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与矛盾
作者:赵佳舒 唐新艳
三、村上春树作品的特点
村上春树作为一个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人,描写60年代的故事,却历经数十年占据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阅读阵地,让他们产生共鸣,不能不说他作品中的的确确有着让年轻人为之心动的地方。困惑与追求历来体现在年轻人身上。村上春树从城市生活这个独特的视角,探讨当代青年心灵奥秘的“城市文学”,便是这种困惑与追求的产物。一般认为传统的纯文学是反映成人的种种生活,而村上的书却是反映了年轻人的快乐与悲哀,很少有实质性的事件,而常常是一些思绪与感触,抒发着莫名的迷茫与哀愁。村上春树放弃以往作家以精致的生活实感所支持的青春小说的表达形式,只以敏锐的方法意识,以精选的独特语言,磨练出一种崭新的风格,用嘲弄式的玩笑,装出一副“心情愉快”的模样,企图以意识的感觉来说故事,而将现代的“不幸”逆转为“幸福”。村上春树的文学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平平符号蜕变成的无机感性,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村上春树的创作属于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城市文学”范畴,“城市文学”反映了日本走向高度自动化的消费性社会后人际关系的隔膜、人的异化和人的心理崩溃,宣泄了后工业化社会青年全新的、富有个性的生活方式,实现个人的价值观。
《挪威的森林》向你娓娓地道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它的内涵远远不止爱情故事,它通过描写年轻人对爱情举棋不定却执著追求的态度,直达人生的真谛。
村上作品的另一特色是他拥有要想“打破境界”这一精神:文字和数字、人和动物、东方和西方、生与死、纯文学和大众文学、现实和非现实、意识和非意识的界限等等。例如,羊男是打破了人和动物的界限。村上作品这种要打破所有界限的意志,这种拥有自由的精神是我们所有时代所共同向往的精神。
村上作品给读者一些遐想的空间,好像是读者和作者间的一种游戏,使读者尽可能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因此对村上的作品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诠释,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村上文学又是对消费文化和高度物质文化的批判。但他并没有痛苦地嘶喊,而是保持一种远距离冷静的态度;他没有脱离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现实,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摸索如何生存的方式。可以说他所描写的主人公被认为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自画像”。
村上是西方和东方的桥梁。日本的近代文学是在明治时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发展起来,通过私小说的文学形式,从西方接受了进行改良的纯文学,形成了谷崎、川端等一批杰出的纯文学作家。现在,村上时代,日本现代文学开始流入欧洲,并对欧洲的文坛产生一定的影响,村上文学在西方的流行多少给日本文学一种“脱亚入欧”的感觉。
为何我国现代都市青年如此接受这部小说呢?是否可以说中国的现代社会也有这种倾向?甚至有人说喝着咖啡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是现代小资的代名词,正是由于现代社会人与人心灵的疏远,导致这种小资情调的产生。而村上的小说也恰恰是迎合了这种心思才备受欢迎的缘故吧。
四、结 语
《挪威的森林》一书的畅销及其在文坛和社会中引起的反响绝非偶然现象。村上小说关注了经济高度增长时期日本青年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时描绘了青年对现实世界的虚无与伤感,以及文明的失落和个人意识的挣扎等内心世界,传达出了人类对现实的不确定感,即“不存在的存在感和存在的不存在感”。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人与人的交流日益减少,过于自我封闭,在人生的大森林里,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感到孤独、彷徨,茫然不知所措。就像主人公渡边不断徘徊、游离在直子和绿子这两个对立存在的女性之间一样,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希望在直子和绿子之间能找到生存的平衡点,避免让自己“走”向深渊。
对生与死的思考,对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值得每一个看过和未看过村上作品的人去回味和探索。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赵佳舒,日本文学硕士,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唐新艳,日本文学硕士,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
参考文献:
[1] 酒井英行:《〈挪威的森林〉中的村上春树》。
[2] 雷世文主编:《相约挪威的森林》,华夏出版社。
[3] 柴田元幸等编:《世界如何读村上春树》,文艺春秋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