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感性的爱 理性的美

作者:万雪梅




  3.《一位正派女人》中的爱体现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中和是儒家对于礼和乐提出来的要求,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论语》里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记·中庸》里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经解》里也有:“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对文艺创作的尺度,中和之美的一般含义是抒发感情而又要有所节制,和谐、适度地处理主体(艺术家的情意)与客体(物境、情境)的各种关系。它追求的是艺术作品中主体与客体契合而成的意境。由此观之,《一位正派女人》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中和之美”,爱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但表达适度,抒发节制;婚姻中有爱,彼此忠诚,互相信任;婚外也有爱,但安守分己,绝不越轨。作者对于爱的认识与故事中的物境、情境相契合,从而形成了自然和谐美好的意境。
  4.《一位正派女人》中的三人之间的关系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常大道。爱德华·W.赛义德在他著名的《旅行理论》中说,“相似的人和批评流派,观念和理论从这个人向那个人,从一情境向另一情境,从此时向彼时旅行。文化和智识生活经常从这种观念流通中得到养分,而且往往因此得以维系。”很难考证凯特·肖邦曾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她的这篇《一位正派女人》确实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常大道。这儿的“道”体现在人与人相处的学问当中,共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即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和妻顺、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撇开文中没有涉及到的君臣、父子、兄弟关系不谈,仅看夫妇、朋友这两伦,我们便不难发现巴罗达夫妇彼此循礼、对朋友古韦尔挚诚宽厚;古韦尔对巴罗达夫妇也是满怀信任。柏拉图说: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即使巴罗达太太与古韦尔之间真的产生了爱情,但彼此显然都在用理性制约着自己,给人以德性、圣洁、美好的感受。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并不是没有。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林徽因(1904-1955)选择梁思成而不选徐志摩,大概就是得益于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世人除了吟味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清新浪漫的诗句外,同样羡慕感叹她与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金三角”关系。殊不知这种大美之形的凸显同样靠的是内在情感的节制与自律。早在1932年,林徽因曾对梁思成袒露心曲,说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非常苦闷。梁思成当然很痛苦,但表示她是自由的,可以自行抉择,还说如果林选了金岳霖,祝他们幸福。而金岳霖得知后亦感动至极,表示应从这感情的圈圈中退出。如此谦谦尚礼,坦荡君子,真乃俗世罕见。此后他们相处如初,毫无芥蒂。金岳霖还以哲学家的睿智和逻辑学家的严密,不时帮助修改梁、林合写的文章,无论在事业上、在生活上都对他俩竭尽诚心。他们三人简直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林徽因死后,金岳霖则一直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直到去世),难怪萧乾谈起林、梁、金的特别“组合”时说:“林徽因坦荡,金岳霖克制,梁思成宽容,三人皆诚信磊落之君,没有见过这样的‘三角’。”
  
  三
  
  综上所述,《一位正派女人》不仅回答了当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如何面对婚姻中突然出现的“第三者”;而且更主要的,文中的女主人公——巴罗达太太,或许是一名虔信基督教的传统妇女,她对待婚外爱情的态度却启迪我们反思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美”、伦常大道等。
  “今天的问题已不是弗洛伊德时代的性压抑,恰恰相反,性的泛滥倒是以爱的压抑作为其昂贵的代价。”在人类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出现许多人生活失衡的状态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对价值体系和意义结构的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至今依旧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伦理大而庞杂的结构中, 拯救行为从家庭开始应该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家庭中的夫妇关系尤为重要,夫妇一正,五伦皆正;“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诗经·关雎》,朱熹注)。由此观之,百年前的凯特·肖邦真的不必在她的《一位正派女人》里明确表明自己对待婚外恋的态度,但事实上《一位正派女人》里那简练独到的语言与故事情节已向后世之人说明了一切,文中的爱,出于自然,出于关心,它在女主人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但她的理性却让她隐忍着,时近一年才得以平复,从未失去一位正派女子的优雅与分寸,这与孔子所主张的“乐而不淫”,与《诗经》中的“发乎情,止乎礼”有异曲同工之处,渗透着理性的美,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这样的文章如此精妙,实在不可多得,很值得现代大学生们学习深思,更值得各位有识之士进一步解读诠释。
  (责任编辑:水 涓)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08SJD7500021);国家教育部[2006]78号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万雪梅,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Chopin, Kate. The Complete Works of Kate Chopin, Ed. Per Seyersted. Baton Rough: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 Skaggs, Peggy. Kate Chopin, Ed. David J. Nordloh.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5.
  [3] 田时雨.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4] 万雪梅.生死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论凯特·肖邦的《觉醒》,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
  [5]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