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论诗歌的“空白”艺术及“张力”效应

作者:黎德锐




  
  二
  
  诗的“张力”是来源于英美新批评派的诗学理论,最早提出“张力”这个词的是美国学者艾伦·退特。他在《诗的张力》中说:“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两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述语‘外延’和‘内涵’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是指它的张力。我们在诗中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色的有机整体。我们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穿一气的。”⑤我国学者王剑先生认为:构成“张力”的要素是“外延”和“内涵”。而艾伦·退特借用的“外延”和“内涵”分别是指:“名词的词典意义”和“感情色彩或暗示意义”。所以在一句或一首诗中,“外延”和“内涵”就构成了两个平行的意义层面,即诗的字面意义和诗的内涵义。诗的“张力”就存在于这两个平行意义的层面之间。这两个意义的存在更激发了读者进一步探究诗歌的潜在意味的审美兴趣,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意义,这样所构成的艺术魅力,就是诗的“张力”效应。笔者认为,王剑先生的理解忠实于艾伦·退特先生的原话,是较科学的。我们于是知道,只有粗浅直露的字面意义的诗句,不可能存在“张力”,诗的“张力”存在于诗的立体结构中,结构的层面愈多、愈复杂,诗的“张力”愈大。
  按照王先生的观点,我们不难领略诗的“张力”效应。请看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除了外延义(字面义)外,诗的内涵义是: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应该全面而不是片面、完整而不是零碎、变化而不是停滞地认识事物,才能真实地洞察它的真正面貌。当然,这里还带有对庐山多姿多彩的神奇面貌的赞赏之情。在这几个意义层面里,读者会觉得颇有意趣,回味无穷。诗表现了较强的“张力”效应。
  
  三
  
  我们对诗的“空白”艺术和诗的“张力”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无论诗的“空白”艺术,还是诗的“张力”效应,都是作者对艺术意象加工处理的结果。二者都要求读者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不局限于诗句字面的意义,在联想、猜测、揣摸之中获得字面以外的蕴含,诸如感情、哲理等方面的某种含义。在诗的艺术空白中,那些故意省去的境况、那些虚化了的描写,并不是作者无法具体表现的东西,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字面中的残缺形象,往往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诗的“张力”的设置,同样是诗人的精心构筑,诗人有意使诗除了字面义以外,还有更多的内涵义。让读者沿着字面义,去挖掘多层次中的其他含义,领略含蓄、深邃的意境。
  从效果上看,“空白”艺术,“张力”效应,都能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从浅易见深厚,二者都能给读者以咀嚼与回味。
  但诗的“空白”艺术与诗的“张力”效应,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首先,二者所处的角度有所不同,“空白”往往作为作者的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出现,作者设计“空白”的目的并非让它真正空白,而是通过空白去达到内涵丰富的目的,而“张力”则是作为体现作者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出现,诗的“张力”产生强力效应,无疑是作者创作的目的之一。
  其次,范围上也有所不同:狭义的空白艺术,是局限于形象的内涵,即作者发挥想象力填补的内容,必须是形象所包含的东西,而不能超越形象内涵去漫夭遐想;诗的“张力”既基于字面意义又超出字面意义,往往由于观察者的文字修养、经验阅历等不同而有差别,想象的范围也不能确定。
  我们从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和雪莱的《西风颂》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到诗的“空白”和“张力”的不同。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只有四句:“我的心房里/爱情在酣睡/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歌颂爱情的纯洁与专一的小诗以“不全之全”的方式,精心设计“空白”。只写开头,没有高潮、结尾。给读者一个谜,谜底给读者去猜测。在特定的爱情的背景下,读者发挥想象力,自然会猜到谜底——即他(她)的意中人,才能唤醒它。可见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并不空,制造“空白”也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手段。
  雪莱的《西风颂》结尾有这么几句:“西风啊/要是冬天已经到来/阳春还会远吗”,诗中,读者沿着字面找到了外延义:随着季节春秋冬夏周期性的轮换,要是寒冷的冬天已到来,那么温暖的春天就不是遥远了。这个层次的意义较容易使人理解。但作者的用意不止于此,诗人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它隐含着另外一种更深邃的意义,这就是它的内涵义:冬天象征黑暗腐朽的旧制度的最后猖獗,象征着死亡;春天的温暖与勃勃生机象征着新生。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旧制度必然灭亡和对新社会必然产生的强烈愿望。从字面义到蕴含义构成了诗的“张力”,读后,使人回味无穷。这种“张力”效应是诗人在创作中孜孜以求的。
  诗的“空白”艺术是诗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与作为表现效果的诗的“张力”有无因果关系呢?仔细分析,答案是肯定的。就像迦达默尔所说的那样:“作品的存在所形成的敞开和隐蔽之间的张力是显然易见的。紧张状态是这样的张力,它促成一件艺术品的造型水平,产生普照一切的光芒。”⑥诗人们乐于使用的艺术空白的手法,同样也可以产生诗的“张力”效应,这是因为艺术空白中的言与意、虚与实、隐蔽与敞开、含蓄与彰明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对立运动,字面义与蕴含义构成了意义上的矛盾关系,从而构成诗的张力。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在结构上看,虽然写了“桥上”“楼上”“明月”“窗子”等景物以及某种思绪。但也只是开了个头,没有高潮和结尾,以“不全之全”构筑了诗的“空白”,使读者从“空白”之中获得“再创造”的审美需求;从字面看,诗描绘了一种奇特有趣的现象,但故意留下原因不说,画面上是桥、楼、明月、窗子、梦的巧妙安排,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清丽幽雅、颇具意趣的画卷。透过这字面意义,往深处探究,我们可以领略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原因:可能你是个美人,因为能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应是一代佳人无疑。“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美丽高雅的你,已被人深深地恋着,进入相思者的梦中,甚至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步,然而“你”却又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无限的幽怨和伤感蕴含其中。这是感情的投射层,至此诗已具一定的“张力”了。然而,这首诗构筑得尤为奇妙,读者在领略诗的语义层次和感情层次之后,在反复咀嚼之中还可以品出诗背后的哲理意义:你在诗中既是“看风景的”,可同时又是一道“风景”被人看;“明月”为你装饰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在转化着,这样,诗又告诉我们一种人生的哲理: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并且互相转换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常态,万物的兴衰更替,人间的得失荣辱莫不为此。当然,由于诗歌留下的“空白”较多,未定性很突出,诗的“张力”很大,读者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诗歌意义。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黎德锐,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诗歌。
  
  ① 范玑:《过云庐论画山水》,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
  论类编》(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925页。
  ② 张式:《画谭论画山水》,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论
  类编》(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994页。
  ③ 《列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8卷,第77页。
  ④ 金元浦:《“间性”的凸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第189页。
  ⑤ 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⑥ 迦达默尔:《美的现实性》,张志扬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9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