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鲁迅的死亡意识述略

作者:肖国栋




  晚年的鲁迅越来越多地受到疾病的困扰,而且有些病根是青壮年时期就埋下的,在去世前一个月,鲁迅写给母亲的信中就提及自己早年的三次肺病发作,并说此病已得了二三十年。若非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据一位美国肺病专家说是早在五年前就会死掉的。就是在1936年缠绵病榻的几个月里,他还相信自己会战胜疾病,坚信自己不会很快就死。另外一个方面的情况是,生逢乱世,饱经人世忧患,鲁迅敏感又柔韧的神经不断被捶打,充满了沧桑的达观,即如1933年6月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无怨于生,亦无怖于死。”{15}与这种隐含着沧桑的豁达相伴随,在时局危乱、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他的晚年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拼命工作,直到去世前两天不能持笔为止。并且由于这种工作紧迫感而一再推迟休息、疗养,乃至出国延治的安排,似乎只有工作能够有效抵抗死亡的侵扰,获得自我的价值实现与存在感。
  但是,据当时守候在鲁迅身边的冯雪峰观察,无论是否自觉,他已不能不把病看作可能不能战胜的敌人。{16}因此在这一时期,鲁迅留下了相当多的关于死亡的文字记录与思考,例如《“这也是生活”……》《死》《女吊》等作品,在这些里,有时死亡与鲁迅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他给我们留下的却是由“死”向“生”的挣扎或者为生者所作的种种预想和安排,由这些文字所折射出的是一个热烈又充满理智的生存者形象: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17}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热烈又博大的生存渴望,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正如吴俊所说:“在鲁迅的自觉意识中,他所感到的大多只是生之留恋,而不是死亡恐惧;或者说,鲁迅自己是以一种对生命的正面体认和体验的欲望来表达这一切的,其中又不无悲哀和抑郁。”{18}
  以上我们关于鲁迅死亡意识进行了极其概括的描述,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思想意识的生成条件、发展脉络、影响方式与理论意义,由此也能够使得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价值获得更富于启迪意义的理论阐释。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肖国栋(1968- ),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鲁迅研究。
  
  ① 社科院文学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汇编1[1913-1936][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P1271.
  ②③④⑦{12}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417,P339,P368,P284,P284.
  ⑤⑨ 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354,P442.
  ⑥ 诺尔曼·布朗.生与死的对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P116.
  ⑧ E·云格尔.死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P9.
  ⑩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北京:三联书店,1992.P76.
  {11} 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163.
  {13}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P7.
  {14} 艾德里安·米尔维什.死亡、偶然性与自我意识之发生[J].第欧根尼,1994,(1):22-41.
  {15} 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192.
  {16} 冯雪峰.回忆鲁迅[A].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月刊》.鲁迅回忆录专著(中册)[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7}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601.
  {18} 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19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