者(或听者)产生共鸣,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乐曲和节奏一齐澎湃,动荡……
  再次,我们来论证一下吴彦高的这首小令《人月圆》在词史上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自柳永苏轼等人把长调慢词推向极致以后,小令的创作就再也没有上乘表现了,比如有论者曾说过:小令发展到了小晏,就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专家了,由此以后的作者,都兼写长调慢曲,风格视各人的思想环境而有所不同……对于这种看法,从总体上、宏观上看自然是不错的。不过在小晏之后,就小令的创作来看,也还是有一些比较出色的作品的。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对小晏以后的令词史还可以更全面思考,比如周邦彦,就可认为有着和小晏相媲美之处。
  其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虽说很有概括性,但是金元时期的词(及其以后)也仍然有很精彩的表现,比如吴激的令词,他的《人月圆》在词史上使小令重放异彩。
  固然,花间词派、晏欧江西词派是小令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小晏在令词中所表达出的那种感伤哀怨、婉曲幽峭的风格,真切地体现出了他的那种独特的生命意识在其中。但是,后来的周邦彦,在令词的写作上又有新的开拓。他往往在令词的抒情过程中又纳入较多的叙事成分或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描写。通过叙事性描写来抒发感情,这真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吴激在小令的写作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综合了小晏、清真等人的诸多优点,又全面吸收了苏轼“以诗为词”的美学观念,使得小令的创作又表现出了与前人均不相同的风格体貌,以小令而能具“排荡之势”,其艺术感染力与后起的慢曲长调相比并不多让,而我们今天却对其评价明显偏低了。当然,在慢曲兴盛之前,小令一花独放,颇为壮观,长调兴起后,其光环被遮去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小令就此便无足轻重了。
  吴激《人月圆》写出之后,对后世影响很大,均以此为正体。如元朝倪瓒所写的《人月圆》云: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其意境、构思上明显有受吴激词影响的痕迹。元朝时从高丽来华,曾任西海道安廉使的李齐贤也写有《人月圆》“马嵬效吴彦高”一阕,句法多有效吴激之处。
  又《居易录》载:“高丽宰相李藏用,字显甫,从其主入朝于元。翰林学士王鹗邀宴于第,歌人唱吴彦高《人月圆》、《春从天上来》二曲。藏用微吟其词,抗坠中音节,鹗起执其手,叹为海东贤人。”于此可见吴激令词《人月圆》影响之一斑。
  由此也可见出吴激实为金初词坛的领军人物,悲婉相济、笔力排荡是其词的突出风格,我们再来看一首吴激的令词《诉衷情》: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鸥似雪,水入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确是一洗脂粉气,(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评曰:“乐府‘夜寒茅店不成眠’”,“自当为国朝第一手。”
  这种局面在吴激的中长调曲词上也同样是如此,像吴激的《满庭芳》(千里伤春):
  
  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洲。满簪华发,花鸟莫深愁。烽火年年未了,清宵梦,定绕林丘。君知否,人间得丧,一笑付文楸。幽州。山偃蹇,孤云何事,飞去还留?问来今往古,谁不悠悠。怪底眉间好色,灯花报、消息刀头。看看是,珠帘暮卷,天际识归舟。
  
  结尾“天际识归舟”化用的是柳永《八声甘州》里“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词句,从家中妻子的角度来着笔,表现一次次的盼望、期待落空时那种失望、怅惘的心绪。同时也与首句的“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洲”遥相呼应,使全篇弥漫着对人生遭际的感叹和强烈的故乡情思。
  还有《春从天上来》:
  
  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荧。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东风,鬓变星星。舞彻中原,尘飞沧海,风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会宁府故址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的白城。原先是北宋汴梁城中的梨园弟子,如今却远离故国而漂泊在异邦他乡的会宁府,因此开头一句“海角飘零”,既与词前小序自然衔接,又规定了全篇的意脉主题。
  金代元好问《中州乐府》曰:“好问曾见王防御公玉说,彦高此词,句句用琵琶故实,引据甚明,今忘之矣。”由此记载可以想见出这首词在当时的流传与影响。这首词不仅仅在金国产生了影响,还同时传播到了南宋。以下两条资料反映出了《春从天上来》在南宋的接受史:
  清代沈雄《古今词话》下卷引《燕古剽闻》曰:“吴彦高在会宁府,遇老姬善琵琶者,自言故宋梨园旧籍,有感而赋《春从天上来》云(略)宁宗庆元间,三山郑中卿,从张贵谟出使北地,有歌之者,归而述之。”⑤
  清代叶申芗《本事词》卷下评《春从天上来》“有故宫离黍之悲,南北无不传诵焉”⑥。
  由于时代风会的影响,金初吴激等人的词出现了新的审美风尚,与此前北宋时期的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前人论词多以北宋词和南宋词为例,对金初往往较少谈及,从实际状况来看,金词是有许多可资称道之处的。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金代初期吴激的词确已形成了悲婉相济、笔力排荡的词风。在“苏学行于北”、苏轼“以诗为词”观念影响下,这种悲婉相济、笔力排荡的词风已被当时词人所认同,形成了一个词人群体。
  我们看金初词人刘著的一首词。元好问《中州集》卷二记载: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县)人。归金朝后碌碌州县,年六十余始入翰林。终于忻州刺史。皖城有玉照乡,号玉照老人,示不忘本云。其词《鹧鸪天》曰: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笛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此处不论“吴姬”是虚是实,而词中的家国之思已跃然纸上。陈廷焯评此词“风流酸楚”⑦,所论甚当。这里既有“婉”,更有“悲”,一种悲愁交加、撞击心扉的“排荡之力”。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李艺, 文学博士,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明清文学。
  
  ① 《金史》卷二《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第32页。
  ② 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页。
  ③ [金]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④ [清]沈谦:《填词杂说》,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8页。
  ⑤ 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0页。
  ⑥ 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1页。
  ⑦ [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34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