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独特的观察视角:狗眼看世界

作者:王丽鹃




  小说第四部分所写的狗眼中的那只蜻蜓是有着深刻寓意的。李小丽与大马,既相互关心和体贴,又彼此支撑和支持,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感情发展的基础。小说对这只蜻蜓的大段叙述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它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对人物未来命运的一种带有希望的昭示:李小丽和大马,他们只有联合起来,才能过上有希望的生活,才能像那只溺水的蜻蜓一样慢慢地恢复元气,“轻盈”地飞起来。这样,故事最终发展到大马为救李小丽而卖掉自己的房子就顺理成章了。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人物的心灵得到了高度净化。高尔基说,文学是“要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发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们深受的庸俗习气作斗争,发现他们身上好的品质,在他们心灵中激发其羞耻、愤怒、勇气,竭力使人们变为强有力的、高尚的,并且使人们能够用美的神圣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③。小说对大马精神世界的表现和两人情感发展理想前景的预设,提高了本小说的文化品位,小说描写这样两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钱谷融先生说:“人是社会现实的焦点,是生活的主人,所以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现实,抓住了生活。你只要真正写出了人,写出了人的个性,就必然也写出了这个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和当代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就必然也反映了整个现实。”④这篇小说选取的是两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作为文学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比如李小丽,虽然是来城市打工的农村姑娘,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打工妹”,她没有合法的身份,干的还是非法的生意,因此权利是无法得到保障的。但她的生存方式的确是一种客观存在。你可以去指责她(他们),去鄙视她(他们),也可以像警察那样将她(他们)带走,“但是却无法否认他们的真实性,无法否认由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所显示出来的生活的真实、时代的真实”⑤。屠格涅夫说:“如果被描写的人物在某一个时期来说是最具体的个人,那就是典型。”歌德也说:“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鬼金《两个叫我儿子的人》,以狗眼作为独特的观察视角,描写了李小丽和大马这两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之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是社会现实的存在,是值得歌颂的,他们是真正具有艺术生命的典型形象。
  
  三、狗眼所闭:一个结局,多个问题
  
  这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狗之间动人的情感,并对李小丽和大马两人感情的发展有着一个令人欣慰的预言。但结局却让人遗憾——狗死在了回家的路上。两个小人物,在“以城市精英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中”⑥显然已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李小丽不是在对狗“儿子”喊着说“儿子,我们回农村去,这城里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呆的地方”吗?但当“一家人”正要浩浩荡荡地回到农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狗儿子”被疾驰的汽车轧死了。这样的结局是灰色的,预示着他们到农村去的希望的破灭,预示着他们将来生活的黯淡。在城里,他们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到农村,就能找到了小人物生活的世外桃源了吗?叙述主体的缺失,使主人公的命运缺少了一个具有独特视角的观察者、审视者和见证人,也使得本该继续下去的故事情节突然“断裂”,人物命运突然断裂。也许鬼金写到这里,已经无法预见李小丽、大马将来的命运了。李小丽是在农村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来到城市讨生活的,但是她讨生活的方式与众不同,她不是作为城市农民工群体的一员,而是个人以别样的方式艰难的屈辱的生存。大马本不是农村出身的地道农民,他是一个因工伤残而被人遗弃的城里人。那么,这两个人物回到农村将以怎样的生活方式生存下来呢?鬼金无法给他们一个理想的出路,这样,故事的戛然而止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对于一个故事叙述的主人公来说,狗的死让人感到遗憾,但对于小说全篇的构思来说,这也许是一个最符合生活逻辑和生活情理的安排——“儿子”死了,“两个叫我儿子的人”生活的希望在哪里?这里有现实生存的问题,也有李小丽们个人的问题,牵涉到生存、个人、社会等诸多层面的问题。鬼金以狗眼显现了底层边缘人确乎存在又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和生活内涵,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王丽鹃,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① 鬼金:《两个叫我儿子的人》,《作品与争鸣》,2008(3),文中关于原作的引文皆出于此。
  ② 田永元:《梳理的艺术》,《鸭绿江》,2007(12)。
  ③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5)。
  ④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文艺研究》,1980(3)。
  ⑤ 刘思谦:《向“人学”攀登——谈刘心武的小说创作》,《文学梦寻》,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⑥ 李云雷:《狗眼中的人情美》,《作品与争鸣》,2008(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