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欲望驱动下的嘉莉妹妹

作者:王玉莲




  她之所以认为工厂里难以忍受,是因为她已经习惯于农村的那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家时她每天早上七八点钟才起床,而现在,必须六点钟就起床,而且在农村时她自由自在,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而现在,她必须呆在阴暗潮湿的工厂里做着又苦又累的工作。她那追求享乐的天性反叛这种拘囿和辛劳。她从未想过要把自己限制在这种单调乏味的工厂里。在她的想象中,薪水应该丰厚,环境应该幽雅,心情应该愉快。所以可以推测,即使她没有感冒生病,也会自动辞去那个工作的。
  此外,她还爱慕虚荣。一天早晨,天降小雨,她发现自己没有雨伞,姐姐敏妮借给她一把旧的,她看不上,在商店里又花了一块多钱买了一把新的。这一块多钱,对她来说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德莱塞指出:“她也许能够克服对饥饿的恐惧,回到家里去;她可以在良心的最后强制下,接受艰苦的工作和贫困的小圈子生活——要她穿上旧衣服,露出寒碜相?——决不。”从这里可以清晰看出,嘉莉为了服饰宁愿牺牲一切。
  嘉莉妹妹的欲望是由当时的消费观念、周围人的影响以及她自己的个性多种因素促成的。这种欲望促使她不断购买、消费新的商品,去满足她的虚荣心,享受奢侈商品给她带来价值提升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因为奢侈品层出不穷,品种繁多,当她得到这一商品时,另一种已经出现,她的欲望会促使她购买另一种更新潮、更豪华的饰品。所以她的实际消费“变成了一种理想破灭的经历,消费现实与幻觉不一致。这个持续不断的从令人高兴的期望到失望的循环说明了现代消费永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特点。” “这种消费表达的人们想成为他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渴望;但是,无论他怎样变化,永远不会是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③所以嘉莉永远不会满足自己的现状,也无法实现自己对幸福的梦想。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王玉莲(1972-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教师。
  
  ①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第224页。
  ②③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5页,第69页。
  
  参考文献:
  [1] Luedtke, Luther S. ed. Making America: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2]Rosenblatt, Roger. Consuming Desirer: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9.
  [3] 德莱塞:《嘉莉妹妹》,裘柱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4]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