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析《红楼梦》中“甄英莲”形象的象征意义

作者:孙俊红




  关键词:“甄英莲”形象 曹家命运 象征意义
  摘 要: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至第五回里隐有“曹家败亡真相”,如果滤去“甄英莲”的故事成分,把“甄英莲”形象视作一个象征符号,那么就可以勾勒出“曹家败亡”过程的大致轮廓。
  
  从《红楼梦》的内容上看,曹雪芹是以“江南曹家”为主要底本进行创作的。如果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以“江南曹家”为主要底本进行创作将使曹雪芹面临一个技术性难题:怎样写才能既把“曹家真事”隐去,以规避那个特定时代的恐怖;同时又把“曹家真事”显出来,尤其是“曹家败亡的真相”显出来,这可以说是《红楼梦》写作的一个重心所在。
  对于前者来说并不难,事实上曹雪芹做得非常成功。在《红楼梦》文本里,曹雪芹一开始就用“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将读者引到真假模糊的境地。再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使读者迷失有无,不辨真假。然后用“风月宝鉴”的“正反两照”“表里两喻”使读者视觉出现错觉。三次皴然之后,读者鲜能不坠云雾,不迷方向,此其一也。其二是严正声明此书的写作是“大旨谈情”“为闺阁昭传”,小心翼翼地回避“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信誓旦旦地保证“毫不干时世”、“非伤时骂世之旨”、“不敢干涉朝廷”,这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家庭背景下,中国式智慧的无奈体现——所幸,挽救了《红楼梦》。
  对于后者,也就是把“曹家败亡的真相”显出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曹家的败亡,不外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家族的式微。外因则“干涉朝廷”。曹家因四次接康熙的驾而致亏空,因亏空而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抄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家的命运,一言以蔽之,曰“甄英莲”(真应怜)。
  对于曹家的巨痛,曹雪芹是绝不会隐去的。相反,他一定会在《红楼梦》文本里把“曹家败亡真相”显出来。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于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引导的“甄士隐(真事隐去)”的顺向思维方式,习惯于将“甄英莲”视作“一个悲剧人物”的实体思维方式,习惯于把“甄家”的故事当作《红楼梦》开头的一个引子,所以往往忽略“甄家”,而直接从“贾(假)家”找寻“曹家真事”。这也许是我们被曹雪芹的“真假”弄糊涂后犯的一个方向性错误。其实我们只要把思维方式转一下,即“甄士隐(真事隐)”是“隐事于甄(真)”,而“甄英莲”是虚化了的曹家命运的一个象征符号“真应怜”,那么,“隐”在“甄家”的“曹家败亡真相”就会渐渐地浮出水面,变得明朗起来——所谓“贾不假,甄也真”。
  方法是“筛选关键词汇”。将“甄家”的故事像过箩一样,过完大箩过小箩,过完小箩过细箩,最后剩下一小撮含义丰富的词汇,串起来就是“曹家败亡”的脉络和过程。
  1.地点:“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脂批“是金陵”)。
  2.时间:“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因与“曹家败亡”时间明显一致,故下文略论)
  3.起因:因“炸供”而致“大火”(大祸)。
  4.过程:①离“葫芦庙”太近。
  ②遭遇呆霸王。
  ③遭遇葫芦僧。
  ④遭遇葫芦案。
  5.结果:“冯渊”(逢冤),“秋日(菱)零落”。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一、 地名意象显出“曹家之冤”
  
  一般来说,在长篇小说的开头部分,第一句话、第一段或第一回,都要引起读者的关注,因为纲领、背景、线索、立意等往往在此。如果作者一开头就不厌其烦,反复强调某人、某事、某物或某地,那么更应该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作者一定有深意存焉。在《红楼梦》文本第一回里,除了要注意开篇的“作者自云”外,石头上所记故事的第一段也不容忽视。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皆呼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仪。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这是石头记故事的第一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曹雪芹在这一段里强调了地点。第一句“当日地陷东南”既是一个普通的地理意思指向,恐怕也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政治意思指向。细思量此句绝非等闲之笔,应是曹雪芹对曹家悠远往事的含泪回眸:在沉重而恐怖的东南舞台上,“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天崩地陷”,天下望族、东南巨宦曹家“地陷”,“呼喇喇似大厦倾”,从此消失于东南。繁华亦如云烟,一去不再。曹家抄家之日的万千惨状在《石头记》第一句重锤一击,引出曹雪芹无比沉痛的“一把辛酸泪”,哗啦啦地流到泪尽而逝。让人遗憾的是,这一颇具象征意义的句子却被人们轻轻忽略了。
  然后是从第二句起,曹雪芹用了一组地名意象,有姑苏、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其中姑苏就不用说了,脂批点明是指“金陵”。再者,曹雪芹点出“阊门”也有深意。按阊门不仅是姑苏的象征,也是东南的泛称。在“阊门”这个地名意象的文化阐释上,将涉及伍子胥这个悲情人物。伍子胥原为楚国人,亡命入吴,后得到吴王阖闾重用。阖闾委托伍子胥重建都城姑苏。当时都城有水陆城门八座,阊门是其中之一,后成为苏州象征。阊门见证了伍子胥的悲欢兴衰。阖闾一朝,伍子胥忠心耿耿,殚精竭虑操理国事,使吴国日渐强盛。但到了阖闾之子夫差一朝,伍子胥因忠直获罪被杀,头悬城门,可谓“成在阖闾,败在夫差”。曹雪芹之所以在开头用“阊门”这个地名意象,大约也是想借“伍子胥之冤”哀叹“曹家之冤”。曹家从龙入关后,在悠长的康熙朝里,备获殊荣。但到了雍正一朝,雍正五年即获罪抄家,可谓“成在康熙,败在雍正”。曹雪芹其借阊门伍子胥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乎?
  
  二、 “炸供”意象显出“曹家获罪之根源”
  
  按“炸供”所在段落是: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日,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了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
  
  值得注意的是:脂砚斋在“那些和尚不加小心”和“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之后,分别批上了“写出南直招祸之实病”的字样。南直,即南直隶,是江苏的旧称。关于“南直招祸之实病”,吴世昌在《红楼探源》里推测“大火无疑是一历史事实,可能发生在南京的某织造厂,也可能是江宁织造官邸起火。但曹的继位者隋赫德在奏报曹氏家产的摺子中没有提及财物被焚等情况。曹寅的藏书也安然运到北京,看来这场火不像起于官邸。也许曹頫革职的直接原因是这场大火”(吴世昌著《红楼探源》,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60页)。
  同样是“南直招祸之实病”,周汝昌的推测是“此表明,《红楼梦》开卷表面上写‘姑苏葫芦庙’失火,其实是隐言‘南直招祸之实病’。所谓‘南直招祸’,就是指曹雪芹父辈曹頫在万寿庵里为雍正政敌胤禟藏镀金狮子而招祸之事,从而使我们窥视到《红楼梦》是以作者家世中‘南直招祸’作为原型而开卷的”(周汝昌,严中著《江宁织造与曹家》,中华书局,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61页)。
  以上两种推测,似不能确切地表达曹雪芹的真实意思。脂砚斋批“南直招祸之实病”,强调的应是一个“实”字,有“追本溯源,招祸第一原因”之意。在此处作批表明“实”病就隐在这里。细揣文本,如果落脚到“炸供”二字,即“因炸(榨)供而招大火(祸)”,最有可能接近曹雪芹的真实想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