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剖析文化裂变的精神隐患关注底层人们的生命过程本身
作者:王 衡
三、人性归复的艰难折射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切追问
“赋予生活和生活经验以永恒的意义,这是人文知识分子还存在着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之所在。”作品的可贵之处不仅仅限于对人性遭遇异化的揭示与反思,与此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美好动人的一面及其为抗争异化而重新建构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沉痛追问。《一个人张灯结彩》中的许多人物虽然都有可恶的一面,甚至有些人犯下了抢劫、杀人的严重罪刑,但在人性的敞亮中也展示了其人性中最为美好感人的一面。起初,钢渣仅仅把小于当作发泄性欲的工具,即使教她手语也是与情爱有关的内容。可在彼此的交往中,他慢慢地发现这个女人自有她动人的地方。小于做人做事都很认真,不管钢渣对自己是否出于真心,她都用并不熟练的手语把自己的一切告诉钢渣。她与钢渣之间的情爱也只是出于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人性敞亮,尽管她生存举步维艰,但她并没有像有些色情从业人员一样把自己的姿色作为资本,通过出卖肉体捞取金钱。钢渣最终还是被小于感动了,为了帮助小于给她的另一个孩子治病而不惜杀人抢劫。即使命案发作,在警察的追捕中,他也冒着被捕的风险去探望小于。甚至自知难免一死的情况下,钢渣也不愿放弃对小于的承诺,为此,他苦苦哀求老黄代劳。小于让他看到了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一面,更何况是他亲手杀死了小于的哥哥,他清楚地知道于心亮的死亡对于那个家庭来说将意味着什么,特别让他灵魂不安的不仅是杀人父兄的愧疚,更是小于胸怀的坦荡——原谅了他的罪恶,所以面对警察的质询,钢渣直言不讳并毫无怨言地承担了杀人受刑的后果。就小于而言,从在钢渣头上学习理发技艺到心理上对他的依恋就是一种情感觉醒的心路历程。钢渣不仅使她得到了肉体的满足,而且在陪她嬉戏中使她得到了精神的愉悦。不管是认真地逗她开心,还是疲于应付,这个男人毕竟让她对自己不幸的人生多了些许幻想,并给她带来了暂时的快乐。以至于在面临杀兄仇恨的时候,鉴于死而不能复生的现实,小于最终还是原谅了钢渣。在那个时候,钢渣是她荒芜的情感世界中唯一的一片绿洲。钢渣被捕后,她不惜重金买一张哪怕是虚假的“特赦证”都要去救赎钢渣。小于和钢渣真实的生命困顿,却向我们真切地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美好动人的一面。
小于历经人生的不幸,只因为她是一个聋哑人,便无法言说。雨城的卖淫女虽然语言功能正常,也发出了自己的诉求,却非但没有讨回公道,反而遭遇毒打,在打人者眼里她是不能言说的。就此而言,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些不幸的底层人们,面对诸多的天灾人祸,他们往往因无法正常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渐次并彻底失语。透过这些心酸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底层人们话语权的关注。“虽然国家法律赋予公民许多参政议政的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弱势群体是最容易被遗忘和忽视的群体。较之强势群体,他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明显较少,而且往往缺乏必要的利益表达渠道,难以及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事实上,当我们彻底失语的时候,我们的命运就一定程度甚至完全掌控在了别人的手里,于是我们就可能遭遇残酷的异化。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底层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如李永乐、陈琰玺所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学、技术、文化、物质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竞争加剧,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出现了多层级分离与阶层断裂,最底层人们自然处于竞争的劣势”。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转型期“应当为解脱人类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诚与热情,应当表达对人类基本价值维护的愿望与义务,也应当以理想的光芒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
(责任编辑:吕晓东)
此课题获渭南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支助,项目编号:08YKZ046.
作者简介:王衡,文学硕士,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文学理论及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 柠.当代文化及其精神症候[J].上海文学,2007年(2),P79.
[2] 余 华. 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171.
[3] 福 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330-331.
[4] 温潘亚.个人化的欲望书写与空间化叙事[J]. 当代文坛,2002(3),P30.
[5] 卞 敏.人文关怀: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J].江海学刊,1999(2),P111.
[6] 钱亚梅.转型期弱势群体的风险境遇与应对策略[J].南京社会学研究,2007(9),P110.
[7] 李永乐、陈琰玺.从现代性、现实、现场看当代底层人物的生存命运——论电影《三峡好人》的人文关怀[J].文艺评论,2007(5),P6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