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艾丽斯·沃克《紫色》的象征隐喻解析

作者:冯修文




  
  有一天,我做了一条十全十美的裤子。当然是给我的小甜甜做的。裤子料子是块藏蓝色的软软的平针织物,上面有一小点一小点的红色。不过这裤子穿在身上非常舒服,莎格在巡回演出的路上会吃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要喝酒,身子会发胖。所以这条裤子做得既能放大又不走样。她要把衣服打包装箱,最怕把衣服弄皱了;这条裤子又轻柔,又不容易起皱,布料上的小图案总显得挺精神,挺活泼的。裤脚管比较大,她可以穿着演唱,把它当裙子穿。还有,莎格穿上这条裤子,漂亮得能把你的魂勾去。
  
  沃克还通过描写黑人女性最具典型特色的文化活动——缝制百衲被,旨在强调群体协作与互助在黑人女性个体摆脱被奴役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沃克将之视为妇女团结的象征。缝制百衲被是一种源于非洲的黑人妇女的实践活动,就是将许多废旧的衣物、布料裁剪成几何形状的小块,然后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缝合成一个整体的图案作为被子的面料。对于沃克来说,缝制百衲被既代表了美国黑人妇女的美学传统,也代表了她本人的妇女主义思想。尽管奴隶制在美国南方早已废除,但像茜莉这样的黑人女性的命运仍然掌握在黑人男性的手中,她们要想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首先必须要摒弃自卑感,重拾做人的尊严,学会珍爱自己。同时,黑人女性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不计个人之间的恩怨。大家围坐在一起缝制百衲被时,由于彼此之间要分工协作,互相交流,因此,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同情也随之而加深加强,彼此之间曾有的隔阂与裂隙也在缝制百衲被的过程中慢慢地消失化解,从而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姐妹情”。在小说中,通过捐出黄色的连衣裙,莎格把自己的欢乐传给了茜莉和索菲亚(Sophia),在妇女中传播了温馨、和睦的感情;茜莉和索菲亚将被子上缝制的图案取名为“姐妹的选择”,象征着在黑人妇女之间传递的爱与理解。此外,在缝制百衲被的过程中,索菲亚不再记恨茜莉对自己的妒忌,而因妒忌伤害了索菲亚感情而心怀不安的茜莉也能因此“睡得像个婴儿”。缝制百衲被这一黑人民间风俗也成了黑人妇女之间化解芥蒂,谋求理解和相互图结的象征。一片片废弃的布料竟能缝制出如此崭新而又美丽的被子,这隐喻着黑人女性也必将从过去的生活阴影里走出来,开创一种崭新的美好生活。肖瓦尔特认为,沃克的《紫色》“是一条用文字写成的被子,它是由沃克继承的文学和文化这些广阔的背景的碎片组成的”。
  小说《紫色》在艺术形式上是长篇书信体小说,由92封信组成。以倒叙破题,直叙和插叙相结合,形成多角度的叙事手法,而不局限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书中茜莉没有叫过丈夫和继父的名字,总是称前者为“某某先生”(Mr.___)后者为“他”(He)。对于茜莉来说,这两个男人组成了一个世界,一个冷漠无情而又凶神恶煞般的世界。这种丑恶的复仇使黑人男女两性关系变得扭曲、丑陋和残酷。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茜莉的独立,那个曾被称为“某某先生”的无名丈夫后来变成了阿尔伯特(Albert)。这样的称谓设计一方面暗示茜莉从莎格的爱中感悟到了爱的真谛而不再拥有仇恨——去爱上帝创造的万物,无论贵与贱。在给妹妹耐蒂的信中,找到真爱和获得尊严的茜莉提及到阿尔伯特时,她说道,“我不再仇恨他”。另一方面说明阿尔伯特认识到了他对别人所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对他的妻子茜莉的侮辱与欺凌。而他的转变正是书中黑人女性的团结斗争换来的,是黑人女性反对性别歧视斗争的胜利标志之一。书中上帝意象在写信人头脑中的变化这一隐喻表达是茜莉从逆来顺受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再到自我完善的过程。小说前半部分是茜莉写给上帝的55封信,然后是写给妹妹耐蒂的14封信,妹妹耐蒂又给茜莉写了22封信,小说最后是茜莉再次给上帝写信。上帝在茜莉心目中的最初形象是有几分像“在银行工作的身体强壮的白人”,而后来上帝是并非万能的“老白人”,进而在莎格和妹妹耐蒂的影响下,一个全新的上帝形象在茜莉心目中形成,尽管还有些模糊,但这个上帝让她感到慰藉。茜莉的最后一封信就是写给这个上帝的——宇宙万物的上帝。
  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女性代表作家,艾丽斯·沃克由于其黑人女性的种族、性别、文化经历,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充分运用黑人文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象征隐喻,有机地融合了对自身文化持有的特殊敏感力和深切感受力,以及美国黑人文化的主要元素。从以上的象征隐喻表现手法的解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使《紫色》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名著,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冯修文(1971- ),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比较文学和翻译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Henry Louis Gates. The signifying Monkey: the Afro-American Literary Theo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9, 79.
  [2] Elaine Showalter. Sister’s Choice: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3] 冯奇, 姚喜明. 外语教学与文化(第4辑)[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342-349.
  [4] 楼成宏.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简编[M]. 上海: 百家出版社, 2006:78-80.
  [5] 黄铁池, 杨晔. 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文本阐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96-204.
  [6] 周宪. 欧美文学研究导引[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33-234.
  [7] 薛小惠. 《紫色》中的黑人女同性恋剖析[J]. 外语教学, 2007:(5).
  [8] 王军. 英美女性作家与作品赏析[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7:372-398.
  [9] 张岩冰. 女权主义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93-1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