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生命热情与历史书写

作者:殷 辉




  当代著名诗人海凡,迄今已有近二十年诗歌创作生涯,出版了《纯情的歌手》《走进红都》《帆从海上来》《风中的回望》《青春的红豆》等五部诗集。30多次荣获省市级以上诗歌大赛奖,1997年、2002年两届获四川省“五一文学艺术奖”,2007年被评为“当代中国艺术最具影响人物”、荣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国优秀艺术家”称号,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系列活动中,诗人海凡创作的两组重要诗歌《面朝黄海,我含泪歌唱》与《五月,想起几个普通的名字》被遴选入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展出并获新诗展评一等奖。海凡不是职业诗人,他在一家大型公立医院担任繁重的行政领导职务,但他在当代中年诗人当中却是勤奋多产的,并且业已形成质朴、爽朗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风格。年龄与诗歌美学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特定的时间常常以特定的方式铸造人的灵魂。人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局限,都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诗人的心理素质、文化积淀、思想视野、价值取向、美学观念和艺术情趣,在这方面海凡应该说很具有代表性。通阅他的诗歌作品,我们方能真正洞悉诗人那无比丰富深邃又充满了高尚和痛心的心灵世界。
  在海凡的心中,历史不只是过去的现实,而且是记忆的延伸,当他走出稚气的童年,便迎对着一片风和日丽的蓝天。生活在幸运之中的他并没有忘记饱含深情回望祖国曾遭遇的磨难:“永远也无法平静/这悲怆的心情/永远也不能忘怀/那生痛的记忆/时隔一百一十二年/当一个西蜀歌手/带来平民的虔诚/走进茫茫黄海/走进那个令几代人/曾经寒心的威海卫/一种史无前例的痛楚/将我有些苍白的神经/搅剁得七零八乱”(《面朝黄海,我含泪歌唱》)。诗中闪耀着思辨的光芒,浸透着血色的真实,为人们提供惊警的启示。诗人严肃地正告着现实中每一个幸福的不幸的平庸的出色的挺着腰杆说话的和夹着尾巴做人的人说:活着,可要记住!
  后来的学校教科书、喋喋不休的政治训导和五花八门的文艺作品对历史敷了太浓过重的油彩,辉煌得令人犯疑,让人总觉得那些过去的事情可能还会有另一种面目和另一种解释。读了海凡的这类诗歌,我确信我更加接近了历史的真实。如果说传统的教义只教会我们认识历史的伟大和荣耀的话,海凡的这些诗却更多地为人们展示了历史的血污和残酷。“那是一个让国人/永远也无法相信的事实/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竟在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这一天/没熬上八个钟头光阴/就让那块血腥的膏药旗/践踏得让人撕心裂肺/自那一天过后/三亿四千万两白银/就那么白白流进了/一个名叫强盗的口袋/要知道/那些华夏同胞的血汗/可要抵强盗半世纪的收成”(引自同上)。多灾多难的中国近代史,一边是苦难的渊薮,哪里又是幸福的彼岸呢?海凡艰难地跋涉在近代中国的寻访路上,每一步都踩响着历史。数不清的有碑的和无碑的坟墓向他暗示着当年的血腥和惨烈。而且,还有多少被岁月淹没了无法确认的墓穴,还有多个原本就没有坟墓的死亡故事!这是铁与血与泪混浊在一起的真实,是死神战神命运之神悲惨笼罩下的真实。于是我们真切地看到,在晨光熹微中,这严酷的真实为行色匆匆的历史涂上的一抹崇高而悲壮的颜色,这血浸的命运为遍体鳞伤的中国近代史增添了一束耀眼的令人不敢透视的光芒。
  海凡写过许多表现爱国情愫、讴歌著名英烈的诗篇,感情是真挚的,笔致是圆熟的。如《张思德》:“走出仪陇的县界/然后跨过赤水乌江/为护卫那颗燎原火种/你无畏血染八角帽/记得你曾经说过/只冲着寻找星光/才走上这条道的/正因了这个缘故/你从未停止跋涉”。作品摒弃了泥实的描绘,诗思更加灵动。很显然,诗人凝视的目光没有滞留在个人品格的层面上,而是从个人品格看到民族精神,同时又高扬人的价值观。诗歌下半部分又拔上另一个高度:“以至于后来/你带上朱老总的扁担/连同爹妈给的一切/在陕北安塞的炭窑里/变成了五个通红的大字/毛泽东捧起这些大字/从容走向四面八方/自那以后/巴黎公社的子孙们/熟记着一道永恒与庄严”。诗的思想升华源于诗人思想的升华,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战争的烽烟已在许多人心中淡远,面对着歌舞升平、花团锦簇,面对着商品经济和竞争格局,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嬗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如何面对崇高,怎样善待英雄,的确是诗人给人们留下的沉重思考。本诗有着独特的叙述视角,贯穿始终的叙述者,既是作者,又不是作者,隐含在诗章幕后,欲出不出,欲露不露,客观而不冷漠,倾向而自然出之,思想性见于艺术表现之内,多样化而不掩饰主旋律。平实朴讷的叙述风格,幽默情趣的人生顾盼,使诗作沉潜而老成。在这精神大逃亡的急流中,我们已很少看到来自生命最底部的真切、高贵、博大,诗歌已从崇高悲壮的高地上撤了下来,回到狭隘功利的胡同。但同时,令读者敬畏的是仍有那么些诗人以一种卓绝高拔、绝不妥协的姿态守卫着诗歌——人类文明的一盏灯火,他们把全部的心血,以至生命都熔铸到诗歌的建设当中。海凡理应属其中之一。诗歌让他坚定,又让他平静。所以,在海凡的诗歌里,我们看不到这个时代特有的歇斯底里和躁动不安。他像一个旧时代的陶器一样,安静地坐在衰败的田野,面对落日,默诵着石沉大海的诗篇。平静,清澈恰如他本人:从不张扬。这首《张思德》实际写得很典雅柔美,但平静不是没有激情,清澈也不是没有思想,真正的平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淡定,平静是淬火之后呈现出的沉静和刚健;清澈是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后对人生的一种达观和超然,平静和清澈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们需要不断的内省和修养。读了《张思德》,我们清晰感到海凡那颗平静的心灵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虽然强大的商品浪潮掠走了许多梦想,甚至包括诗人的一厢情愿,但是寒风不曾掀翻他,因为海凡清醒地认识到,物质富足精神匮乏是人类生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偏差,我们今天已不缺乏基本物资,但我们缺乏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一个没有脊梁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理想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张思德》给读者启示是很深的。
  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规律是:诗人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用极其精炼的语言,跃动着的旋律,生动的具象,去创造一个美的意境,如此方能给人以美感。这里,真情实感是第一位的,唯其如此,才能不矫揉造作,才能通晓自然,即令是艺术上的变形,也不致艰涩似天书。
  让我们读一下《黄海的记忆》:“黄海呵黄海/我终于来啦/来到你的面前/让你见证/一位西蜀歌手/是否还依稀记得/那段莫名的耻辱/那段刻骨的辛酸/我怎么能够/再这样沉默无语/我怎么能够/再这样无所事事/因为/昔日血染的海面/今天/依旧在悄悄地/望着非常平民的我/呐喊/期盼/是的/绝对没有什么能比/感受一个民族的衰败/更加令人痛彻心肺/是的/绝对没有什么能比/叹息一个王朝的朽腐/更加令人清醒扼腕/是的/绝对没有什么能比/荣耀一种殷实的强大/更加令人一往无前/时光早已过去/那是整整一百一十二年呵/就是我们步入天国/也绝对能够体验/那个悲怆的日子/那个惨烈的场面/原来海风再次将一位先哲的声音/掠过东方时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充满了希望的真情实感,没有丝毫造作。自然,自然得如行云流水,但它迸发出的感情,又浓烈得像一团火。作品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段:意象、比喻、联想,将它的主旨,艺术地溶于一个严密的结构中,从而在整体上创造了一个崇高的境界。诗人勾勒出一个饱受灾难的民族,同时又暗含对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渴望,反复的吟哦,强化了主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