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唤醒对土地神圣的记忆

作者:吴延生




  世上本无柴门,他只是石陀心灵的释放,灵魂的游走。可“石陀极力推崇柴门,缘于他作品中的大地情结”,“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实际上柴门是石陀正态表现下的大地情结的承载体。那么他为什么要派谷子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不可能有结果的寻找呢?首先寻找柴门就是寻父。其次,谷子很小被父遗弃在孤儿院,从小在木城长大,一直在城里生活,在木城大学中文系读书。她是青年一代城里人的代表。一直被水泥钢筋包围着,对土地没有记忆,至少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没有接受旷野的呼唤、大自然的洗礼。“而现代人太不把土地当回事了,城里已经失去对土地的记忆,连乡里人也把土地扔了,纷纷涌进城市,太可怕了。”所以谷子大学刚毕业,就被石陀要到木城出版社做自己手下的编辑。马上派她去寻找柴门,意在让她在旷野中奔跑,让她与大自然交流,与广袤的大地亲近,加深对土地的感情,以唤起年轻一代的城里人,不要忘却土地,不能忘却土地是人类和万物的母亲。以使人类和土地之气永远相接,以使人类和自然情缘永远相续!
  “文学是‘人学’。如何把人写‘活’,从来就是作家注意和实践的中心。尤其是小说创作,‘写人’更应放在首位。”⑧作者对石陀这个人物不惜笔墨让他立体地走向读者。多层面地展示其性格特点,多角度地描绘其复杂心理,生动而形象,深刻而丰满。作者用其心尽其力写“活”了人物。“活”动的石陀,破碎的情怀,人生的多个向度延伸着文本的精神空间和心理深度。
  通过解读,我们发现赵本夫是一位对社会问题极其敏感又极其负责任的作家。作家站在时代的前沿,以诗性的抒情、理性的思考、哲学层面的价值观演绎,建构文学对社会大任的担当,引发人们的忧患之思。作家刻画的这些人物都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突围,他们如同一条条怀着远古记忆的洄游生物一样,虽然路途漫漫,险阻重重,都一往无前地在寻找曾经栖息着他们祖先、生命与精神的土地,去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也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映现他对自然的观照、人生的感悟、社会的理解,积淀了作家的审美思想,承载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跃升了作品的主题指向——围绕石陀奇异的理念所构成的对以现代城市为代表的现代化的质疑与批判;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态、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生态、城乡的和谐等问题作出的多视角解读。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吴延生,江苏淮阴工学院人文系副教授。
  
  ①④ 赵本夫.寨堡[M].历史·民风·乡情[J].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6.6.
  ② 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4.
  ③ 吴功正.小说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8.
  ⑤ 李永生.短篇小说创作技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2.
  ⑥ 汪政.寻找与突围[N].文艺报(第003版),2008.2.19.
  ⑦ 马云.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66.
  ⑧ 张德林.现代小说美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9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