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现代文明的悲剧
作者:任培红
摘 要: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由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到它反映出的恋母情结、恋子情结等;由社会学的角度看到的是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本文则是试图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这部作品,认为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中,受阶级不平等的影响,劳动人民的身心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从而破坏了家庭的幸福,并将这种伤害延续到了下一代。
一、瓦尔特·莫雷尔的悲剧
1.工业文明的烙印
小说中,瓦尔特·莫雷尔整天酗酒,在妻子眼中是不负责任的丈夫,在孩子眼中是粗暴的父亲。他们不喜欢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厌恶他,他与家庭的关系十分恶劣。“家人常常回避,躲开他,当他一离开,他们解脱似的松了口气。”在他妻子看来,他只意味着工资和生活来源。他真的是恶劣到连他的家人都讨厌他的地步吗?这一切都是他的错吗?事实并非如此。分析酿成他的悲剧有如下一些原因:我们知道,瓦尔特·莫雷尔是个煤矿工人,他的工作环境是相当艰苦的。他们像老鼠一样活着,直到晚上才走出矿井转转。他们辛勤工作,只为过上温饱的生活。“他从来只带两片面包和一点黄油到矿井吃,所以一个苹果或橘子对他来说就是难得的乐事。当她拿出一个给他时,他总是非常高兴。”他喜欢大自然,尤其喜爱大清早穿过田野,从树篱上摘下一根花茎,在嘴里咀嚼一天,齿颊留香,这样即使在矿井里也像是在田野上那么开心。但是在他那个工业化的时代,这只是个梦想罢了,他几乎没空去如此亲近大自然。他爱护自己的家庭,但总是太累而无法表现出他的关心。保罗出生的那天,他正在一个破棚子里干活。当收工时间到了,他的活却没干完。一起干活的帕克已经走了,他一个人留下来,觉得非常难过。“他已经干疯了。”阴雨天,他一点情绪也没有,拖着腿走在花园泥路上,又累又烦。所以当波尔夫人出现在门口,告诉他妻子情况不好、生了个男孩时,他只是嘟囔了一句,放下东西,坐进椅子里拿杯酒喝。他已经筋疲力尽了。此刻对于他来说,妻子的虚弱,儿子的降生,都无关紧要。所以这时去看他的妻子无疑是十分艰难的。当他站在床边,他只会问:“呃,你还好吗?”然后就不知该说什么了。当他喃喃自语道:“上帝保佑!”他的妻子觉得好笑,因为她明白他只是形式上的祝福——装出的父爱,他心中毫无感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性,但对瓦尔特来说,似乎难以做到。但内心深处,他的确想这样。这一点,从莫雷尔夫人怀孕时,他对她的关心不难看出。只是工业时代的繁重劳动压得他无力去爱。当然,他也对自己的境遇不满,因为他卖力地工作,工资却十分微薄。“他讨厌矿主,但他也只能咒骂矿主几句。”但又不知怎样去改变,只能徒劳地嘲讽矿主,反而使情况更糟。
2.与格特鲁德的婚姻
婚姻是他的又一悲剧,阶级观念已渗透其中并起了重要作用。瓦尔特·莫雷尔只是个煤矿工,属于工人阶级,而格特鲁德则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莫雷尔十岁起就开始在矿井工作,明显没受多少教育。而莫雷尔夫人却出生在一个相对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并且信奉上帝。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起先莫雷尔夫人被莫雷尔先生所吸引,“她是一个清教徒,和她的父亲一样,思想清高而古板。因此,矿工生命的情欲之火,不断溢出温柔的情感,就像蜡烛的火焰似的从他的体内汩汩流出,不像她的那股爱火,受她的思想和精神的禁锢,喷发不出来。”可能她太年轻了,没意识到这些独特之处对她意味着什么。他们大概仅仅度过了6个月的快乐时光,渐渐地,她发现与他交流有困难,“有时当她厌倦了谈论情感,她试着向他敞开心扉。她发现他十分顺从地听着,却不理解。这扼杀了她尝试保持亲密爱情的努力,她觉得阵阵寒心。有时,他难得一个傍晚不忙,就做些家用小件,她就非常开心”。事情在他们婚后第七个月开始变糟,她发现家具的赊账单,而且知道他们居住的房子并非他们自己的时候,她对他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她那高傲、正直的心灵,变得冷如寒冰,硬似磐石”。她不能适应工人阶级的生活,当她出门时,“她戴着小黑帽,披着斗篷,向她所认识的妇女微笑示意,没有人比她更像一位贵妇人了”。“她没有多少钱,但她常坐着缝合一些女式长袜以换取两个半便士”,这是一种典型的中产阶级方式。但在她那个年代,女人的地位几乎完全取决于她所依附的男人。所以她想改变莫雷尔先生,以便能重回她的阶级中。接下来丈夫与妻子之间开始了一场战争——一场可怕、血腥的战争,只能以一方的死亡来结束。她努力使他负担起他自己的责任,并使之完成。但他完全不同于她,他天性无拘无束,她却想方设法使他具有道德感,对宗教虔诚。她试着强迫他面对这些,而这些令他疯狂。她无法改变他,就以这种方式摧毁他。当他俩的关系愈来愈紧张,他的脾气也愈来愈坏。因为劳动后筋疲力尽,却又得不到妻子的关心和安慰,反而还要承担她施加的压力,他开始晚归,酗酒。由于她的阶级背景,他无法从她那里得到真正的抚慰。虽然最初了解矿工们的生活时,她觉得他们十分高尚,但那只是她对下层阶级的一种同情罢了。当她真正过着这种生活时,她就不能依旧怀着这份同情了,因为他俩来自不同的世界。于是,对她来说,他只意味着生活的依靠。她不关心他,而孩子们深受其影响,觉得父亲粗暴,于是常和父亲保持距离,甚至不见他。当他受伤躺在医院时,一家人暗暗觉得欣喜,甚至希望他不再回来。他被“排斥在家庭事务之外,没有人告知他任何家事”。当保罗在一家儿童报举办的竞赛中获奖,他宁愿装作没有这件事,也不愿告诉他的父亲。父亲与家庭中任何成员的交流都是不可能的,他成为一个局外人,因为他缺乏教育。莫雷尔夫人不能改变他,就认为他不负责任。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如果挣了40先令,他将留下10先令;35先令则留5先令;32先令……”他只是花一小部分钱喝酒,并且从未因喝酒而误工。事实上,他是非常节俭的。夏天来临时,由于没有多少活干,他拿的工资也少了。如果他正中午时从矿井回来,他就只吃从矿井带回的面包。小说一开始描写他时,他就是在一家酒馆忙着干活。倘若我们回想最初他遇见他的妻子时,“他身材魁梧,看起来十分聪明”,“他脸上充满朝气,洋溢着年轻的色彩”,与他在家中的境遇,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这都是工业化和因阶级问题而造成的不幸婚姻的恶果。这种恶果也引起后来他们儿子的悲剧。
二、威廉的悲剧
威廉是他俩的大儿子,也是第一个为他母亲所爱的人。他正值他母亲对生活和他的父亲感到绝望时出生。她很自然地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并且狂热地爱着他。他并没有令她失望。她把他当作一个年轻,充满活力,使得她的世界再次光明的男人。他既英俊,又聪明,幼年时就擅长学习。当他13岁时,他在合营公司找了份工作;到他16岁时,就成为当地最棒的速记员。然后他到一所夜校任教。19岁那年,他在诺丁汉找到了一个职位,一周拿30先令,后来在伦敦又谋求了一份职业,一年拿120磅,这就表明他已实现他母亲的愿望,进入了中产阶级。他的父母为他感到十分自豪,特别是他的母亲,她如此爱他,除了为他的成功感到高兴外,更为他的离开而伤心。他是她的希望,她几乎为他而活。当他离开时,她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她希望他永远和她呆在一起,她粗暴地拒绝一切女孩来找威廉,因为在她无意识中,她不愿他爱上其他的女孩。他是她的。幸运的是,威廉在伦敦工作,不在她身边,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她的控制。在那他遇见美丽的姬普斯,并和她相爱。当他把女孩的照片寄给母亲,母亲总是不满意。很明显,那不是照片的问题,问题是她不喜欢她——她不愿她的威廉和女孩在一起,这使得他陷入困境——他在乎母亲的意见,希望母亲喜欢他喜欢的女子。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那个女孩十分挥霍,他不得不拼命工作以使收支相抵。在这重重压力下,他最终英年早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