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现代文明的悲剧

作者:任培红




  
  三、保罗的悲剧
  
  同威廉相比,保罗受母亲的影响更深。他幼时身体虚弱,得到母亲的关爱更多,而他也深爱他的母亲。他目睹了父母的争吵不合。他觉得父亲从未使他母亲的生活达到她所期望的那样。他想弥补这一切。当他与米丽亚姆呆在一起时,他想的是怎样才能和他母亲同住在一所好房子里。当他因支气管炎卧床时,他从母亲那得到了更多的关心,甚至和母亲一起睡。他喜欢和母亲睡在一起,“彼此的触摸,带给他温暖,安全,甚至灵魂的安宁”。这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他们亲密的爱。当他父亲受伤住院,母亲前去探望时,他为他母亲陷入麻烦和痛苦而心痛,他如此关注他母亲,他甚至想取代他父亲的位置。而他的母亲也曾明白地对他说:“我从来没——你知道,保罗,我从来没真正拥有过一个丈夫。”他深爱他的母亲,所以他不可能爱上其他的女孩。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他想逃离,但失败了。直至他母亲死去,他还是爱着她。他已经有过两次情感经历,如果那能够被称为爱情的话。当然,两次都没有好结果。从这不难看出,母亲对保罗的影响之深,甚至于这影响破坏了他的幸福。当他与母亲讨论他的婚姻时,他说只有她死后,他才会结婚。而他母亲去世后,他觉得整个世界都空了,他不知何去何从。“她是他唯一的支柱,支撑起他的一切,现在她走了,带走了他的一切。他多么渴望她的爱抚,让他再躺在她的身边。”
  1. 与米丽亚姆的爱情
  米丽亚姆是保罗的第一个爱人,也是他从小的好友。她出生在农场,最喜欢诗歌,是个虔诚的教徒,她也很有潜质,她渴望学习却时运不佳。保罗知道后,便倾其所能教她。正是由于这段时间的频繁相会,为他们的相爱提供了契机,只要在一起,他们就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喜欢在一起的感觉,却不承认相爱。米丽亚姆让保罗从她的意见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他们彼此贴近时,她颤抖着,而他也在焦急地聆听着。”他们外出度假时,看着一轮“硕大的红日”,“他便胸如烈火中烧,他想紧紧抱住她以减轻胸中的痛苦”。但由于她崇高的宗教信仰使他不敢如此亵渎她,而她也不理会他的欲望,希望他有宗教信仰,来克制住这种肉体之爱的冲击。这使得保罗了解了他俩之间的障碍,使得他们的关系逐渐变糟。“他们总是保持那种捉摸不定的亲密关系,一种纯精神,思想的关系。他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当他再也不能忍受时,便和米丽亚姆分手了。但这只是原因之一,保罗的母亲也促使了两人的分开。有时保罗送米丽亚姆回家晚了,他母亲便会冷冷地讽刺他。于是他对女孩子的热情便冷却了。母亲生气的时候,他便会上前去吻她,并把米丽亚姆忘得一干二净,他眼里只有母亲。米丽亚姆慢慢也得知问题所在,莫雷尔夫人并不喜欢她。所以他们分手的时候,“她猜想一定有人在左右他,她感到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影响力”。的确如此,正是保罗的母亲扼杀了他们的爱情,即使她和保罗保持和谐的性关系,她的婚姻也不会幸福。
  2.与克拉拉的爱情
  小说中的克拉拉是个性感女郎,正是她的成熟、性感吸引了保罗。她虽然结了婚,却是个超凡脱俗的女人。当保罗第一眼见到她,就发现她是个令人注目的女士。随着了解的加深,他发觉她唤起了他对爱的渴望。正当他对米丽亚姆感到失望之际,她便出现了,自然而然,他们走到了一起。性爱在他们的关系中是最重要的。他只爱她的肉体,因为他精神上的爱全给了母亲。所以当她希冀他投入更多时,他却想逃走,对保罗而言,克拉拉“只不过是沙滩的一块大白鹅卵石”。“她象征着什么,正如一堆泡沫意味着大海,那她是什么呢?我关心的不是她。”渐渐地,克拉拉也意识到她不可能走进保罗的生活,他与她相爱只是因为他肉体上需要她。当他母亲垂危之际,他们的爱情也消失了。因为他失去了精神支柱,怎能享受肉体的欢愉。这次恋爱,莫雷尔夫人并没有过多地干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她还表现得比较喜欢克拉拉,因为她知道克拉拉只能占有保罗的肉体;在精神上,保罗全心全意爱的是她——这正是她所希望的。她说如果克拉拉没结婚就好了。那就是说,克拉拉若是处女,她会接受她当儿媳的,而且她也只能接受那种只能占有保罗肉体的女子,这就是她之所以恨米丽亚姆的原因了——米丽亚姆把保罗心中给她留的空间挤掉了。对保罗而言,这确实是个悲剧,那意味着,他不能和相爱的女孩结婚。
  
  四、结 论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从心理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摧残。在这部小说中,透过莫雷尔一家的遭遇,我们能清楚地发现这一点。工业文明扭曲了瓦尔特·莫雷尔,而他又无意地扭曲了他的妻子;莫雷尔夫人把全部的希望放在儿子身上,并演变成一种占有的爱,从而摧毁了她的儿子的幸福。总而言之,是当时所谓的现代文明破坏了人性、爱情与和谐。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任培红,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 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Studies Publishing House,1992.(文中有关《儿子与情人》译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3] 曾文雄. 现代文明的悲剧——关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 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
  [4] 邓鹏.时代的牺牲品——《儿子与情人》的悲剧人物瓦尔特·莫雷尔[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5] 蒋家国.摹本:异化的两性关系——《儿子与情人》人物谈[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6] 吴江红.从瓦尔特.莫雷尔形象看《儿子与情人》的社会批判主题[J]. 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9.
  [7] 尚怀娥.英国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