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美丽与悲哀
作者:唐新艳 赵佳舒
川端康成以茶室为背景,在沉静、幽玄的空间里去设想一个美丽女子悲哀的爱情故事。离开了茶道和茶道具就无法完整地领会小说的真正内涵,它们不仅仅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有着生气的精灵,象征着世间最美丽的生命,传承着传统的优雅、闲寂、孤独和悲哀。在川端康成的内心深处,爱才是最美丽、最纯粹的情感,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太田夫人是女人中的极品,她美丽的容颜没有褪色,反而更增添了几分成熟女性的风韵和魅力。她“不是人类的女人”,是“人类之前的女人”,也是“人类最后的女人”。“她是生存在比理性、道德更本原性的世界里的女人。正是因为她是理性以前的人,所以她区别不开三谷先生与菊治,而且正是因为她是道德以前的人,她根本无力抵抗与菊治的交往。菊治也通过太田夫人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⑧太田夫人去世后,就连一直视太田夫人为敌人,百般诋毁,甚至当面斥责她的近子也对文子说:“你母亲也是一位文雅人,但是我觉得她在这个文雅人活不长的人世间,就像最后一朵花,凋谢了。”⑨作为精神栖息之所的茶道也被世俗的名利和物质所累,失去了原本的纯净和高雅。
四
川端康成在把西方文学的技巧与东方的传统融于一体,创作了其巅峰之作——《雪国》之后,就越来越意识到文学创作只有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长远的生命力。“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传统。经历了镰仓的苍劲,室町的深沉,桃山、元禄(1688-1704)的华丽,迎来了百年来引进西方文化的今天。”⑩可是战后日本的传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冲击下日益丧失了其主体性。传统的衰落使川端感到莫大的悲哀。从平安朝传承下来的“日本美”才是日本人最本质的生命。川端康成认为“余生”不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表现“日本美的传统”的存在。拥有一颗执拗的爱美之心的川端康成努力表现“日本传统的美”,其实就是在努力寻找战败后日本人早就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对传统文化、传统美不遗余力的追求和描绘也恰好掩饰了川端康成内心的凄凉和寂寞。
日本最早的美的理念是从《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万叶集》中萌发出来的“哀”,“哀”发展到了中世纪的《源氏物语》,形成了“物哀”。“‘物哀美’是需要用心灵体会的美,‘物哀’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并且能感受到深入心灵的事,这是一种和谐的感情之美,也是平安时代人生和文学的理想。”{11}日本最初的美学理念“哀”并不是单纯的表示悲哀的情感,而是包含怜爱、同情、可爱、感动等“心”的“真实”。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物哀”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悲哀”,“紫式部的‘哀’要表达的是对人生世相的哀愁和对女性同情的哀感,《源氏物语》中的恋爱尤其不伦之恋更深刻地表现了这种情感。”{12}川端康成认为《源氏物语》集中表现了平安王朝的美,并且成为日本美的传统。这种传统指的也就是“物哀”的精神。
川端康成在战争期间一直沉溺于《源氏物语》物哀美的精神世界。战败后,日本破败,朋友接连辞世,他内心的悲哀和孤独是无以名状的。他对日本的传统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感到无尽的哀伤,对失去众多好友感到更加寂寞、孤独。川端的这种情感正是与失去三谷先生的太田夫人的哀伤和孤独息息相通的。川端康成的痛苦和悲哀越过了千年的岁月,把代表着烂熟的王朝文化的《源氏物语》的物哀美在现实中阐释得淋漓尽致。太田夫人是残留在人世间最后的日本美,她的悲哀和孤独隐藏着川端康成对正逐渐衰亡的日本传统美的深切哀愁。而《千只鹤》是川端康成切实贯彻“要把战后的余生奉献给传统的日本美”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对平安王朝传统的物哀美做的最好阐释。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唐新艳,日本文学硕士,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赵佳舒,日本文学硕士,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①⑩ 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第265页。
② 长谷川泉:《川端康成论稿》,明治书院,1992年版,第389页。
③ 川端文学研究会编:《风韵的相克 山音·千只鹤·波千鸟》,教育出版中心,1980年版,第150页。
④ 川端康成:《独影自命》,金海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⑤ 唐纳德·金主编:《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⑥⑦⑨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集·现代文学大系52》,筑摩书房,1971年第5版,第82页,第84页,第93页。
⑧ 武田胜彦、高桥新太郎编:《川端康成 现代的美意识》,明治书院,1978年版,第56页。
{11}{12}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第8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