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



  ·169年
  出生。
  ·222年
  病逝于江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先为并州刺史丁原部下担任从事,后来又归附董卓,董卓死后,张辽又带兵投靠了吕布,在吕布手下任骑都尉。后来,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刘备打败,最终归附曹操。武功高强,有勇善谋,多次建立奇功。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孙权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队八百余人守城,奋勇突击,大破吴军。吴军一听见张辽的名字,便人人胆寒,连吴国小儿夜间啼哭,一听说张辽二字便不敢哭了。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征,三路伐吴。张辽与诸将大破东吴大将吕范军,遂因病死于军中,谥刚侯。
  ———————————————
  谈关羽和张辽的艺术形象
  1.
  记得当初买下四大名著的时候,发誓要全读完。时至今日,却只认真的读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最先读的是《水浒传》,在央视热播其连续剧时又看了一遍。拿起《西游记》和《红楼梦》,都只读了七八十页就放弃了——西游情节的重复使我止步;虽然红楼是四部名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但我没坚持读下去。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到现在完整的读了三遍,偶尔翻阅的次数就不知有多少了。喜欢小说中夸大又史实的人物——“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喜欢小说中虚构又历史的战争和政事——“惊心动魄、神出鬼没,风云变化、争权夺势”。这些艺术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使我喜欢读三国,了解三国的一切。我读与三国有关的书籍,收藏《三国演义》的连续剧,收集三国相关卡片,玩所有与三国有关的游戏。演义中塑造了诸多人物,从谋士到武将,小人到英雄,很多我都喜欢。英武志士中,最喜欢蜀汉关云长和曹魏张文远,关张(非张飞)皆文武双全并在各自阵营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在此,谈谈并比较这两位艺术形象。
  2.
  提到关羽,中国人有谁不知道——武圣、武勇无敌;忠臣、忠肝义胆;义士、义薄云天,五虎上将之首,然最终却因个性使然而未为自己画好句号,但至今仍拥有大量的崇拜者。
  那么张辽呢?名声的确没关羽响,但对那些比较熟悉三国历史的人来说,张辽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不一定比关羽低,有人甚至以其为豪而嗤关公以鼻。况且张辽也是曹魏五大将之首。
  关羽(?—219)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即今山西临猗。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人,即今山西朔州。两位也算同乡了,由刘备生于161年可推知关羽与张辽年龄也相仿。
  关羽张辽虽各为其主,但友情交厚。张辽早年与吕布先后同事丁原和何进,之后属董卓,董卓灭亡后跟随吕布,但一直未被重用。公元198年曹操进攻下邳击败吕布,在白门楼斩了武勇盖世的吕布后,继而要斩张辽,这时关羽跪恳曹操重用张辽,并以性命担保。张辽跟了曹操后就揭开了他的辉煌篇章。在此之前,张辽一直没干出大事,比起关羽来,更默默无闻得多。关羽与刘张在涿县张飞家桃园结义后,兄弟三人召集义兵响应朝廷号召攻打黄巾贼,之后随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毛遂自荐斩了骁勇的华雄一举成名,并创下了“温酒斩华雄”的美谈。而后刘关张战吕布,实际上只是突显吕布的英武。之后无事。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五路进攻刘备驻地徐州,刘备求救于北方的袁绍未果,终因势单力薄而败。关羽孤军奋战未能冲出曹军的包围圈,最后由旧友张辽出面说降关羽并定约三事,关张总算过了一段同事一主的日子。
  袁绍等徐州落入曹操手中后才进军下许都,河北名将颜良于白马坡连斩曹操数将,得意扬扬之际来不及反应就亡魂关公刀下。与颜良齐名的文丑气势汹汹杀来要替颜良报仇,但战关羽不到三合就拔马而逃,怎奈坐骑不及赤兔马快还是被关羽砍了,关羽名声顿时大噪起来。之后他跋涉千里过关斩将追寻兄长可见他的忠义,挂印封金又表现他不忘曹操的恩义。
  至此关张分道扬镳,但两人前半生经历颇有相似之处,同为将帅之才,志向相同趣味相投。关羽替张辽求过情,张辽说降关羽约了三事;张辽几易其主,而关羽也事过曹操。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曹操巩固了他在北方的霸主地位,张辽随曹操征战四方颇有战绩。
  关羽跟着刘备辗转四处,在赤壁一战中不忘旧恩于华容道放过曹操一马。
  3.
  公元215年,这一年对于张辽来说是一生最辉煌的一年。刘备入川取代刘璋已有一年,三分天下之势渐显。曹操取下汉中欲南下扫荡西川,此时孙权率十万大兵进攻张辽镇守的合肥,由于曹操大军大多派去了西线汉中战场,东线合肥只屯有七千多士兵。或者曹操深知以张辽的才能,七千余人足以阻挡东吴的进攻,所以他就留有妙计,让同守合肥的李典与张辽出兵迎敌,而乐进守城。孙权十万大兵锐不可当杀来,曹军顿时军心涣散,士气大摇。张辽决定趁东吴阵营未稳前奇袭吴军,以壮本方士气,于是挑选八百壮兵,当晚一马当先杀入未做防备的孙权阵营,吓得孙权避于小山上而不敢应战。东吴其他军营赶来后把张辽围住,张辽率军奋勇杀出重围返回本阵。这次小战事虽对东吴没什么损伤,但张辽的身先士卒却激起了曹军的斗志。于是张李乐三将强化防御准备持久战。东吴军数十日围攻合肥无果,补给日益困难,军心开始动摇,孙权乃下令撤军。当大军退出长江渡口逍遥津时,孙权召开军事会议,而此时逍遥津却只有千余近卫部队护守。孙权万万没有想到张辽会突然突击过来,被杀得狼狈不堪,要不是手下诸将的奋勇保护,恐怕他就活不了七十多岁了。张辽这一战杀得东吴“人人害怕,闻张辽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能先发制人亲率敢死队突袭敌军,赢得了本军的信任,壮大了军队士气,勇气可嘉。之后打出持久战的牌子使敌人不战而退,并且情报跟踪探知孙权召开军事会议,大胆出兵突击吴军,打了个大胜仗,这全靠他能审时度势善用兵法。张辽勇谋兼备,难怪《三国志》里把他列为魏国五大将第一人。
  而后张辽仍屯兵合肥镇防东吴,222年,他带病与东吴战,病发死于军中。
  4.
  刘备拥有西川之后,在荆州所有权问题上与东吴发生争执。老好人鲁肃几番索取荆州未果,诸葛瑾也没在兄弟那儿讨得人情,而镇守荆州的关羽也没有丝毫卸任的迹象,曹操又派了大将曹仁驻守襄阳樊城,荆州争夺战渐渐拉开帷幕。
  公元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并命他攻取襄樊。关羽派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亲率荆州大军攻打襄樊。曹仁见关羽势大,把主力军集结到相对易守的樊城,只留下少数士兵驻守襄阳,等待援军到来。曹操闻讯,命令满宠为襄樊参谋,又调遣镇守北方的于禁和庞德率七大军团增援曹仁。于禁虽有勇有谋,但只精于陆战,加之年事已高,而今进军荆州与关羽对战,做决断时未免有些犹豫。由于樊城容不下那么多军队,于禁只得移军城北叫昙口川的狭谷中,准备伺机而进。关羽得知于禁集军于昙口川,大笑于禁只会陆战,以为驻军狭谷就易守难攻了。八月某夜,大雨倾盆,汉水高涨,关羽命令士兵决了早就筑好的堤坝,洪水瞬间淹没了于禁的北方军团。此时,樊城也积水丈余,曹仁欲起兵援助于禁,满宠极力劝阻,以免樊城陷落。等至天明,关羽率军乘船进攻于禁和庞德的残兵,于禁全军投降,庞德虽勇猛无比,怎奈不识水性,最终落水为关羽擒得并凛然就义。
  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了于禁,斩了庞德,威震华夏,连曹操都欲迁都避其锋芒。这全靠他熟识地理,利用天时地利条件,抓住敌人不熟悉地理环境和不善于水战的弱点,狠狠的扁了敌人一顿。这次大胜仗是关羽最辉煌的战斗,他在没有参谋的情况下独自率军作战,能赢得胜利全靠他的能力。
  水淹七军后,曹操孙权联合夹击关羽,年轻智卓的东吴陆逊利用关羽的自傲,使关羽疏于对东吴的防范,然后吕蒙扮成商人白衣渡江奇袭了荆州,之后又说降了江陵的糜芳和公安的傅士仁。此时,关羽正和救援曹仁的徐晃大战,当得知荆州陷落之后,军无战心。曹仁也出城攻打关羽,在曹营两大将领的夹击下,荆州兵大败。关羽欲投兵于公安,但公安早已为东吴取了,走投无路之际,一面修书与荆州吕蒙谈和,一面求救于成都。但是,从荆州返回的使者带来的只是士兵家属的信件,一时间军心动摇,时有逃兵。最后关羽只得屯兵麦城,在东吴的围攻下,廖化杀出重围投上庸向刘封求救去了,但刘封听信谗言不发兵。关羽在麦城久不见援军,只得弃城突北门而走,最终与义子关平同被东吴擒住并慷慨就义。叱咤三国的关云长走到了尽头。
  其实,关羽素守信义声望很高,并且拥有极佳的领导能力,深得属下崇拜。但又恃才傲物,特立独行,军中将领大多对他敬而远之。就拿上面提到的糜芳和傅士仁来说,在攻打襄樊前,关羽因他俩饮酒失火而欲斩首,全奈其他将领求情而得免,然而关羽仍给了他俩镇守大本营的重任,结果俩人记前嫌而降了东吴,使关羽走投无路。还有刘备的义子刘封,本就对这位关二叔又敬又怕,再加上有人蛊惑,把二叔的最后一步退路也给堵了。同样是义子,关平却又是另一个样!
  关羽虽然利用了天时地利条件,赢得了一场大胜仗。但他又未能处理好人和的因素,结果这使他走向失败和遗憾。
  5.
  张辽和关羽都深得各自主公的赏识,肩负起镇守军事要道的重任。张辽一生较平淡一些,逍遥津一战充分显示了他的勇猛和智慧,他是位非常出色的将军。罗贯中虽然夸大了关羽,但关羽在三国历史里仍是叱咤一时的,水淹七军使他登上辉煌的顶峰,但很快又跌入失败的底谷,这全因他刚愎自用过于清高,个性太强了。有人说张辽文武双全,关羽只是神勇而已。在我看来,张辽武勇两全不假,关羽在一生中经常单独作战,胜负全靠他个人指挥,能取得多次胜利足显他善用兵法勇谋兼备。逍遥津之战中,张辽虽是主帅,但两位副将也不是吃白饭的——乐进为魏国五大将之一,李典在曹营武将中颇有智名。樊城之战,关羽独当一面威震华夏,最后遭到魏吴的夹攻而败,换成张辽,我想他同样不得不败。要拿张辽关羽比高下是很难的,就他俩一生来看,应是旗鼓相当,只是关羽个性更鲜明而已。这就是我都很喜欢他们的缘故。
  如果再加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色彩,我喜欢关羽更胜张辽一成。
  —————————————
  三国名将风云之“铁血之剑”—张辽
  作者:紫暮草鸣魂
  三国的曹魏可谓将星璀璨,用兵神速者诸如夏侯渊、治军严整者诸如徐晃,作战机敏者诸如张郃,而要说屡建奇勋、大智大勇的将军,则首推张辽。他就像是曹操的一把所向无敌的利剑,震慑敌胆。他戎马一生,统领铁骑驰骋血火战场,威名远播,堪称曹操帐下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张辽,字文远。在成为曹军将领之前,可谓经历复杂,先后投奔过何进、董卓、吕布等人,最终得遇“明主”,成为曹操的属下,终于得以施展抱负,展示自己的过人的军事指挥艺术!
  建安六年(201),张辽在平定鲁国诸县的战事中,初露锋芒。在东海围攻昌豨时,他发现昌豨有投降之意,便只身赴敌营,劝其投降,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但显示了张辽的非凡胆略,也看得出他对敌将心态的准确把握。
  此后,张辽参加平冀州之战,攻占赵国、常山,降伏黑山贼寇,横扫海滨,升为荡寇将军。十二年,张辽随曹操出征柳城,于白狼山与乌桓军发生遭遇战,他面对强敌,毫无惊慌,劝曹操迎战,并乘敌军阵列不整,接过帅旗,发动了突袭,取得胜利,斩杀乌桓王蹋顿,做到了“擒贼擒王”!十四年,张辽奉命平定庐江郡陈兰、梅成叛乱,他不惧兵少道险,强攻天柱山,全歼敌军。
  十九年,张辽率军进驻合肥,不久曹操率主力西取汉中,张辽等奉命领兵7000留守合肥。次年八月,孙权统军10万进攻合肥,张辽遵曹操所嘱,以攻为守,留乐进率军一部守城,与李典在吴军围城未合之时,连夜选800勇士,于凌晨披甲出战,斩吴军两员大将。但不久张辽就被声势浩大的吴军围困,张辽奋力杀出重围,随从仅数十人,又杀入重围救出其他士兵。孙权屡战不胜,吴军锐气大挫,张辽等安然还城。孙权围攻合肥十余日不克,被迫撤军。张辽抓住有利战机,乘势倾全力追击,斩吴将陈武,击伤凌统,大败甘宁、吕蒙、蒋钦诸部,孙权险些被生擒!从此张辽威名使东吴人人闻风丧胆,他也更受曹操赞赏,升为征东将军。曹丕即位后,张辽升前将军,封晋阳侯。黄初三年,他带病出征,率军大破吴将吕范。提起张辽大名,孙权是怕上加怕,恐惧非常!不久,张辽在江都病逝,享年54岁。
  作为曹魏最卓越的军事指挥官,张辽智勇兼备,在曹魏军中鹤立鸡群。在作战中,果敢、机智是他最大的特点。在很多战例中,他看似冒险逞能,实是善于料敌,都是有把握的军事行动。他孤身闯敌营,是看出敌将心理;他身先士卒突袭乌桓军,是乘敌不备;他强攻山峰,是深知“狭路相逢勇者胜”之理;他力挫东吴,是掌握了“振我之气、挫敌锋芒”之法。“自古用兵,未曾有过”是对这位卓越将领的最大褒奖!
  —————————————
  张辽、李典、乐进逍遥津一战
  英雄曹操
  张辽、李典、乐进逍遥津一战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魏、吴两军在合肥进行了一场激战,曹操对这次战役的人事安排充分体现了他知人善用的能力。曹操在西征张鲁前就写好一封信交给合肥守军薛梯,信上注明:等吴军来攻再拆开。曹操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大家谁也不知道。等曹操走远了,孙权果然亲率大军来攻,危机中大家拆开信,只见信上寥寥数语:“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第一个明白曹操意图的是张辽,他说:曹公的意思是,他远征在外,如果等他回来救,我们早就被敌人打败了,所以我们要在敌人站稳脚跟之前进攻,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才能胜利。是胜是败,在次一战。
  张辽这个人,“少为郡史,武力过人,”张辽率众归降了曹操后曾不避大险只身到敌营威劝昌郗投降成功,又在败袁绍、攻袁谭、征柳城等大战中屡建功勋,并多次得到曹操的赏识。曹操把张辽放在合肥的目的就是要他组织和协调守军的核心作用。张辽果然不负曹操所望。
  但另我们奇怪的是,曹操为什么不让李典守城,乐进出战?
  看过三国的我们都知道,乐进是个性情如烈火的武将。曹操称他“每临功战,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摧,自援炮鼓,手不知倦。”为此特封他个雅号叫“冲折将军。”
  而李典的性格与乐进不大为同,“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但他好象与张辽不和)李典年仅35岁就死了,但却得到了长者的美誉,不难看出他是个爱学习,有修养,顾全大局的人。按常理叫李典守城,乐进出战更加适合。曹操偏偏倒用二人,这不令人费解吗?细细分析一下,这正是曹操用人的超长表现。
  在曹操看来,大敌当前,张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是没问题的,李典有“素不与诸将争功”的品格,如见张辽以大局为重,配合张辽也没有问题。有了这二人的团结和统一,就不愁把乐进带起来了。如果让乐进出战,很难保证不与张辽争功斗气,如果二人发生争吵李典很难协调,那样三人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这里还隐藏着一层意思:明明应该乐进出战而令其守城,又说乐进“将军”其实是说你乐进如果争着出战,那么三个人的凝聚力会更大,这才是曹操希望的第一方案:如果说乐进不明白这个意思。老老实实的守护,也是不错的第二方案曹操的一封密信,为三人的团结对敌设了一个“双重保险”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能做到万无一失。正如曹操所料,张辽见信,率先表态,慷慨激昂的表示决一死战,紧接着附和的就是李典。《三国志·李典传》是这样写李典的:“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何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三国演义》描绘此战更为神奇:“这一阵杀的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夜不敢蹄”
  如果说,团结就是力量,那么人和就是战斗力。这件事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的用人之所长。曹操果然是“超世之杰。”
  —————————————
  不孝不忠不义张辽论
  张辽本来姓聂,后因为避怨改姓,与何人结何怨不明。张辽和人结怨可能是对方的原因,但张辽为了避怨不惜改姓,这就有问题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家族观念特别重,除非是过继给别人为养子,自己改姓那是大逆不道的事,关羽杀了人都只是改了字,连名都不肯改,张辽却把祖宗的姓氏给抛弃了,说他不孝并不为过。(另外有一个连名带姓全改的徐庶竟然会被当成孝子,真是不可思议了)
  对于张辽的不孝可能我的理由比较牵强,但他不忠却是证据确凿的。一般都认为张辽是跟着吕布跑,可仔细看看《三国志》就会发现陈寿在写这点时却明确写出他是丁原部下,被派进京协助何进,何进派他去征兵,征到一千兵回来;何进死后他带着这一千人投靠了董卓,董卓死后又带着这一千人跟了吕布。他并不是吕布的部属,只是走的路和吕布一样,并最后投入吕布帐下罢了,吕布被认为不忠之人,张辽走的比他还远。吕布被李郭所败,他这次表现出唯一的忠心没有离开吕布,但吕布兵困下邳时,他二五仔的本性就出来了,《三国演义》写他被俘后表现坚强,《三国志》却记载他带着自己人马直接投降了曹操,由于曹操一直没有被消灭,他也就安安心心在曹操手下一直混到了前将军。
  在乱世为了活下去数不清的人当了二五仔,张辽虽然换老大换得比较勤快,不忠的程度更高一些也还是可以谅解的,可他不义就无法让人原谅了。张辽有个好朋友叫关羽的,当二五仔跑到了曹操手下,曹操对他不放心,派张辽去试探他;曹操的行为不是君子所为,张辽如果人品正派一点的话完全可以婉据,张辽却一口答应,并且为自己的背叛行为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兄弟之情不如父子之情,然后就把关羽给卖了,幸亏曹操脾气怪得很,竟然更喜欢关羽了。同样是出卖朋友,后来的徐晃干得可比张辽光明正大多了,像张辽这样偷偷摸摸的出卖朋友的人,根本就配不上个“义”字。
  张辽在魏国与李典关系很恶劣,李典却是曹操军中公认的仁德君子,称他有长者之风。君子恶小人,由此也可见张辽的品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