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是解构还是曲折加深?
作者:吴 涛
蓝棣之先生对多部现代文学经典进行症候式解读,消除文学史上陈言套语式的定论,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然而就这篇小说而言他在下自己的结论时对文坛定论的完全解构有值得商榷之处。
李今曾经指出蓝棣之先生在全新读解《二月》时融入了“自己忘年之恋的两性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剖析”⑩。同样,蓝棣之先生在对《为奴隶底母亲》进行经典重读时,之所以对老秀才与少妇关系里的重大龃龉视而不见,正是因为他自己忘年恋的美好体验而导致的视阈盲点。
三
作为与鲁迅朝夕相处的文学青年,柔石对恩师的毕恭毕敬(一起出行时必扶着鲁迅{11})并不意味着他为其光环所笼罩。对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柔石来说,再描写一位祥林嫂似的奴隶女性即使写得再好也无法超过《祝福》。至1929年底,柔石已具备描写多种人物的笔墨:贫苦下层人民的,有钱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等等。《为奴隶底母亲》通过婚恋将前两者放在同一个家庭中,审视封建家族伦理文化中的温情和残忍。
世上不存在任何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事物,任何事物既有同类事物都有的共性,也有其他同类事物都没有的个性。任何事物正是以自己非同凡响的共性和个性结合体在宇宙间画下自己的足迹。《为奴隶底母亲》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在20世纪30年代乃至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控诉阶级压迫的小说中无疑非常独特:地主阶级并非无半点人性,这一剥削阶级不是全无同情心,其中的女性有的还不乏女性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无打倒整个地主阶级的必要和必然,因为他们的这点人性、这点同情心远不足以使他们有资格生活在中国争取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更经常暴露的是他们“吃人”的峥嵘,而那些有女性意识的,很可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严重地迫害了同性。1930年的柔石大胆指出地主阶级的人性复合图,可谓石破天惊。在这一点上,柔石的“迂”和“硬气”使得这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备了经典的价值:20世纪20年代末崛起的文学青年看到了从“五四”以来为被压迫阶级呐喊的文学把“一无是处”作为压迫阶级标签的偏颇。他弥补了众多现代文学大家在这方面的思维空白,他的恩师鲁迅由于一直激进决绝地反传统反封建,对于这一点忽略不计。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吴涛(1975- ),文学硕士,任职于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现从事性别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图书馆专业研究。
①⑦魏金枝.柔石传略[A].丁景唐,瞿光熙.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221,222
②鲁迅.鲁迅日记(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617,618,634,639,652.
③柔石.为奴隶底母亲[A]. 乔以钢.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1918-2003,A卷)[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90-97.
④⑥⑨蓝棣之.柔石:《为奴隶的母亲》[A].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79,52,180.
⑤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1998:212
⑧{11}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A].鲁迅全集(第四卷)[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483,47.
⑩李今.不可重复的解读——谈蓝棣之和他的《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A].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