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流动的一切

作者:王兰明




  沃尔夫对火车、铁路几乎有着一种说不清的喜爱,这使得他的小说有着铁的气息。但他最终关怀的还是人,人的心灵和人的命运。在他的眼里,火车是流动的时间的一个征象,在小说里,它的功能几乎与流水、沙漏、马蹄声等同。
  
  三、“地域感”与“时间感”
  
  20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对沃尔夫的创作作过如下评述:“在我们同时代的作家群中,我当首推沃尔夫,因为我们都失败了,而他的失败是最了不起的,他说得最多,为此付出的努力最大……人生短暂,而人生世事无以尽言,我就佩服沃尔夫欲言尽人间万事休的劲儿。为此,他情愿抛弃文体、连贯性和一切有关准确的规则,竭力将人类的心灵轨迹绘于一枚针头之上。”⑤
  沃尔夫生于南方,长于南方,与大多数美国南方作家一样,沃尔夫在《火车与城市》中表现出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地域感”。虽然它将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南方,沃尔夫的注意力却从来不在此背景的外在特征上,他更关注的是这一背景对其中人物潜在而深远的影响。正如评论家罗斯所说,沃尔夫成功地将“背景因素和人物”融合在一起。在赋予了精神和美学意义之后,沃尔夫笔下的物质世界成为他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里我们不能不想到著名诗人惠特曼。如果说惠特曼是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弘扬自我,展示整个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沃尔夫则通过驾驭庞杂、细琐的个人经历,捕捉丰富、细腻、纤敏的内心体验,生发出对美国民族经验的本质思考。
  “……当我还是个孩子,生活在大地上这伟大的种植园里时,根本没有什么荒废的或贫瘠的地方;有的是一篇广大无垠的肥沃土地形成的富丽花毯,永远像四月一样的抒情,永远准备收割那魔术般的青翠点化过的庄稼,永远沐浴在色彩绚烂的金光里。……”
  “这城市好像是用一块大石头刻出来的,可成一个简单的图样,永远朝着一种和谐、一个包罗万象的活力中心移动……”
  在沃尔夫身上,“地域感”和“时间感”是密不可分的,在《火车与城市》中,“实践和地域结合得如此紧密,在功能上如此融合,以至于两者几乎不可区分”。在《一部小说的故事》中,沃尔夫颇有见地地提出了时间的三种向度:实际的现在式、过去式和永恒的时间。其中“永恒的时间”指的是“河流的时间,山峦、海洋和大地的时间”。虽然沃尔夫始终不停地“把玩”三种时间要素,但他最感兴趣的却是三者的交汇合一:过去影响现在;现在追忆过去;永恒的时间则对前两者都起作用,结果实施的过去永远成为过去,现在在本质上显得微不足道。此外,因为“永恒的时间”是不会改变的,在它的映衬之下,人们“感到人生的无常和一个人生命的可悲的短暂”⑥。不可避免地,沃尔夫的小说洋溢着一种很强的失落感。
  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火车与城市》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这主要缘于作者思想的迷惘和强烈的情感设计。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并再度创造,定能发掘出更加悠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水 涓)
  
  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SKLZDKT2008029
  
  作者简介:王兰明,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① [美]托马斯·沃尔夫:《一部小说的故事》,黄雨石译,三联书店,1991年8月第3版,第37页-第38页。
  ② Dickey, James, Forward,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Thomas Wolfe[C].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9.
  {3} 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选》,吴岩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本文有关译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4} Wslser, Richard, Thomas Wolfe, an Int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M]. New York: Holt, Richard and Winston, Inc., 1966,79.
  ⑤⑥ Robin, Louis D, The Westher of His Youth [M]. Louisian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1973,66,65.
  
  参考文献:
  [1] Bloom,Harold, Thomas Wolfe[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59.
  [2] 董文胜.自白·信条·技艺——从《一部小说的故事》看托马斯·沃尔夫[J].外国文学评论,1999(1):31.
  [3] 刘象愚.托马斯·沃尔夫和他的小说[A].美国现代小说家论[C].董衡巽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68.
  [4] 孙英杰.谈托马斯·沃尔夫作品的语言风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43.
  [5] 王晓光.美国经验的诗意写真——评托马斯·沃尔夫抒情性小说创作风格[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25.
  [6] 董衡巽.海明威的启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69.
  [7]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42.
  [8] 黄源深等.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1.
  [9] 周定之.英美文学作品赏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0.
  [10]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150.
  [11] 施袁喜.美国文化简史[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62.
  [12] 付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23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