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都市新感觉 汽车新女性

作者:邹鹃薇




  汽车,集速度与力度于一身的审美对象,代表着速度时尚之美,以它为喻的现代女性自然具有同它一样的特点:叶灵凤笔下的女性,是一辆满载着时尚的概念车——一九三三年型的健美姿态(小说同时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引领未来;她摆脱了传统对女性身体的束缚,无忧无虑地展示着流线型的身材;她俏丽的短发,将西方的V字领服饰时尚不自觉地带了进来,像鳗鱼一样穿越着城市。穆时英将资本主义文化全部灌注在蓉子的身上,让她像汽车一样,带着“Jazz、机械,速度,都市文化,美国”{14}的味道,以最快的速度游戏情感。汽车/女性的象征无疑将汽车从单纯的机械物质或是现代工业的象征物提升到一种时尚的化身。
  旧式男性文人的性幻想大多羞羞答答地遮掩在梦境之中,而海派作家在成熟的心理分析等学说的指引下,将性幻想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汽车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新载体。麦克卢汉曾指出:“心理学中动机研究的功绩之一,是揭示出人与汽车的‘性关系’”{15},感知敏锐的作家们无疑是这种“性关系”最早的体会者,汽车/女性正是其潜移默化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整个汽车内部结构就是弗洛伊德分析过的“盒子、箱子,柜子,小厨,烧炉”,它们“代表子宫,以及中空物体,船,各种器皿亦如此——梦中的房屋通常代表女人”{16},对于男性而言,像房屋一样封闭安全的汽车让他们拥有着驾驶女性的快感,而汽车里的女人,通常将“脑袋萎谢了的花似的倒到他的肩膀上,碎片太息了一下,‘真是辆可爱的跑车呵!我爱你的车’”{17}。《五月》中的男性通过控制汽车骄傲地控制着女性的身体与归属;《G No. VIII》中,一个“在夏威夷”拥有“一所别墅,一辆汽车,是一辆漂亮的Buick呵!”的男性,同时拥有着一大群的“中国女人,夏威夷女人,美国女人,西班牙女人,菲律宾女人”{18}。同时,汽车也为男性的偷窥提供了新的可能:《风萧萧》中的男主人公看到了坐在一旁的“舒适而又美丽”的驾驶员,她像火一样的燃烧,像玫瑰一样的耀眼;《子夜》中宝贝阿萱一开始就是在汽车里“张大了嘴巴,出神地贪看”窗外“那个半裸体似的只穿着亮纱坎肩,连肌肤都看得分明的时装少妇”{19}。读过《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从汽车里望到尽是“魔窟”与万恶之首的淫!
  
  三
  
  从辩证的视角出发,五四女性解放运动给女性带来了双重命运:一方面她们一反金屋藏娇的落寂,开始在杂志报纸上抛头露面,另一方面,就在将自己的美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展示的同时,却又陷入了另一种悲剧。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继易卜生之后更深一步地思索了女性在通过走出旧家庭,走向所谓的独立自主之后所应该面对的新困境:当女性从《玩偶之家》即丈夫的玩偶中走出来的时候,她面临着的是沦为整个社会的玩偶即公众的玩偶。她们像“墙上挂着这照片式的画(美女的广告画),也并不秽亵,等于展览着流线型式的汽车,不买看看也好”{20}。在这场解放的游戏中最终获利者似乎并不是女性自己。
  在海派作家笔下,女性曼妙的身姿让他们从汽车的流线性造型中找到新的灵感,他们把女人的身体看成汽车“流线式车身,V形水箱”,女人的性格看成汽车“水压变震器,五档变速机”,看与被看的关系体现了女性天生的性别劣等性:她总是成为物化的首选对象,并且“永远都是各个阶层男人的固定欲望对象”{21}。简而言之,女性与汽车的纠缠实际上是女性与被物化的纠缠。李欧梵在研究海派作家之时发现:他们“更热衷于都市的世俗生活,非但把都市的物质生活女性化,而且更把女性的身体物质化,与汽车、洋房、烟酒、和舞厅连在一起,像是另一种商标和广告。换言之,他们用女性的形象来歌颂物质文明……”{22}这种物化的摹本在当代社会里愈演愈烈,可以说这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中的一种异化——繁华的物质世界必然把人类被动地带入了一个新的生态循环:人被物质主宰以及人的物质化。当波德里亚进一步提出“人的符号化”时,人类在进步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女人,而是整个人类。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邹鹃薇(1982- ),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
  
  ①④ 叶灵凤:《流行性感冒》,载《海派小说选》,复旦大学
  出版社,1990.133.
  ②曹植:《洛神赋》,载《中国历代名赋全集》,中国文联出版
  公司,1998.241.
  ③⑥{20} 张爱玲:《桂花蒸阿小悲秋》《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载《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88,331-332,388.
  ⑤ 徐訏:《风萧萧》,花城出版社,1996.97.
  ⑦⑩ 刘呐鸥:《游戏》,载《刘呐鸥小说全编》,学林出版社,1997.4.
  ⑧⑨{13}{14}{17}{18}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五月》《红色女
  猎神》《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五月》《G No. VIII》.载《穆时英小说全编》,学林出版社,1997. 237,329,581,516,104,329.
  {11} 梁实秋:《雅舍小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91.
  {12}{21}{22} 李欧梵:《上海摩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9,
  32,168.
  {15}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1.274.
  {16}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1998.532.
  {19} 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