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仙后》第一卷中的环境与情节意象解读

作者:熊云甫




  其次,在隐喻意义上,骑士斩杀毒龙的情节具有基督教“启示文学”特征;其整体意象和局部意象多来自《启示录》。首先,乌娜的双亲伊甸园的国王和王后象征人类;“那条古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启》12章9节);骑士战胜毒龙、光复伊甸园、拯救乌娜的双亲等情节显然是基督打败古蛇撒旦、“征服地狱”(The Harrowing of Hell)、拯救人类等异象在伊丽莎白时代的寓言般的再现。圣乔治的“伟大征服”隐喻着英国新教在英国的决定性胜利。其次,生命泉乃是那“一道生命水的河”(《启》22章1节);生命树乃是“医治万民”的生命树(《启》22章2节),也是耶和华恐怕亚当和夏娃吃了“就永远活着”的那棵生命树(《创》3章22节)。生命泉和生命树,狭义地说,分别象征着基督教的洗礼和圣餐两种圣事;广义地说,二者均象征着神恩的力量。其三,“诚信的骑士”圣乔治刺入龙口的长矛令人联想到“诚信真实”的“骑白马者”的那把“从他口中出来,可以击杀列国”的“利剑”;该“利剑”乃是代表神的意志、力量和智慧的“神之道”(《启》19章11-15节)。该情节的总体寓意和具体象征都可以在《启示录》中找到原型;同时也是《启示录》文本的一则寓言,折射出新教思想的光芒。
  其三,在道德寓意上,骑士与毒龙的交战是骑士完成其人性升华的标志。首先,骑士与毒龙大战三天的情节是基督“征服地狱”的三天的重塑,体现着生命与死亡的较量。毒龙本是“由死亡所制造,/厌恶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所以自从他盘踞在伊甸园后,生命泉便“遭到污染”,整个“王国都荒芜了”。骑士斩杀毒龙恢复伊甸园的生机意味着生命战胜死亡。其次,毒龙“吞噬的嘴/张开着像可怕的地狱之门,/所有的猎物均坠入那黑暗的深渊”。骑士用“神之道”的利剑斩杀毒龙象征着《圣经》真理的力量终将战胜原罪。其三,开篇时骑士战胜巨蛇靠的是“在力量中增加信仰”,此时斩杀毒龙靠的则是用“受过洗礼的双手”挥舞着“神的武器”;与巨蛇的战斗之后骑士便陷入沉沦之中,而此次斩杀毒龙的战斗之后他便从沉沦中升华达到新的高度。这个从光明到黑暗再由黑暗到更大光明的螺旋上升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在骑士如何从一个乳臭未干的骑士成长为一个沐浴神恩的虔诚骑士的情节安排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他所使用的武器的象征性的变化之中。与巨蛇交战时,只见“他闪闪发光的盔甲发出/朦胧的光芒像一片阴影”,而与毒龙决战时只见“那些闪闪发光的兵器照亮了天空”。斯宾塞以《启示录》中的原型意象为基础,又运用奇思遐想创造出其细节真实,使骑士屠龙的情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仙后》第一卷以诡异的想象将环境和情节等意象熔于一炉,构成了一个神异奇幻的艺术世界。错误林、绝望洞和虔诚宫等环境描写和骑士打败巨蛇错误、被巨人俘获和斩杀毒龙等情节构思既充满美丽绚烂的遐想,又隐现着朦胧的现实目的。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熊云甫(1960- ),湖南文理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湖南文理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英国中世纪文艺复兴文学研究。
  
  ① 有关布鲁克斯、沃伦在《理解诗歌》(第4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中提到的人物意象,见熊云甫《红十字骑士的多重寓意之阐释》,《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7年第3期,第99页-第10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第31页-第36页。
  ②{14}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文心雕龙·序志》。
  ③ 所引《圣经》译文均采用中国基督教协会(南京)1998年出版发行的《圣经》;所用缩略形式也依据该版本。
  ④⑧{12}{13} 本文所依据的《仙后》版本是Maclean, Hugh. Anne Lake Prescott.eds. Edmund Spenser’s Poetry.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Inc. 1993.译文皆笔者试译,p.113;p.97;p.81;p.739.
  ⑤ 但丁:《神曲·地狱篇》,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⑥ 哈迪:《剑桥文学指南之三十九:奥维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乔叟:《乔叟文集》,方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84页。
  ⑦{11} Kermode, Frank.John Hollander et al., eds. The Oxfor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700;p.689;pp.674,677.
  ⑨Scott-Kilvert, Ian. gen. ed. British Writers. Vol.I.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9. p.134.
  ⑩ 伍德林、夏皮罗:《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