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一个有罪的母亲的晚年
 




  一八四四年六月上旬的一天,中午时分,在巴黎翎毛街①一座大公馆的花园里,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贵妇沿着一条小径在太阳下散步,看上去她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小径略有曲折,她在这里走来走去,是为了能看见一个套房的窗户,看来这个套房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力。转了两、三圈之后,她坐到一张半乡间式的椅子上,这些椅子是用带皮的新树枝做的。贵妇人坐在这别致的座位上,通过铁栅栏院墙,可以看见市内林荫道,大街上巴黎荣军院雄伟的金色圆顶,高高耸立在密密丛丛的榆树树梢之上,十分壮观,同时她也能看见荣军院的并不十分宏伟的花园,后面是圣日耳曼区一座最美丽的公馆的灰色门脸。邻近邸宅的花园,大街,荣军院,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因为这个贵族区一天的生活从中午才开始。

  除非有人心血来潮,或是某个年轻的贵妇非要在早晨骑马,或是某个老外交官有什么非应付不可的礼宾任务,一般在这个时辰,不论仆人或主子,要么在沉沉酣睡,要么是大梦初醒。

  ①现巴黎第七区乌迪诺街。

  这位早起的老妇人正是德·哀格勒蒙侯爵夫人,是这座漂亮公馆的主人德·圣埃雷安夫人的母亲。侯爵夫人把这幢房子让给了她女儿,把全部财产都给了她,自己只留下一份养老金。莫依娜·德·圣埃雷安夫人是德·哀格勒蒙夫人剩下的最后一个孩子。为了使她嫁给法国一个阀阅世家的继承人,侯爵夫人牺牲了一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她相继失去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居斯塔夫·德·哀格勒蒙侯爵,死于霍乱;另一个是阿贝尔,在出征君士坦丁的过程中死于非命。

  居斯塔夫留下遗孀和几个孩子,但是德·哀格勒蒙夫人对两个儿子的感情原本就不太热烈,到了孙子辈就更淡薄了。她对德·哀格勒蒙少夫人以礼相待,只保持表面的感情,符合对待近亲的情理和礼仪。死去的两个孩子的家产安排得合情合理,她把自己的积蓄和自己的财产留给了她亲爱的莫依娜。

  莫依娜自幼美丽动人,一直是德·衷格勒蒙夫人偏爱的对象,富豪人家的母亲总存在这类天生的或无意的偏爱,这种命中注定的好感似乎是难以解释的,其实观察家知道得一清二楚。①莫依娜妩媚动人的面孔,这个宝贝女儿的声调,她的风度、步履、表情、动作,无一不使侯爵夫人深深为之激动,这种激情能鼓舞或扰乱母亲的心,能使母亲心醉神迷。她过去、现在、将来的生活动力全在这个少妇的心里,为了这颗心,她耗尽了全部财富。四个孩子中,莫依娜幸运地活了下来。德·哀格勒蒙夫人很悲惨地失去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下落几乎是不明不白的——许多有身分的人都这么说。另外还有一个男孩,五岁上惨遭横祸夭折了。命运好象为她最心爱的女儿留下了生路,侯爵夫人一定认为这是一种天意,所以她对被死神夺走的几个孩子记忆淡薄,他们在她的心目中犹如战场上的累累坟头,久而久之便被遍地的野花淹没了。侯爵夫人的冷漠心肠和偏宠偏爱本会招来世人的非议,但是巴黎社会一心关注接踵而来的事件、时装、新思想,德·哀格勒蒙夫人的一生几乎被人忘却了。谁都想不到给她加上冷淡、健忘的罪名,人们对此毫无兴趣,相反她对莫依娜的疼爱倒引起很多人的注目,这固然是一种偏执,却也令人肃然起敬。再说,侯爵夫人很少去交际场所,认识她的人家多半都觉得她善良、温和、虔诚、宽容。既然社会满足于这些外表,我们又何必深究呢?何况,老人已经销声匿迹,只愿成为人们的一个回忆,对他们还有什么不可原谅的呢?总之,德·哀格勒蒙夫人是子女向父亲,女婿向岳母津津乐道地列举的楷模。

  ①暗指莫依娜是爱情的产儿,故母亲要十分偏爱。

  她早就把财产给了莫依娜,对年轻伯爵夫人的幸福满心欢喜,因她才活着,为了她而活着。假使有几个老成持重的长者,几个忧心忡忡的叔伯辈人责备这种行为,说什么:“德·哀格勒蒙夫人也许有一天要后悔把财产给了她的女儿,纵使她了解德·圣埃雷安夫人的心,难道她对女婿的为人也有把握吗?”

  那么这种预言会引起公愤,而且四面八方都对莫依娜颂扬备至。

  “应当替德·圣埃雷安夫人说句公道话,”一个年轻妇人说道,“她母亲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德·哀格勒蒙夫人仍旧住得富丽堂皇,她有一辆车听她使唤,照旧可以到任何交际场所去啊……。”

  “除了意大利歌剧院,”一位老食客低声道,这等人自以为有权向朋友们随便说俏皮话,表示自己并不随声附和,“老夫人喜欢音乐,而她那个娇生惯养的女儿对音乐什么的却一窍不通。当年她是多么出色的音乐家啊!如今伯爵夫人的包厢里总是挤满年轻的花蝴蝶,她在那儿碍小人儿的事,人家已经在说她的女儿是个风骚女人了,可怜的母亲再也不去意大利歌剧院了……。”

  “德·圣埃雷安夫人为她母亲举行很有趣味的晚会呢,”

  一个该出嫁的姑娘说,“那个沙龙,全巴黎的名流都去。”

  “在那个沙龙里谁也不注意侯爵夫人,”老食客说。

  “事实上德·哀格勒蒙夫人总是有人陪伴的。”一个花花公子辩解道,他是年轻贵妇的应声虫。

  “上午,”老观察家低声道,“上午,亲爱的莫依娜要睡觉。

  四点钟亲爱的莫依娜要去森林。晚上,亲爱的莫依娜去舞会或滑稽剧院①……不过,德·哀格勒蒙夫人确实可以在她亲爱的女儿换衣服的时候,或者亲爱的莫依娜偶尔跟亲爱的母亲一起吃晚饭的时候,见得着她亲爱的女儿。就在一个星期以前,先生,”食客拉住一个新到主人家的腼腆的家庭教师的手臂说,“我见到了这个可怜的母亲,孤零零一个人愁眉苦脸地坐在壁炉旁。我问她:‘您怎么啦?’侯爵夫人朝我笑笑,但是看得出,她哭过了,她回答我说:‘我在想,生了五个孩子,到头来还这么孤独,真是天大的怪事,这是我们命中注定的吧!不过话说回来,当我知道莫依娜玩得痛快,我心里挺高兴的。’她可以对我推心置腹,我从前认识她的丈夫,她丈夫是个可怜的人,娶了这个妻子可走运了,多亏她,他才当上贵族院议员,还在查理十世的宫廷里找到了差使。”

  ①当时对巴黎意大利歌剧院的一种称呼。

  上流社会人士的谈话有很多虚妄不实之词,往往轻率地造成严重的创伤,所以风俗史家们不得不谨慎地掂量那些信口雌黄、不负责任的说法。总而言之,孩子和母亲到底谁是谁非大概永远也搞不清了。对这两颗心,只有一个审判官可以评断,那便是上帝!上帝往往在家庭内部进行报复,总是利用孩子反对母亲,利用父亲反对儿子,利用人民反对帝王,利用王公国戚反对自己的国家,利用一切反对一切;而在精神领域里,则用这样一些感情代替那样一些感情,犹如春天的新叶代替枯叶,根据一个万古不变的规律行事,其目的只有上帝自己才知道。也许是万物趋本,或说得更确切一些,万物归本吧。

  这些宗教思想,在老人们心中非常自然,同样也在德·哀格勒蒙夫人心灵上弥漫浮动,半明半暗,时隐时现,犹如狂风大作时水面上翻腾的浪花。她懒洋洋地坐着,因长时间的沉思遐想疲惫了,在这类梦境中,人的一生往往展现在预感到死亡来临的人们眼前。

  这个未老先衰的女人,对某个在马路上游逛的诗人来说,简直是一幅趣味横生的图画。中午她坐在一棵槐树的瘦影下,谁见了都能从她苍白而冷静的脸上看出点故事来,甚至在温暖的阳光下也是如此。她那表情丰富的脸上有某种比风烛残年的人更为严肃的神情,或者比饱经风霜而消沉的人更为深沉的神情。她这一类人物若置身于成百上千因毫无性格而引人注目的人中间,会使你驻足,使你思索,犹如你置身在挂着成百上千幅画的博物馆里,或为牟利罗①描绘母亲的痛苦那幅杰出的头像所感动;或被贝阿特丽丝·桑西②的面庞所吸引,——在最骇人听闻的罪行的背景下,基德③画出了最动人的无辜者的形象;或因腓力二世阴沉的脸而流连——委拉斯开兹④善于表现引起恐惧的君王的威严。有些面孔具有咄咄逼人的神气,好象在对你说话、向你讯问、回答你隐藏在心中的思想,这些面孔甚至可以说是完整的诗篇。德·哀格勒蒙夫人冷冰冰的脸就是一首阴森的诗,可以在但丁《神曲》里的无数这类形象中找到。

  ①牟利罗(1617一1682),西班牙画家,他的画既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气氛,同时也有反映现实的一面。

  ②贝阿特丽丝·桑西(1577—1599),罗马富豪弗朗赛斯科·桑西之女。弗朗赛斯科残忍而放荡,贝阿特丽丝与其继母、兄弟合谋弑父。一五九九年教皇下令将贝阿特丽丝及其弟处绞刑。

  ③雷尼·基德(1575—1642),意大利画家。这里巴尔扎克称赞了基德以贝阿特丽丝·桑西的故事为题材的绘画,而实际上基德的这幅名画画的并不是贝阿特丽丝·桑西。

  ④委拉斯开兹(1599—1660),西班牙画家。这里巴尔扎克又有一个错误,委拉斯开兹所画的是腓力四世,而不是腓力二世。

  在昙花一现的如花似玉的年代里,她曾出色地利用姿色的特点把自己伪装起来,她这样做既是她天生的弱点,也是我们社会的法律造成的。她鲜艳的脸容光焕发,眼睛火一般炯炯有神,五官生得细致优美,面部轮廓干净利落、曲直相宜,在这种外貌下,她所有的感情都可以隐匿起来。譬如脸红吧,无非给红润的脸上增添一层鲜艳的色彩,一切内在的激情都可以融入闪烁着生命烈火的眼睛里,忧心如焚的时刻也不过给眼神增添一层光泽。年轻人的脸神秘莫测,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年轻妇人的脸好似湖面,平静、光滑、清新。女人的面貌要到三十岁才定型,在这以前画家在她们的脸上只看得到玫瑰红和白皙,微笑和清一色的思想表现——即青春与爱情,千篇一律,毫无深度。但是女人到了晚年,她身上的一切都说明问题,激情深深地在她脸上打上了烙印:她当过情人、妻子、母亲;最强烈的欢乐和痛苦终于使她脸部线条变形、皱纹丛生,成百上千的皱纹条条都有涵义,这时女人的头部因饱经风霜而显得崇高,因忧伤而显得美丽,或因镇静而显得优雅。如果我们打个奇怪的比喻,就好比湖泊干涸,暴露出当年湖泊形成时一股股激流留下的痕迹。于是,老妇人不再在交际场所抛头露面,因为轻佻的人见到他们所习惯的美的概念在老人脸上被破坏无遗定会心惊胆颤;老妇人也不再属于艺术家,因为艺术家在她的脸上已无可发现,但她却属于真正的诗人,属于那些超脱艺术和美的偏见所造成的一切陈规陋习而对美有独到见地的人们。

  尽管德·哀格勒蒙夫人头上戴着一顶时髦的风帽,依然很容易让人看出从前乌黑的头发如今因令人痛苦的激情而斑白了。她的头发从中间分开、紧贴两鬓,这种发式表明她情趣不减当年,依然保留着风流女子高雅的习惯,尽管衰老的前额皱纹纵横,昔日的丰采仍然依稀可辨。脸部的轮廓、匀称的线条使人隐约感到她曾经因自己的美貌感到自豪,但是这些迹象更暴露了她的痛苦,而且痛苦颇为剧烈,以致她容颜枯槁,两鬓干瘪,双颊凹陷,眼睑松垂,睫毛脱落,失去了目光的妩媚。这个女人浑身上下使人感到娴静:她的步履和动作缓慢,显得严肃而内向,令人肃然起敬。她的谦逊变成了胆怯,好象是几年来对女儿退让的结果,她的话不多,言语温和,很象那些被迫沉思默想,排遣杂念,修身养性的人。

  这种态度和举止叫人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既非忧虑,亦非同情,而是这种种感情兼而有之。总之,额头深深的皱纹,满脸的褶子,痛苦而黯淡的眼光,这一切充分表明她为了不让眼泪落地,往心里咽下了不知多少泪水。那些惯于翘首望天,向苍天诉说他们生活苦难的人们,很容易从这位母亲的眼里看出每日每时祈求上天的积习以及心灵隐痛的轻微痕迹,这种创痛毁坏了心灵的花朵,直至母爱。对这类肖像,画家们可以用色彩描绘,但要如实再现,概念和语言是无能为力的。在皮肤的色调里,在面部神态上,存在着某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但心灵一望而知,而叙述使面部表情急剧变化的种种事件则是诗人评述事件的唯一手段。这张脸表明在母亲忍受痛苦的坚韧性和人类感情的脆弱性之间爆发了一场平静而冷酷的风暴、一场秘密的战斗,至于我们的感情,跟我们本身一样,是有限的,没有任何无限的成分。不断压抑痛苦,久而久之在这个女人身上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病态,也许几次过分强烈的震动使这位母亲的心脏受到损害,某种疾病,大概是动脉瘤吧,慢慢威胁着她,而她自己却不知道。真正的病痛潜伏得很深,表面上风平浪静,痛苦好象沉睡着,其实它不断侵蚀着患者,好似腐蚀水晶的强酸!这时候,两滴泪珠沿着侯爵夫人的双颊流了下来,她站起身,好象某个异乎寻常的、特别令人心碎的念头剧烈地刺伤了她。无疑她在估量莫依娜的前途,她预见她的女儿将要遭受痛苦,同时她自己一生的种种苦难统统涌上心头。

  这位母亲的处境,只有在解释了她女儿的处境之后,才能搞清楚。

  德·圣埃雷安伯爵外出执行一项政治使命已有六个来月,在他出门期间,莫依娜小主妇的虚荣心充分暴露,而且娇生惯养的孩子那种任性妄为的习气也抬头了。或因轻率,或因放纵自己卖弄风情,或是为了试试她掌握的权力,她居然跟一个极有手腕的男人调情取乐,这个男人是无情无义的,却自称爱得入迷,其实这种爱情无非是花花公子为了实现种种社会野心和各种虚荣的小算盘而采取的手段。德·哀格勒蒙夫人饱经沧桑,懂得生活,识得男人,畏惧人世,她冷眼旁观这个阴谋的发展,看到女儿落到一个玩世不恭的男人手里,预感到女儿将会毁于一旦。看到莫依娜对之言听计从的男人是个浪荡公子,哪能不叫她毛骨悚然?她亲爱的孩子正处在万丈深渊的边缘。她十分清楚后果的严重性,然而又不敢阻拦女儿,因为她在女儿面前害怕得发抖。她预料到莫依娜根本不会听从她贤明的警告,她对这颗心已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这颗心对她是硬梆梆的,对别人则是软绵绵的。如果引诱她女儿的人还有一些优秀品质的话,她出于对女儿的疼爱可能会关心这场爱情的痛苦。但是她的女儿纯粹是卖弄风情,加之侯爵夫人鄙视阿尔弗雷德·德·旺德奈斯伯爵,深知此人跟莫依娜调情如同与人对弈。尽管阿尔弗雷德·德·旺德奈斯使这位不幸的母亲深感厌恶,她却不得不把她厌恶的理由深深埋藏在心底。她跟阿尔弗雷德的父亲,德·旺德奈斯侯爵交往甚密,这种在世人看来相当体面的友谊使年轻人得以亲热地出入德·圣埃雷安夫人的家,他装作从小就与莫依娜有深厚的感情。即使德·哀格勒蒙夫人下了决心,把那句可怕的话告诉女儿和阿尔弗雷德,①他们也不会分离,不管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她知道不会起作用,相反会使她女儿瞧不起她。阿尔弗雷德太堕落,莫依娜太精灵,他们决不会相信她说的事实。年轻的伯爵夫人首先会疏远她,认为母亲在施展诡计。德·哀格勒蒙夫人亲手筑起了囚室,把自己关在里面等死,还得眼看莫依娜的美好生活走向毁灭。女儿的生活已经成为她的光荣、她的幸福和她的安慰,女儿的生命要比她自己的生命贵重一千倍。多么可怕的苦难!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语言也难以表达!无底的深渊啊!

  ①莫依娜和阿尔弗雷德实际上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她焦急地等待女儿起床,却又害怕她起床,好象被判死刑的人,急于结束生命,但一想到刽子手又毛骨悚然。侯爵夫人决心作最后一次努力,不过比起担心劝说失败,她更害怕的是自己的心再受一次痛苦的创伤,累累创伤已经蚀尽了她全部勇气。她的母爱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疼爱女儿,害怕女儿,担心从女儿那儿受到致命一击,但仍然迎险而上。对那些多情的心灵来说,母亲的感情是那么宽广,因而一个母亲在还没有心灰意冷的时候,就应当死去,要不就去投靠某种巨大的力量,如宗教或爱情。侯爵夫人起床以后,一直沉湎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些事表面上微不足道,在精神生活中却是重大事件。确实,有时一个手势造成整整一场悲剧,一句话的声调摧毁整个人生,一个无动于衷的目光扼杀最难能可贵的激情。不幸,德·哀格勒蒙侯爵夫人这类手势见得太多了,这类话听得太多了,这类刺心的目光承受得太多了,她的回忆不会给她增加什么希望。一切向她证明阿尔弗雷德已经使她在女儿的心目中失去了地位,她,女儿的母亲,在女儿的心目中已不再是欢乐,而只是义务。无数的事情,甚至锱铢琐事都向她表明伯爵夫人已经厌烦她了。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也许在侯爵夫人看来是一种惩罚吧。她尽量用外省人的见地来为她女儿开脱,为的是还能疼爱这双打击她的手。

  这天早晨她回想往事,过去的一切再次刺伤她的心,她的内心充满了哀伤,再加一点痛苦就可能外溢,一个冷淡的眼光就可以置她于死地。这些家务事是很难描绘的,也许举些例子,可以从一斑见全貌。譬如,侯爵夫人开始有些耳背,但是莫依娜跟她说话时从来不愿提高嗓门。有一天,她以患病者的直率态度请女儿重复一遍她没能听清的话,伯爵夫人重复了,但神情很不乐意,从此德·哀格勒蒙夫人再也不敢重复这个小小的请求了。从这一天起,每当莫依娜讲一件事,或者同她说话,侯爵夫人就注意靠近一些,但伯爵夫人对母亲的残疾常常显得不耐烦,没头没脑地责怪母亲。这是无数件事情中的一例,只能刺伤母亲的心。这些事或许连观察家都注意不到,因为除女人的眼睛之外,别人无法觉察这些事情的微妙之处。又如一天德·哀格勒蒙夫人对女儿说德·卡迪央王妃来看过自己,莫依娜直截了当地喊道:“怎么,她来看的是您!”伯爵夫人说话的神态、腔调略微带点儿惊讶,带点儿高雅的蔑视,这种蔑视会使那些永葆青春、温柔多情的人认为,按照野蛮人的习俗,当老年人攀不住强烈摇晃的树枝时就将他们杀掉,可算一件仁慈之举。德·哀格勒蒙夫人站起来,微微一笑,走开偷偷哭泣。有教养的人,特别是女人,他们的感情流露是很难觉察的,但是跟这位憔悴的母亲有同样生活处境的人,却能够感觉到她们心弦的颤动。德·哀格勒蒙夫人陷入回忆,无数细微的事在脑中萦绕,那么辛酸,那么无情,这时她比任何时候更清楚地看到微笑之下所隐藏的残忍的蔑视。等她听见女儿卧室的百叶窗打开的声音时,她的泪水已经干了。她沿着刚才坐过的椅子对面铁栏杆下的小路,朝窗户急步走去。她发现园丁非常仔细地把沙子路面耙平了,最近一个时期这条小径一直没有很好地收拾。德·哀格勒蒙夫人走到她女儿窗下,百叶窗突然又关上了。

  “莫依娜!”她喊道。

  没有回答。

  侯爵夫人进屋问她女儿起床没有,莫依娜的贴身女仆回答:“伯爵夫人在小客厅里。”

  德·哀格勒蒙夫人心事重重,满脑子忧虑,顾不得考虑是否合时宜,便径直闯进小客厅,只见伯爵夫人穿着晨衣,蓬乱的头发上随便戴着一顶便帽,脚上趿一双拖鞋,腰带上挂着卧室的钥匙,脸上红扑扑的,正是心潮澎湃的迹象。她坐在沙发上,似乎陷入了沉思。

  “干吗进来?”她语调生硬地问,“啊,原来是您,母亲,”

  她换了口气,但心不在焉。

  “是的,孩子,是你的母亲……”

  德·哀格勒蒙夫人的声调充满出自肺腑的深情和内心的激动,这种感情除了用神圣一词,很难找到别的概念来形容。

  果然,母亲这种不容亵读的神情打动了女儿,莫依娜朝她转过身来,表示出尊敬、不安和内疚。侯爵夫人关上客厅的门,任何人在进来以前都会从前厅传来声音。这样,她们的谈话就不会被外人听见了。

  “我的女儿,”侯爵夫人说,“我有责任向你点明我们女人生活中最严重的危机,你已经处在这种危机之中而也许并不自觉,我想以朋友而不是以母亲的身分跟你谈一谈。你结了婚,你的行动是自由的,你只对你丈夫负责。但是以前我很少让你感觉到母亲的权威(这可能是一个错误),因此我想我有权要你至少听我一次话,在目前的严重情况下,想必你需要劝导。想一想,莫依娜,我让你嫁给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男人,你可以为他感到骄傲……。”

  “母亲,”莫依娜桀骜不驯地大声打断她的话,“我知道您要对我说什么……您又来教训我关于阿尔弗雷德的事……。”

  “你不会猜得这么准,莫依娜,”侯爵夫人竭力忍住眼泪,严肃地说,“如果你不感到……。”

  “什么?”莫依娜神情高傲地说,“但事实上,母亲……。”

  “莫依娜,”德·哀格勒蒙夫人作出异乎寻常的努力喝住她,“你必须仔细听我要对你说的话……。”

  “我听着呐,”伯爵夫人说,一边交叉双手,装出不得不听从的放肆样子,然后用令人难以置信的冷静态度对母亲说,“那么请允许我把波利娜打发走……。”

  她拉了铃。

  “我亲爱的孩子,波利娜听不见……。”

  “妈妈,”伯爵夫人一本正经地说,她的态度在她母亲看来十分反常,“我应当……”她打住话头,贴身女仆来了。

  “波利娜,你亲自到博德朗铺子走一趟,问问为什么我的帽子还没有做好……。”

  她说完又坐了下来,目不转睛地望着她母亲。侯爵夫人胸口发胀,眼睛发干,她这时感受到的痛苦只有做母亲的才能体会到。她向莫依娜说明她面临的危险。但是,也许因为母亲对德·旺德奈斯侯爵的儿子心存疑窦,使伯爵夫人感到不快,或许因为她正沉湎于某种令人难以理解的狂热之中,这是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所固有的,她趁母亲停顿的机会,勉强带笑地对她说:“妈妈,我本来还以为你只忌妒父亲呢……。”

  听了这句话,德·哀格勒蒙夫人闭上眼睛,垂下头,轻轻叹了一口气。她朝上空望了一眼,正象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严重危机的时刻,不由自主地会求助于上帝一样;然后,她的目光移向女儿,眼睛里充满可怕的威严,同时也透着深深的痛苦。

  “我的女儿,”她的声音变得很厉害,“你对你母亲冷酷无情的程度胜过你母亲得罪过的那个男人①,也许你比上帝更无情。”

  ①指德·哀格勒蒙先生。

  德·哀格勒蒙夫人站起身,走到门口,又回过身来,发现女儿的眼中只有惊异的神情。她离开屋子,一直走到花园,这时她已精疲力竭了,她感到心脏一阵剧痛,便倒在一张长凳上。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见了沙路上男人踩过的新脚印,长统靴在那儿留下了清晰可辨的痕迹。毫无疑问,她的女儿完了,她这才明白莫依娜打发波利娜去办事的动机。明白了这个令人痛苦的事实,随之而来推想到最令人发指的事情,她猜想德·旺德奈斯侯爵的儿子已经把莫依娜心中对母亲的尊敬破坏掉了。于是她的痛苦加剧,昏晕过去,失去了知觉,仿佛睡着了一样。年轻的伯爵夫人觉得母亲竟这样训斥她,未免过于生硬,但心想晚上表示一下温存或殷勤,也就可以和解了。她听见花园里有女人的喊声,漫不经心地俯身向窗外一看,原来是还没有出门的波利娜双臂抱着侯爵夫人在喊救命。

  “不要吓着我女儿,”这是母亲的最后一句话。

  莫依娜看着人家把母亲抬回,母亲脸色苍白,奄奄一息,呼吸困难,但却舞动着双臂,好象想挣扎或者想说话。莫依娜看到这情景吓呆了,她跟在后面,默不作声地帮着把母亲安放在她床上,帮着脱下母亲的衣服。她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在这关键的时刻,她才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了。她要求单独跟母亲待在一起,等房间里没有别人时,她拉着母亲冰凉的手,痛哭流涕,这只手对她始终是爱护备至的啊。侯爵夫人被哭声惊醒,还能看清她亲爱的莫依娜,抽抽噎噎的哭声简直要撕裂已十分虚弱而且功能紊乱的心脏,侯爵夫人微笑着端详自己的女儿。这微笑向不孝的女儿证明,母亲的胸怀象大海一样深广,而在海底是可以随时找到宽恕的。大家一听侯爵夫人病倒了,马上分头骑马去找医生、外科大夫和德·哀格勒蒙夫人的孙儿们。年轻的侯爵夫人和她的孩子们跟医生同时到达,加上仆从,人数众多,济济一堂。人们缄默无言,焦虑不安。年轻的侯爵夫人听不见任何动静,上前轻扣房门。听见敲门声,莫依娜恍然从痛苦中苏醒过来,猛力推开两扇房门,惊恐地望着家里这一大群人。神色的慌乱比语言更说明问题。看到她悔恨交加的模样,大家哑然无声。人们一眼就看见侯爵夫人僵硬的双脚,痉挛地伸在床上。莫依娜倚着房门,瞧着她的亲戚,声音低沉地说:“我失去了母亲。”

  一八二八年——一八四四年于巴黎

  沈志明/译


页首 页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