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论小说《我叫刘跃进》对“无为”思想的阐扬

作者:杨士斌




  
  三
  
  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被称为一部描写“盗贼”的书。自古以来,无论是胆大妄为的“强盗”,还是胆小如鼠的“蟊贼”,盗贼就像虱子一样寄生在社会的肌体上。春秋时期的老子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给出了自己的“无为”答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9}战国时期的庄子基于对“圣人”的嘲讽,对“礼、义、仁、智”的否定,曾在《庄子·胠箧》中讲过一个有趣的“盗亦有道”的故事:“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受这位先哲的影响吧,新写实小说家刘震云在小说《我叫刘跃进》中也讲述了一个“盗亦有道”的故事:“青面兽杨志这些天有些郁闷。四天前,他在慈云寺邮局前偷了一个包。本来那天他不想偷东西,那天他工休。一个礼拜,青面兽杨志偷五天,歇两天;这是他和其他的小偷的区别;和大家到公司或单位上班是一样的。但他一般休在周三和周四,周六、礼拜天不休,这是他和上班族的不同。在慈云寺邮局前偷这包,等于加班。同时,慈云寺一带,并不是他的地盘;在这里偷东西,等于跨区作业;而跨区作业,违反行内的职业道德,青面兽杨志一般不冒这种风险。就像人做生意一样,挣钱是没尽头的,须讲个适可而止。青面兽杨志本该这天休息,最后没有休息,加班抢了个包,是被抢那人,那天太可气了。那人身穿西服,挎个腰包,在呵斥一卖唱的老头……看他的腰包,鼓鼓囊囊,估计里边钱不少。当众欺负人,当众露富,都让青面兽杨志瞧不过去。”
  也许是刻意表现“盗亦有道”,也许是囿于固有的认识和特定的思维方式,在《我叫刘跃进》中,无论是“忻州食府”小吃店的老板老甘,还是建筑工地厨子刘跃进,防盗术都是一样的,出其不意地把钱或贵重物品存放在坛子里。“贼以为钱放在卧室”,而老甘却“一天盘点完,把钱裹在一塑料袋里,放在厨房一芝麻坛子里”。而刘跃进在自己的宿舍翻看捡到的包里的东西时,外面有人敲门,“刘跃进以为有人追来了,忙将手电摁灭,将那U盘揣在怀里,将手包扔在地上一坛子里……然后将坛子盖上”。同时,老甘和刘跃进被盗包里的东西也极其相似:老甘被盗的“皮夹克”不值钱,重要的是口袋里那个记着食客们一千多元欠账的算术本。之所以要找回来,是因为怕查无实据,欠账的人赖账。而刘跃进丢的包,除了四千一百元钱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婆私奔的代价换来的六万元欠款的欠条。丢了欠条,怕那造假酒的李更生赖账。同样,小说中的贼也都恪守“贼不走空”的古训,顺手牵羊:一个贼“顺”了老甘一个皮夹克,一个贼“顺”了瞿莉一个女士包。
  现代社会在经济迅猛发展,财富快速增加的同时,贫富悬殊、奢侈腐败等问题也日渐突出,也滋长了部分人的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贪欲心理。形形色色的“欲”的主体,为财欲色欲所驱动,在现代都市的舞台上尔虞我诈、相互追逐,甚至丧心病狂地盗窃、抢劫、绑架、杀人。关于盗与被盗的原因,除了盗贼的贪欲外,被盗者的自我炫耀、人前显贵也是招致祸端的诱因。老子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10}。意味深长地劝人不要贪图露脸风光。俗话所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都体现了道家谨言慎行的生存之道,并由此派生出了许多的韬光养晦之术。刘跃进被盗的原因是“当众欺负人,当众露富”;而杨志之所以掉进色诱陷阱,被甘肃三男一女洗劫一空,“杨志这才明白,祸从老甘的‘忻州食府’起,一切都怪这腰包。自己在‘忻州食府’,从腰包里掏钱,被瘦小的张端端看到了。”青面兽杨志企图用假U盘诈骗瞿莉金钱,在这场黑吃黑的斗智中险些丧命:“那天晚上,在四季青桥下,青面兽杨志被严格的司机小白等人打断了两根肋骨;因为U盘,他才被打;因为U盘是假的,也才救了他一命。”青面兽杨志觉得“这两根肋骨,断得有坏处,也有好处”。现代社会那些表里不一、言行相悖的人们,一直是刘震云关注的焦点。在《我叫刘跃进》第一章刘震云写到,瘦小的张端端“竟把杨志,玩于股掌之上”。“杨志这才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随后,杨志便遭到了张端端色诱抢劫团伙的敲诈洗劫,小说再次写道:“杨志这才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同样的一句话的重复,由“知道”到“明白”,不仅是认知的提升,更强调了杨志对胡作非为的张端端一伙表里反差如此之大的惊讶。
  中国现代作家不乏道家文化的信仰者。“这种信仰不是宗教似的虔诚,是一种艺术品格的赏识,是一个在自小生活的环境和受的教育中传承而来、熏染而来的深刻烙印。”{11}道家的批判精神和反叛意识,以及对小人物的同情、对“欲”与“为”的哲学思考,与当代新写实文学的代表作家刘震云创作的主体意识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新写实文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对崇高的重新认识和解构,对平凡人物的生活形态给予肯定,甚至把平庸当作生活的本质。在他们的作品中,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被消解为带有缺点的普通的人。这些人在现实面前往往表现为无助、无奈与无聊。表现在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中,作者用冷幽默的形式,赋予日常琐事、平凡人物以新的精神内涵,对日常生活中“羊”与“狼”的悖论进行无情的嘲讽。面对物欲横流、人心不古、言行不一的社会问题,老子以水德比喻上善之人,倡导水之“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2}这是老子给当时的人们开出的药方。只有这样的“为”,才能没有过失,才能“几于道”。
  “薪火相传,两千多年前一位圣哲播下的一颗火种,至今仍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散发出来的智慧之光,穿透漫漫的时间和空间,继续照亮我们未来探索前行的道路。大哉,老子!”{13}道家先哲的至理名言,对今天的人们仍不乏启迪:只有放弃私心和贪心,从诱惑中摆脱出来,放弃争名、夺利的欲念,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天之道”做人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使心灵免受世俗的困扰,才能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中的各种大人物、小人物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的智慧游戏和多舛难料的前途命运,证明了道家先哲的“无为”主张,对于调整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杨士斌,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南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①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②③④⑨⑩{12}卫广来译著.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4. 113. 67. 28. 14. 12.
  {5} 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M].三联书店.2004.162.
  {6}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6.
  {7} 庄周.庄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21.
  {8} 荣挺进.许地山讲道教[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1.
  {11} 贾剑秋.《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M].成都:巴蜀书社,2003.74.
  {13} 袁劲松.道德经今解·前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