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



  ·156年
  出生。
  ·229年
  病死。
  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后人有诗赞赵云说: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
  三国第一战将
  作者:陆景星
  论三国时代的武将,赵云说得上是第一流人物。
  他是常山真定县(今石家庄市之北)人。后汉群雄并起时,他由郡人推举,带一小队地方武装,投入公孙瓒麾下。就在公孙瓒处遇见刘备,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深交。
  他看见公孙瓒是个不能共图大事的人,就借口兄长去世,还乡去了。后来袁绍消灭公孙瓒,刘备又投入袁绍幕下,赵云于是追随刘备,成为刘备的主骑。在所谓" 贤臣择主而事"这点上,他是颇有眼力的。
  由于他是负责警卫工作,在刘备大败于当阳长坂时,他就有保卫甘夫人和刘阿斗的责任劳任怨,他出生入死,终于何全了甘夫人和后主,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孙权把妹子孙夫人嫁给刘备。孙夫人带来的一批东吴吏卒,骄横不法,连刘备也无可奈何,于是特派赵云主 内事"(管理内部事务),使东吴吏卒不敢再肆无忌惮。
  孙夫人还吴,把阿斗也挟带走了。赵云同张飞拉截长江,夺回阿斗,又立了一次大功。
  他生平处事谨慎,考虑周到。平定桂阳(今湖南郴县)时,桂阳太守赵范被迫投降,却摆事实了个美人计,要把寡嫂樊氏嫁给赵云。当时有人好心劝他接受。赵云却说:" 赵范被迫投降,其心里难测。天下美妇不少,何必找这麻烦。"后来赵范果然逃走,赵云却丝毫不受牵累。
  还有一件事:他在博望坡同夏侯#作战时,生擒了夏侯兰(《三国演义》说夏侯兰被张飞一枪刺死,那是小说家的虚构)。原来夏侯兰同赵云总角之交",从小相识。赵云便禀告刘备,免了夏侯兰一死;又知他对法律很有研究,更举荐他做军正(军法官),却为避免嫌疑,又不把人放在自己的手下。
  这两件事都可见赵云的细心。
  赵云在大原则上更是把握得很紧。刘备军定益州时,许多人都建议把成都的住宅和城外园地桑田园分踢有功将士。独有赵云反对。他说:" 从前霍去病说过:匈妈未灭,何以家为?国贼曹操尚在,我们理应淬砺备发,力求进取,决不是享乐的时候;而且益州人民饱受战争痛苦,也应把田宅归还给他们,使他们安居乐业才是正理,这种见识,比之"老子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来着"的人,相距何止千万里!
  再有一件事,更可以看出他能从大处着眼。那是在关羽兵败身死以后,刘备痛恨孙权,倾全国之力,要讨伐东吴。赵云当时苦谏说:"国贼是曹操场,不是孙权。如果先灭了魏,孙权自然归服,不用再烦刀兵。现在曹操虽死,曹丕却篡汉自立,这正是我们激励人心,伸张正义的时候。应该早日进攻关中,占据河、渭上流险要之地,关东(指导函谷关以东地区)义士,一定起来响应。苦与东吴开战,兵势一交,不能马上解决,得利的只是曹丕罢了。" 这一番分析,真是明白犀利。可惜刘备不听,卒至兵败身死。
  街亭之战,是魏、蜀以后局势顺逆的一大关键。诸葛孔明亲率大军进攻祁山,令马谡为先锋,而令赵云,邓芝率领少数兵力,虚张声势,由斜谷进兵。原来由斜谷进入关中路近,而由祁山一路,却远了好几百里。孔明是想来一个大迂回,出其不意,直捣长安之背。魏方主将曹真以为蜀兵主力都在斜谷,于是亲统大军迎截。赵云兵少,当然无法前进;不料马谡在街亭惨遭败,蜀军主力被迫后退,损失重大。独有赵云、邓芝全师而还,兵将毫无损失。这种勇敢镇定,也是人所难及的。如果孔明有知人之明,把马谡和赵云对调一下,也许以后的局面就大不相同了。然而非常可惜,大抵连诸葛孔明也认为赵云不过是个卫队长出身,不能儿当大任,所以宁可用了马谡。
  —————————————————
  关于赵云的一生及其评价
  作者:巴西马忠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仅有的十二位被赐予谥号的大臣之一①,但他在名位上远远不及其他十一位大臣,为什么年资在前,仕宦却不及诸人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来对其一生进行探讨和给予评价。
  赵云本来是奋武将军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派遣别部司马刘备跟随自己私自署置的青州刺史田楷与冀州牧袁绍争夺青州,赵云从这时起被划拨到刘备的麾下,被刘备任命为主骑。②在从龙之臣中,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
  刘备在青州因军功升至平原相,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辖军队③,而赵云未见升赏。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司空曹操表荐刘备为左将军,关羽、张飞为中郎将④,而亦未有赵云。后来曹操派刘备到徐州讨伐僭号的袁术,冀州牧董昭劝阻曹操委派刘备,也只说“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不曾提起赵云,可见赵云不为时人所重。按说此时刘备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赵云不可能没有机会立功受赏,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赵云担任的主骑一职,不是从事冲锋陷阵,而是作为刘备的侍卫长,保护刘备的安全。
  但是赵云终于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时来运转。曹操平定了盘踞冀、青、幽、并四州的袁氏父子,自为丞相,南征荆州。刘备仓皇南撤,被曹操骑兵追上,不得不丢弃妻子儿女逃跑。赵云保护刘备身边唯一的儿子刘禅及其母甘氏,得以免难。因此在刘备平定荆州江南诸郡以后,封拜元勋,提拔赵云为牙门将军⑤,赵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统率的军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受益州牧刘璋邀请入蜀,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以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关羽留镇荆州,赵云则被划归到诸葛亮的麾下,受其节制。第二年,刘备南攻刘璋,召诸葛亮和南郡太守、征虏将军张飞入蜀,参与平定益州。由于诸葛亮从未指挥过作战,因此从鱼复到江州都是由张飞指挥。从张飞对巴郡太守严颜的生杀予夺的处置权上,可知其并不受制于诸葛亮,二者地位略等⑥。平定江州以后,张飞与诸葛亮分定各郡,张飞从江州溯嘉陵江北上,攻克垫江,再从这里溯涪江而西攻克德阳,最后在成都与刘备会合。⑦诸葛亮、赵云从江州溯长江而西攻克江阳,诸葛亮继续西溯长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阳,而分遣赵云从江阳北上平定汉安、资中、牛髀,在成都归还到诸葛亮的建制。⑧益州平定以后,诸葛亮晋升为军师将军,署理左将军府事,负责处理政事。赵云晋升为翊军将军,不再受诸葛亮节制。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诸葛亮执政,以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不久又升迁为镇东将军⑨。或许诸葛亮很看重赵云,但赵云似乎辜负了他的期望。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北伐魏国,扬言将从斜谷道攻取郿县,魏明帝派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屯守郿县。诸葛亮派赵云和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守箕谷,抵御曹真;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陇右三郡纷纷响应诸葛亮,魏国朝野震动,魏明帝西镇长安,以左将军张郃驰援陇右。诸葛亮以丞相参军马谡守街亭。马谡部署错误,不据守街亭城,而是依山为营。张郃断绝其水道,蜀军缺水大乱,被张郃大败。而赵云、邓芝疏于戒备,在箕谷与曹真对垒时以优势兵力失利,烧毁褒斜道赤崖以北的阁道,迫使魏军停止追击。
  诸葛亮退回汉中,上表自劾,对于北伐失利的原因进行总结,马谡是“街亭违命之阙”,赵云是“箕谷不戒之失”,而自己则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马谡的失败导致陇右三郡得而复失,而且军队损失惨重,被处死;赵云虽然战败,但军队损失不大,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以用人失察,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镇军将军赵云去世。终其一生,他的业绩很平凡也很普通。甚至后来追谥了五个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也没有赵云。时朝野舆论认为赵云曾经救过刘禅,应当赐谥,最后终于成为十二个大臣中最后一个被赐谥的大臣。
  -----------------------------------------------------------------------------------------------
  ①《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②《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③《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④《华阳国志》:“先主还得妻子,从公还许,为左将军。公礼之甚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又拜关羽、张飞皆中郎将。”
  ⑤《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⑥《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⑦《三国志·蜀书·张裔传》:“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
  ⑧《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江阳上外水,与亮会于成都。”
  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
  赵云文武之辨
  作者:凌云雕龙
  一、史料记载:
  要问赵云是文官还是武将之前,不如先仔细详看赵云所任官职:
  从正史可考的「牙门将军」、「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镇军将军」等,归纳可知,赵云一生几乎皆为将军职,故为武将,不为文官。
  另外《云别传》则提赵云曾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后领「留营司马」,除了太守之职可由文官担任不强求于武将外,不论将军或司马之职皆属武将,因此赵云仍为武将。
  再看战绩,赵云在正史中曾有当阳救主、参与收川任务、从征北伐而身当大敌曹真,若再把《云别传》中的博望之役生擒敌将、汉中之役交战曹操军队等。若比较文官的外交任务或内政治理等,参战博斗更具武将的本色。
  二、祠堂定位
  现今成都武侯祠的赵云塑像,正好位于武官廊的首席,即赵云被归类为武将。
  若仔细观看武侯祠的分布,刘备、孔明、关羽及张飞各有专殿;另外左右两廊各有文臣武将十四员,合计共二十八名文武。东府文官廊以庞统为首,其次为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及程畿;西府武将廊则以赵云为首,依次为孙干、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
  根据清朝志略碑文所述,道光二十九年重塑肖像,因此各尊泥塑之服色与取决皆带有清朝的眼光。这就是为什么赵云挤身武将廊却身穿文官服,乃因满清文官高于武将,即使同品文武,也以文官为正,而武将为从,如清朝之太师、太保、殿阁大学士却为正一品,但将军、提督不过为从一品;二品文官有各省总督、巡抚,二品武官却只是总兵、副将,而且总兵副将还得听命于总督巡抚。
  因此满清把赵云视为文官,乃是清朝文官高于武将的关系。
  三、谥号评价
  赵云被追谥为顺平侯,此由当时大将军姜维所奏:「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按谥法为评价生前而给称号,因此先有生平,才有谥号,若反从谥号来推回生平,有如郑人买履,宁信持度而自忘用足,买鞋不亲试脚而反信量尺的奇事。
  要问的是赵云的生平能不能足以称得上谥号所述,而非把死后谥号反推赵云生前应有如何对应行为。故以从赵云的生平所任官职或领军打仗等行为来评价赵云文武,而不应以即顺且平之评价反称赵云用文不武。若以宋朝奸臣为例,秦桧卒没曾被谥为「忠献」,若从谥号反推生平,就变成因为「忠献」而推秦桧如何忠心爱国;后来秦桧被改谥「缪丑」,但秦桧的生平又岂可因改谥而有所变更呢?秦桧的生平事迹只有一种,但谥号却有二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卖国害人,是忠或丑,自有公论,谥号可改,生平难变。
  赵云生前还不知死后会被追谥为「顺平」,故不以谥号评价赵云生平文武。
  四、结论
  从赵云戎马倥偬一生,聚兵将军之事,又有行军打仗之历练,综观生平,应为武将。若参酌归田复业之建议、东征孙权之劝谏等,赵云又有文官慎思审行的特征,若称以文武双全亦理所当然。
  —————————————————————————
  唯我赵云,东方不败
  谈古论今,千秋万代。唯我赵云,东方不败。
  一说东方不败,大家就会想起日月神教。那都是狗屁。在我眼里,能称得上是东方不败的,只有赵云!试问天下英豪,不败者几何?吕布睡卧城楼失画戟,关羽败走麦城丧美名。孙策林中遇刺,张飞梦里授首。典韦醉死杀场,许褚酒败汉中。诸葛六出祁山而亡,蛮王七次被擒而降。太史慈北伐遇暗矢,黄汉升东征遭冷箭。夏侯渊命丧定军山,庞士元误入落凤坡。曹操有赤壁,周郎恨孔明。烧连营名将阵亡无数,平西蜀乱军杀死姜、邓、钟………………
  呜呼哀哉!整部三国演义,就是一篇杀人史,举凡有名有姓的,总给你个结局。尤其是武将,正应了那一句将军难免阵上亡。终于有一个赵云,征战一生,偏偏就活了七十多,寿终正寝。赵云打过的恶仗可不少,杀的敌将只能用无数来形容。长阪一役,光是有名有姓的上将就宰了五十多个,真乃神人也!有人说,赵云杀的都是没有名气的,那是你不了解而已。河北名将有几个知道么?与张颌齐名的高览知道么?知道他怎么死的?被赵云一枪就了结了。不管多么强大的敌人,赵云似乎从没费过力气。人说一吕二赵,我只叹两豪未有相逢。关羽仗着赤兔诛颜良、斩文丑,正言:“我那三弟有万夫不挡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赵云岂不就是于百万军中一面杀小兵象割小草,一面还取五十多员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当然首级太多了装不下,是万万带不回来的了,呵呵~~~说到赵云的武,自然就想起子龙的勇。不论什么样的艰难、什么样的阵仗,就没看有能让子龙止步的。赵云的勇并非血性之勇,只要有命令,是前是退是杀是留从没有半点忧郁,命令到就一定能完成,这才是大勇。大勇之人必果断。你见过赵云皱眉吗?皱一皱眉头都不是好汉!
  担当。大家看赵云从不违反军令,就都以为他没有主见。请大家再想想隔江夺阿斗的情景。非有担当之人,敢对主母如此无礼吗?孙夫人做的事毫无疑问不用赵云来负责,可是他硬是跳上孙夫人的坐船强行拦截。大家还记得书中的描述吗?赵云可是真的按剑而上哦!更有甚者,当侍女以剑相拦,却被他一剑劈为两半。连主母的侍女都敢劈,还是当面劈,只要主母还能回来,子龙铁定要受罪。可是他劈了,劈成两半,劈得以侠女自居的孙夫人不敢言。谁说赵云没有担当?你有本事你把你顶头上司的小舅子劈了试试?
  义气。只要是蜀将,无论是谁,只要有危险,赵云一定救。赵云杀人也救人,杀得精彩救得彻底。不论这个人本来有多看不起他,有多排挤他,一定会救,这才是义气。在以见死不救为习惯的三国时代,赵云才是道德的典范(虽然是古时候的道德)。
  然赵云一生不得志。早年投靠袁绍,受尽白眼,换个公孙,却不成器。终于找到个刘备,却先犯了错误:公孙瓒派赵云协助刘备的时候,刘备对他十分喜爱,百般劝说。可惜当时刘备实力实在太弱,赵云没敢答应。等到公孙瓒被灭了,无处可去,只能落草为寇,真是落魄无依。这个时候再投靠刘备,信任度已经打了折扣----试想刘备凭着皇叔二字,骗得多少人抛弃一切相随?论忠诚怎么也不至于相信你赵云比他们好吧?看看赵云日后的待遇,西蜀名将哪个不是统领一方?关羽在荆州,张飞在汉中,马超在智退五路兵马的时候还做了太首,魏延更牛----蜀国除孔明之外军界第一号人物,汉中王。只有赵云,即不被信任又没有马氏的家族势力,一生没当过统帅。倒是九死一生之事少不了他:陪刘备去去东吴,隔江夺夺阿斗,没事的时候再闯闯当阳什么的,反正你本事高。这一切都不能满足赵云,所以到老还要出战,以求多谋些功名。惜哉!在封建社会,一个平民,除非能谋反当个皇帝混混,否则别想一步登天!
  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赵云,然而一问原因却都回答得很是苍白。其实三国演义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推敲,隐藏着很多悲欢离合。兄弟以此文,望能抛砖(可不是砸人的砖啊!)引玉,请诸位多多批判。
  ———————————————————
  乱世儿女传说之天涯海角
  作者:柳如烟
  (1)
  昨夜,我又梦到了北平。
  城郊那个绿草青青的小山冈,春天里会开满亮丽的花儿。
  我梦见他在那里等我,等了一生——
  (2)
  我姓公孙,名婷。伯父就是天下闻名的北平太守公孙瓒。
  初平三年春天,我的父亲在一场权谋交锋的游戏中默默无闻的死去。刚刚体验了丧父的悲哀,我就立刻被崭新的世界眩花了双眼——
  嫡母、庶母和几个哥哥,为家产的事情闹的不可开交,一时间谁都忘记了我的存在。我开始偷偷骑马、出游、去逛热闹的集市,感觉从来没有这般快乐过。
  不过我最常去的地方还是城外的五里坡,因为在那里,总是能看见他……
  (3)
  他是个颇俊朗的男孩子,大不了我几岁。皮肤白皙,英气十足。总穿着件素静的白袍。有时在练枪,舞一阵风卷云涌;有时在读书,得片刻静谧安然。
  起初,我只敢勒住马,远远的偷望两眼。后来胆子渐渐大了,便走的越来越近,看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终于有一天,正在读书的他突然抬头看着我,对我璨然一笑。我才猛然发觉,自己离他,已是那样近了。忙不迭羞红了脸跑掉,好几天也不敢出门。终于按奈不住了再去时,他见到我,已经是一副熟捻的样子了。我天生性子就粗,想了想好像也没什么特别难为情的,于是我们就这样成为了朋友。
  他说他姓赵,名云,字子龙,是伯父帐下的校尉。
  我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多转了个心思,我告诉他我叫孙婷。
  (4)
  他的存在,是我这十六年生命中仅有的秘密,是只能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把玩的宝贝。他很是精明,总能敏锐的察觉事情的关键。有的时候却有些傻乎乎的:比如说被我一个奇拐八弯的捉弄闹的昏头转向;比如说对我那胡编乱造的姓氏和家事深信不疑。
  那种呆呆的表情,总能让我从梦中笑醒。
  (5)
  那一天,我去的时候他已经练完了武,正在漫不经心的擦枪。看见我来了,露齿一笑,满眼都是阳光。弄得大方的我突然开始局促不安起来;突然发现两个人这样相对站着,有种说不出的尴尬。
  我劈手夺过他的枪拿在手里瞧着,随口问道:“你这枪叫什么名字?”眼睛颠颠倒倒的只盯着那杆枪看,半点也不敢扫向旁的地方。他倒像是没在意,笑道:“这是我从小练武使惯了的,又不是名兵贵刃,哪有什么名字。”我只觉脸上发烧,一时间想不出什么话来,不知怎么就说:“你以后一定会天下闻名的啊?还是起个名字吧……还有我听人说啊,武将的兵器上要是附着一个人的思念的话,那个人就会在千军万马中,最危急的时刻守护着他……所以……所以……”
  我突然发觉自己已经语无伦次了,怎样也“所以”不下去。沉默了半响,见他也不说话。乍着胆子偷眼望过去,正对上他的目光。
  那眼神,温柔如水……
  (6)
  从那日起,我想起他来,一颗心总是突突乱跳,身上溢满了甜的发昏的味道。
  (7)
  初平四年,青州的战事愈演愈烈。子龙却依然顶着一份闲职,没有上战场去。有一次他颇难过的对我说,也许是因为他的家乡在袁绍辖地的关系吧,伯父一直不是很信任他。我听了不断安慰他,心中却只是偷笑。心想等你作了他侄女婿之后,他一定会很相信你的。我只是笑着,什么都没说。我心中早已做好了计较。等青州战事平息之后,再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他,叫他去求亲。
  我害怕过早到来的信任和重用,会把他推上战场。我害怕他会落得和我父亲一样的命运。世事难料,虽然他的武艺比我知道的任何人都要厉害的多,虽然有我的思念附在枪上守护着他。
  于是我一直得闪烁其辞,回避着他的问题。
  我们两人,闲得无事就开始努力给那杆枪起名,他什么都好,就是这种事情不开窍。想的名字每每逗得我乐不可支,而他还在一边如坠五里雾中。结果笑也笑了,闹也闹了,那杆潇洒的银枪还是没有名字。
  (8)
  四月,青州的战事突然在一夕之间定了下来。消息传回北平,举城上下一片喜气。而我从一大早起来,就沉浸在就要向他吐露心意的兴奋和不安之中。他会不会怪我骗了他呢?我该要怎么开口呢?我是不是该穿得漂亮一点呢?我正在胡思乱想着,贴身的丫鬟玉儿突然跌跌撞撞的奔了进来,脸色灰白。
  “小姐,太守大人和夫人来找咱们家的两位太太了,说要把你嫁去冀州和亲呢!还说要我去作陪嫁丫头,我娘她……我娘……”她说着已哭了出来。
  我一惊,手中正拈着的一根碧玉簪儿落到了地上,跌成两截……
  (9)
  那日,我出城的时候已经是彩霞漫天,勒着马惶惶忽忽的走着,脑海里萦绕不去着伯父伯母说的那些话。一场撕心裂肺的眼泪并不能改变什么,谁让我是公孙家年纪最适当、又待字闺中的女儿呢?青州的土地已经是满目疮痍;青州的民众也早就妻离子散,相较之下我那一点点的儿女情缘根本不值一提。即使只能换来一年半载的安宁,也是值得的,不是么?
  可是我恨,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必须去牺牲自己?我并没有做错什么的,那么到底错在谁?是袁家?公孙家?还是这整个天下都已经错了?难道说我生在这里,生为女孩子,就是一种无法饶恕的罪过!
  远远的,我就能看到子龙,他站在天地间最耀眼的地方——群青的天空,碧绿的大地,如血的夕阳下穿白衣的,那是我这一生最爱的男子……我突然疯癫了一样跳下马去,奔向他,一头扑进他怀里开始放声大哭起来。
  子龙显然给吓坏了。搂着我声音惶急的东问西问:“婷婷,有人欺负你了?”“婷婷,你娘的病又犯了?”他想从仅知的关于我的故事中推测出发生的事情,可是不论他说什么,我都只是摇头。哭了好久终于定下了神,我随口瞎编道:“家里养的雀儿死掉了”。脸颊靠在他宽厚的肩膀上,整个人仍然执拗的窝在他怀里。
  单纯的他听了哈哈大笑,没有半点怀疑。直叫我是长不大的孩子,为个小鸟也哭成这样。他的手轻轻的抚着我披在身后的头发,声音哑哑的哄我。
  “别难过啦,婷婷。你喜欢小动物,我们以后就养一屋子。这样我在外面打仗你也不会太寂寞。”
  我没把头抬起来,埋在他怀里幽幽的问:“子龙,你很喜欢打仗么?”
  他搂我的手臂环的更紧些了,声音听上去远远的。
  “……不喜欢,没有人会喜欢的。可是我一定要去。因为我希望,等我们的儿子长大的时候,他们可以不用像我这样杀人……婷婷,你明白么?”
  我在他怀里点点头,心里好痛,痛的说不出话来……
  (10)
  那一天,我们直到星斗缀满夜空才回城,我依旧贪婪的听着他的心跳,窝在他怀中不肯离开。他无奈的笑了笑,说:“要是给人看见,我赵子龙一世英名就真被你这个小女子毁了。”话是这么说的,可是我听的出,他的语气中满是娇纵,半点也没有为难生气的意思。
  他把两匹马栓在一起,抱着我骑在其中一匹上,慢慢向回走。城门已经关闭,守门的小卒看清楚是他急忙下了城头来开门,盯着我嘻嘻的笑了起来。子龙的脸涨的通红,急道:“有什么好笑的,这是我夫人!”我把头埋的更深了,一瞬间清清楚楚的听到某种东西破碎的声音。
  ——我知道那是自己的心……
  (11)
  离别的时候,他提出要送我回家。我摇摇头拒绝了。
  我骑在马上背对着他,努力稳定声音回答:“明天再问好么?明天……明天我一定告诉你!”
  我来不及听他说话,更不敢再看他一眼。狠狠踢了一下马肚,绝尘而去……
  我知道明天永远不会到来。
  (12)
  那之后的一个月,我再也没有出过门。伯父和伯母说的话,像一把沉重的锁,锁着我的心,让我无法呼吸。我不敢有丝毫逃避责任的念头;我经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自问:我走了,青州会如何?北平会如何?公孙家又会如何?
  所有只有每天望着远方默默的流泪;模糊的泪光中仿佛看见他在那里,从日升时一直等到月落……
  各房的嫡母庶母开始时倒还常常来劝,说些什么袁家四世三公、钟鼎世家的鬼话。后来大概是习惯了,要哭多久就哭多久,随我喜欢,再也没人打扰。只有那个痴心的丫头玉儿常常陪着我伤心,虽然她哭的是自己必须背井离乡的命运……
  (13)
  五月,袁家的人来了,还带来一个据说很漂亮的小姐要嫁给三哥。十九日夜看着他们两人成亲,二十日一早就接我回冀州。成婚礼上,我躲在内室的帘子后面看见了那个女子,美丽的脸上都是泪水,已经几近癫狂。在旁人的东拉西扯下,和我那一脸苦瓜样的哥哥拜了天地。
  礼毕,新娘被送进了内室,新郎被抓出去喝酒。我突然觉得自己在看一场廉价的闹剧。新房中,那小姐已经哭昏了,抓着我的衣角反反复复的只呼唤着一个男人的名字。她也有心爱的人儿在遥远的冀州吧,和我一样,我想。可是我已经流不出眼泪了,我只觉得愤恨!猛然间那小姐突然死死盯着我看,一字一顿的说:“千万莫要一步走错,悔上一生!”
  (14)
  我奔出了喜房,直接冲向马厩。我驾着马飞驰进伯父议事的大堂,抓起桌上的一柄令箭就向城门疾奔。这是杀头的罪过,可我已经不在乎了。我不在乎公孙家的利益得失。政治是男人们的游戏,我才不甘心为此放弃一生。我要去找子龙,要他带我离开这里。
  烈马在北平的街道上尽兴飞奔,狂风卷着马蹄,卷着我单薄的衣衫,满街都是一片惊呼的声音。转眼间,城门已在望。我高高的举起令箭,爆发出此生最激亢的声音:
  “太守谕,开城放行!”
  (15)
  从来没有注意过,一道白练横过天心,夜晚的星空竟是这样的美。我清楚的看到,月下站着个削瘦的影子,他一定是在那里,等了很久很久。我在马背上疾呼他的名字,狂风从脸畔奔涌而过——他转过身来,却不是子龙。
  那是城门上见过的善戏谑的小校。我心上阵阵冰冷,厉声问:“子龙呢?赵将军呢?”那小卒显是被我的样子吓坏了。呆了半响,却开始抱怨起来:“是赵将军的夫人?真的是夫人!哎我说夫人你哪,这一个月来可叫将军好找。他天天未正出城,三更方回,失魂落魄的,我们都说……”我心急如焚,哪里听得他罗嗦。强压着酸楚和恐惧,嗓音都变得不忍卒听。“别废话,快说!你们将军呢?”那小校急道:“夫人你莫难过,莫难过。今天一早平原的刘玄德大人来向咱们太守借兵,点名要赵将军,下午没日落就出发了。将军他专门叫我在这里等着,告诉夫人您别担心,他十天半月就回来的……”我已经听不见后面的话了,忍了许久的两行泪水,终于是落了下来。十天半月么?我已没有时间了……黑暗中仿佛又看见了袁家小姐那双空洞的眼,她在说:“一步走错,悔上一生”。
  心彻底冷了,眼泪没有多久就被风干。我后退一步,仰望着天,微微露出了笑容:牛郎和织女是多么明亮啊——可是他们隔了整整一条银河……
  我骑马走了,走的时候对那个小校说:“等赵将军回来,你告诉他。我是太守的侄女,我叫公孙婷……”
  (16)
  第二日,我如常起身,让玉儿帮我梳洗装扮,一言不发。吉时到了,该走了,我在满堂宾客面前狠狠的甩了玉儿一个耳光。骂道:“没眼色的东西,本小姐不耐烦看见你,还不滚远些!听清楚了:这些丫头老妈子,一概不许跟我去冀州,我看着讨厌!”发作完毕后就在一片寂静中自顾自上了车。迎亲送嫁的人们满脸愕然。
  走了很远,我从车厢的缝隙中向后望,还看见玉儿跪在灰土中,不住的叩头……
  (17)
  就这样我嫁去了冀州,丈夫是袁家的近枝宗族。男人们很快就厌倦了,由两个女子牺牲自己换来的安宁。半年之后,青州的战火重燃,公孙家和袁家彻底决裂,我的丈夫也死在那场战事之中。
  ——建安四年三月,公孙家覆灭,伯父杀妻缢子,举火自焚。
  ——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兵败,呕血而卒。三子自相屠戮,未几一一被灭。
  多少年翻云覆雨,机谋巧算,到头来只落得一片虚无。
  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夫家的人为了求生,把尚有姿貌的我许给曹氏族子。
  而子龙,似乎在这场兵荒马乱的闹剧中消失了,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18)
  多年以后,那个平原的刘玄德已成了皇叔。在他的帐下,有个喜穿白袍素甲的盖世英雄。长坂坡七出七进,单枪匹马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一夕之间天下闻名。他的马,他的枪,他的绝世武功都已成了神话。
  他姓赵,名云,字子龙。
  ——只听说他那时尚未娶妻。
  ——只听说他给自己的枪,起了个扑朔迷离的名字,叫“天涯海角”。
  —————————————————————————————
  老调重谈话赵云
  作者:学富五车
  序
  近来网上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各样的论调糟蹋子龙,造出所谓「赵云三大传说」即「卫队长出身」、「后主生父」及「被针刺死」。还有人说赵云别传非官修正史,不足以信。有人根据《三国演义》含混不清的语句说赵云还跟随过袁绍,骂他也是“三姓家奴”,甚至有人根据演义中的“年登七十建奇功”的一句推断出赵云比刘备还大,当阳一战已经是老头了。要辨别真伪很简单,看来源即知,既然无法找出明朝以前史料记载,是不是后人假传,已经很清楚。因此写下此文以抒己见,如能稍正视听,则欣慰之至。
  一、关于别传的立场:
  裴注共有十四篇别传。巴西马忠曾说过裴注别传“和其他古籍的立足点不同,没有可信度,它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通观裴松之所注引之《佗别传》、《辂别传》、《云别传》、《祎别传》、《恪别传》,无不极尽称颂之能事,曾无一语言其缺点、错误。”
  我以为这里有以偏盖全之嫌。裴注诸别传的作者,成书年代在裴松之的年代是否无从考证我们不能够臆断,也不意味着裴松之在引用之前没有考证其书是否可信。而且,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别传只是裴松之注引的部分,又怎能断定全书极尽称颂,无言其缺点错误呢?华佗、管辂以时人的眼光列为“方技”,或有夸张之词(这与当今社会对特异功能的夸大类似),但是不能因为此二传的立场就否定其他别传,荀彧、曹志、诸葛恪、赵云、费祎等人的别传与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时人的评价是基本吻合的,又何云“和其它古籍的立足点不同,没有可信度”?难道没有明显的缺点错误还要硬写不成?
  以《志别传》为例,说他“好学有才行”并非夸张。《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注引《晋书》中提到“东莞太守曹嘉,才干学义,不及志、翕… …”说明曹志在魏宗室中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对照正史《晋书》与《志别传》,生平事迹也是吻合的。同样,《机云别传》也可以得到验证。《彧别传》所载多为曹操的一些表章,联系荀彧本人在曹政权的地位和贡献,更没有理由怀疑这些表章的真实性,而曹操也没有必要夸大其词。
  巴西马忠还以《恪别传》和《祎别传》记载有矛盾来论证裴注别传的不可信性。《祎别传》:“孙权每别酌好酒以饮祎,视其已醉,然后问以国事,并论当世之务,辞难累至。祎辄辞以醉,退而撰次所问,事事条答,无所遗失。”《恪别传》:“权尝飨蜀使费祎,先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祎至,权为辍食,而群下不起。祎啁之曰:‘凤皇来翔,骐驎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恪答曰:‘爰植梧桐,以待凤皇,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祎停食饼,索笔作麦赋,恪亦请笔作磨赋,咸称善焉。”如此则似二人争衡,与国事无涉。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二别传叙述的事情发生并非同时。《恪别传》是酒席宴间二人的才华较量,而《祎别传》很清楚的表明孙权“别酌好酒”,费祎“退而撰次所问”,较量的对象不同。再者费祎传已经讲明他“频烦至吴”,如何判断是同一次发生的。退一步讲,二别传所突出的主人公不同,难免有所侧重。就连陈寿的书中还多有矛盾之处,巴西马忠曾言“《三国志》一直是单独的三本书《魏书》、《蜀书》、《吴书》,直到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撰写注时才合在一起,《三国志》由此得名。书中各为正统,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苛求于别传,似乎有双重标准之嫌。
  二、赵云传和赵云别传: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瓚,瓚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时袁绍称冀州牧,瓚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瓚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瓚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鄴。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有不少人把“主骑”解释成为“卫队长”,这有臆断之嫌。巴西马忠强调“专门查阅了《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从“军事行政体制”部分查到“军事编制”部分,都没有查到“主骑”是军职名” 。“ 主骑”的确不是军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把它解释为一种职责而非职务,即主管骑兵。同样,以下还有例证 – “然病痼不能事,以军政委良丘,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及太祖镇汴,首署为牙将,主骑军” (《旧五代史.梁书.列传第九》)以及“唐宏为先锋,骆玄真主骑,赵简主徒,王朗为殿”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古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无法一一列举。反过来说,如果是一种职位,无论高低,理应清楚地表明身份、地位。如《史记.李广传》中: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索隐小颜云:“为骑郎将谓主骑郎也。”再如《汉书.地理志》:“安定, … 主骑都尉治。” “为”此处应读四声,古汉语中可以表示“替、给”。(《中华古汉语字典》,吉林文史出版社)再联系以上例证,清楚表明赵云在执行一项职责,而并非由刘备给予了什么任命。
  有人说本传和别传对于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不一致,故此判定赵云别传不可信,甚至根据蜀书先主传推断初平二年赵云已跟随刘备了。其实本传的第一句不过是交代一下赵云和刘备很早就相识。而且本传并没有交代赵云真正跟随刘备的时间。初平二年赵云应当是初仕公孙瓚。后汉书中记载:“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 … 瓚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 … 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遂举兵攻绍”,公孙瓒是在被封为奋武将军后因其弟之死迁怒于袁绍,“遂举兵攻绍,于是冀州诸城悉畔从瓚”。同样,后汉书袁绍传中也记载“其冬,公孙瓚大破黄巾,… … 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这是赵云唯一能够代表常山郡投靠公孙瓒的机会。这与云别传中的“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是吻合的,也说明了赵云之投公孙瓚不过是执行常山郡的公务罢了 — 找一个好的靠山。(明心斋专门论述过此话题,就不引述了。)而公孙范背叛袁绍助公孙瓒,“瓚乃自署其将帅为青、冀、兗三州刺史,又悉置郡县守令,与绍大战于界桥”。当时公孙瓒势头正盛,赵云有没有可能在执行常山郡派的公务时舍弃大好形式投靠一个不知有没有前途的“别部司马”?自古成王败寇,公孙瓚手下的将领很多都没有传记甚至姓名都没提,因此考证不到赵云在公孙处的职务是情理之中的。毕竟象赵云、田豫在各自阵营中混出些名堂才得有传记,而严纲、田楷、单经等因为职位较高得以见于史书。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的公孙瓚传和袁绍传,都没有提到在初平二年前双方有冲突(倒是合作赶走了原冀州牧)。因此可以断定,蜀书先主传中“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瓚,瓚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是靠不住的,因为刘备为别部司马时田楷还不是青州刺史。而根据三国志根据三国志公孙瓚传“属国乌丸贪至王率种人诣瓚降。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进屯属国,与胡相攻击五六年”,“范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黄巾,兵益盛;进军界桥。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兗州,置诸郡县。”很明显,公孙瓚迁中郎将在中平五年左右,刘虞为幽州牧之前;而当时董卓尚没有进洛阳,袁绍还在京城,袁与公孙无从征战。由于三国志的记录和后汉书有矛盾的地方,所以不用来予以论证。但是任命田楷为青州刺史是在界桥之战前,袁绍自领冀州牧在初平二年,刘备是在何进招募兵马时起兵,不久“为贼所破”,然后投奔公孙瓒的。但联系当时讨董卓之事(先主传注引英雄记),投靠公孙的时间应在初平元年,刚投公孙不会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拒袁的。因此,先主传也不能用以此判定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后汉书公孙瓚传“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揩东屯齐”是一致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本传中记有“为先主主骑”了 -- 刘备、赵云都是公孙瓚下属,赵云奉命主持一支小规模的骑兵部队,并听命于平原相刘备。当然总指挥还是田楷。毕竟刘备不是公孙的嫡系,而赵云及其带领的常山郡人刚刚投靠,不为公孙所重用也是情理之中。而此时“云遂随从”。—这在初平二年末到初平三年初之间,子龙应当在此前后与刘备相识、交往的。
  界桥一战失利,而随后战局的发展对公孙瓚更不利,后汉书袁绍传“三年,瓚又遣兵至龙凑挑战,绍复击破之。瓚遂还幽州,不敢复出。”尽管中央政府后来派人进行了调解,这给了公孙瓚一个喘息的机会,但于战局无补,不意味着他能东山再起,因为“绍复遣兵数万与揩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乃遣子谭为青州刺史,揩与战,败退还。”以刘备之才当然看得出形式,他不会给公孙垫背,而公孙倒行逆施,任人唯亲,这其实才是刘备离开公孙的原因。如果单从三国志“谦以丹阳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揩归谦”的字面意思理解,就太小看刘备了。陶谦不过给了刘备一个退路而已。当时是初平四年 --后汉书陶谦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 这与三国志先主传“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揩,揩与先主俱救之”是一致的。而具体“遂去揩归谦”的时间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可以得知。
  无论根据后汉书还是三国志,袁绍在初平四年还没有完全控制冀州。因为“三月上已,大会宾徒于薄落津。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干毒等数万人共覆鄴城,杀郡守”。而且,据后汉书袁绍传“六月,绍乃出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讨干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其众万余级。绍遂寻山北行,进击诸贼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复斩数万级,皆屠其屯壁。遂与黑山贼张燕及四营屠各、雁门乌桓战于常山。”读过三国志张燕传就可以知道,张燕和赵云同是常山真定人。张燕在公孙瓒和袁绍的争斗中是支持公孙的,所以会被袁绍讨伐。因此,赵云之别公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1)公孙瓒的失败使常山郡绝对不可以留人在公孙瓒处给袁绍口实进行讨伐的。(2)公孙瓒的种种暴行“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使很多人失望之至,而赵云本身也未获重用,兄长去世归乡守丧乃是理由,只不过等待时机罢了。所以赵云别传的“云以兄丧,辞瓚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无论时间(初平四年六月左右)还是原因都与史实没有任何矛盾之处。需要注意的是,“辞瓚暂归”只是表示赵云离开公孙的队伍,不能狭义的解释成向当面公孙瓚辞行。而彼时刘备尚托身于公孙处(初平四年秋才去徐州),赵云无缘跟随。因此赵云别传中的建安五年见备於鄴是无可厚非的,本传、别传并无矛盾之处。
  2、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惇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刘备败军之际弃妻子,见于史书的有四次。独本次刘禅及甘夫人幸免,全赖有胆大心细的赵云。其实对照三国志其他传记不难发现赵云之救刘禅,并非受命于刘备。蜀书先主传“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获其人众辎重”,蜀书二主妃子传“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于当阳长坂。于时困逼,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而且仔细品读(《蜀书`张飞传》,发现刘备是先弃妻子再使张飞断后。从好处理解,赵云是侠肝义胆;从常情理解,他想借此获得一个升迁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云在这段时间内不是一直跟在刘备身边的。云别传中记载“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如果是刘备授命,同僚焉有不知之理。这更证明了本传与别传的一致性。而“牙门将军”不过是事后刘备的报答手段罢了。牙门将军是牙门将的加号,于军中地位的确不是很高,但是也不能因为一字之差就断定二者完全相同。
  东汉末荆州下辖南阳、江夏、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七郡。 占据南阳的张绣归附曹操后,曹操又派张辽平定了江夏郡的北部。刘表只剩下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五郡和江夏郡南部以及南阳郡的新野县。赤壁之战前曹操逼降刘琮,实际取得南郡。刘备和刘琦拥有江夏郡的南部。刘备南征取得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之后用江夏郡南部和孙权换取临江郡和南郡江南地区,改临江郡为宜都郡。这样曹操取得南阳、南乡、襄阳三郡和江夏郡北部,刘备取得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宜都五郡和南郡江南地区。孙权取得南郡江北地区和江夏南部地区。周瑜病死,本来江陵只有周瑜四千人,兵力严重不足,于是孙权调江夏太守程普为南郡太守,而以鲁肃为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鲁肃以兵力不足于抵御曹操,就向孙权建议,让刘备分长沙郡置汉昌郡,作为换取南郡的地盘。最后,刘备完全取得南郡,以及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而孙权取得汉昌郡,以及江夏郡。
  刘备平江南后封拜元勋,以下为见于陈志的 --“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以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而根据《零陵先贤传》,“亮时住临烝”;马良、陈震 “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廖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霍峻“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 ;向朗“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庞统“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郝普为零陵太守,根据吕蒙传“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麋芳后来作了南郡太守。除了赵云别传外,竟然没有其他资料可以说明何人是桂阳太守难道不说明问题吗?如果是任何一位荆州名士担任此职,无论他后来归吴、归魏,即使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其他同期书中也应当出现。除非有人以详细的论据证明刘备根本没有置桂阳太守,否则没有理由怀疑赵云别传的真实性。
  巴西马忠曾论证“按照汉朝制度,太守官秩是两千石,高于它的只有九卿秩中二千石,三公秩万石。刘备的左将军也只相当于九卿秩。很难想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赵云能从一个卫队长爬到朝廷高官的位置上,和关张一个级别。”愚以为还是基于“主骑”就是卫队长的论调。前文已经予以反驳,此处就不多言了。需要指出的是乱世无一定之规,很多事情是从权的。以军事将领身份领太守一职的不在少数,当然有些太守是虚职而已。例如,周瑜曾以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实际的江夏太守是黄祖),韩当以偏将军领永昌太守,李典以中郎将迁离狐太守等。而所谓“桂阳太守”,不过是刘备政权内部的安排,重点在于军事防守。以刘备当时手下寥寥战将,又初平江南,也派不出其他人了。桂阳郡治所在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辖境约今湖南耒阳以南耒水、舂陵水流域,北至洣水入湘处,南包广东英德以北的北江流域,三国吴以后缩小(摘自《辞海.地理卷》,1980年版)。从后来吴争夺荆州,桂阳第一时间就被吕蒙取得,说明战略地位较重要,需要得力的将领镇守。因此赵云别传中提及的升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关羽、糜竺皆很早就是偏将军了,也不存在同一级别之说。更不能以名气作为衡量标准,用魏、吴史书是否提及作为判断依据。
  谈论官职时,不能仅就官名或史书上的职位描述而做解释。乱世之时,官吏的职权往往不局限于规定范围内。例如刘晔是司空仓曹掾,其职务本身是管理谷仓,但是因为刘本人有才能,为曹操所信任,所以曹操遇到疑难事情会“以函问晔”。同样,姜维也做过仓曹掾,当然也不是“仓库管理员”。参司空军事是军事参谋,但是华歆担任此职时恐怕并没有什么军事谋略,最多也就从容议论而已。至于别传中“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 - 刘备当时官居左将军,根据汉书“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可知只要刘备的家属在,必然就分左将军直系部队留守,刘备也都可以任命留营司马。无从考证赵云的留营司马与庞義的营司马是否权位相同。但在刘备自立汉中王的表章上庞義能够排到第三,是因为他与刘焉通家,担任过太守一职,有名望,刘备如何不笼络?
  无法清楚的知道为什么陈寿没有记载桂阳拒婚。但是从关羽与曹操争秦宜禄之妻也未见于本传,大胆推测一下他或许认为这属于风流韵事不值得记载。截江夺阿斗之事不见于陈志,或者说云别传与汉晋春秋记载不一致并不意味着史无其事。毕竟孙夫人当时仍然是赵云的“主母”,赵云的行为有以下犯上之嫌。而且陈寿的蜀书中缺失的史料不在少数。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刘备初入蜀没有带其原从集团的人,因此成全了魏延、黄忠等,却使赵云、陈到等一批人失去了机会。硬要分开说“率赵云”、“与张飞”实在不可思议,那诸葛亮传中的“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又表示什么?以此判断赵云归诸葛亮节制直到受封翊军将军,而诸葛亮却指挥不动张飞实在是断章取义。连陈寿都评论张飞“敬爱君子,不恤小人”,“有国士之风”,硬把人说得桀骜不逊属于“凭空污人清白”。
  益州谏分田一事并是经不起推敲的。记得华阳国志中记载了蜀中的大姓,其地位和资产也不会少的。由于手头没有资料,无从转述哪些是在成都附近的。最重要的是这些名门望族是否都支持刘备取代刘璋?如果不是,就存在刘备最初想收其资产,杀一儆百的可能性。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硃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已经表明了这些大姓还是有些力量的,所以笼络好他们非常必要。赵云的劝谏只是证明了他有一定的政治头脑而已。
  有人以汉水之战如此奇功而刘备没有给赵云任何封赏就断定系云别传的真伪是不适合的。从时间上看,别传的叙述与魏书曹真传“从至长安,领中领军。是时,夏侯渊没於阳平,太祖忧之。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於阳平。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和武帝纪的描述是吻合的。而汉中未定之前,刘备没有封赏任何人,自立汉中王后,也并非每个人都升官,未升迁的包括留守成都“足兵足食”,给予前线最大支援的诸葛亮。纵观整个汉中之役不难发现,汉水之战虽然从战术上讲是个闪光点,但是从战略上讲对全盘战局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而赤壁之战后谁见周瑜有封赏?徐晃破关羽之后,曹操“迎晃七里”,又称赞他有周亚夫之风,但并没有升官。这与刘备称赞赵云“子龙一身是胆”,又号赵云“虎威将军”异曲同工。
  再看谏伐吴一事。读过三国志后就有疑问,伐吴前的异议为什么只在秦宓传内有体现,会不会又“为尊者讳”了?在法正传中清楚地写到“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可秦宓一个人是不能够称群臣的。而且下狱这样的大事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隐讳的。伐吴一事本身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也无从用结果判断当初的动机是否正确。单从劝谏本身看,是需要一定的胆量与责任感的。由于反对东征而被留守后方也没有可质疑的。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需要强调的是由此次升迁只是后主改元后的一种普遍的恩典,不存在诸葛亮对谁的偏爱。(《蜀书》廖立传注引诸葛亮集“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
  首次北伐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最失败的。也有人因此说马谡、赵云本无统兵能力,是诸葛亮用错人了,巴西马忠还引用《汉晋春秋》“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在一人耳。” 无从判断《汉晋春秋》的记载是否是诸葛亮原话,但从成书年代看,中国北部被“五胡”先后占据,东晋偏安于江左,处境与蜀汉相同,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就改蜀汉为正统,这里只是为了突出蜀汉丞相诸葛亮勇于承担责任罢了。如果赵云传的“曹真遣大众当之”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诸葛亮传中“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 -- 赵、邓的任务是疑军,拖住曹真的大部队,好让诸葛率主力顺利出祁山。史书上没有交代本次行动蜀军的人数,但是疑军是不可能有很多人的。
  巴西马忠、凌云雕龙以及MQ都曾阐述过自己的观点,我不想一一引述。个人认为,首先李严、陈到在江州、永安一带防守东吴需要兵力。以建兴八年诸葛命李严带两万兵到汉中可以推测东线兵力不少于三万。虽然北伐前诸葛亮已经派邓芝与吴修好,但此举最积极的意义在于避免两面作战。以诸葛之才当然明白国与过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关羽的前车之鉴不远,留足兵力是必要的。在南中也需要布防,说诸葛在南中没有留中央军是出自汉晋春秋,但是很多史学家对于七擒七纵的事持怀疑态度,对汉晋春秋所谓不留兵的记录有待探讨。而且根据三国志其他传记,张翼、姜维、李恢等都有平叛的事迹,说明南方实际并不稳固(例如:“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 )。因此南中驻军至少一万。而成都及其他地方的守军和机动部队不应少于三万。《晋书》中司马昭在伐蜀前的规划中曾说“大概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虽时间上有差异,但布局不应变化过多。退一步讲即使首次北伐双方兵力如巴西马忠考证是五万对五万,诸葛总不会将主力与疑兵的兵力五五分;而曹真以大将军督诸军不应少于张郃以左将军率偏师的兵力。所以说赵云兵多于曹真是靠不住的。而且对照魏书的曹真传根本没有提到如何击败赵云的,只着重叙述了平三郡之事。如果真的是以少胜多焉有不大书特书之理。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赵云的“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而曹真以大将军率众功劳却不如张郃,倒不如只提三郡之事来的体面。
  如果非要从“兵弱敌强”与“敌众我寡”字面意义计较,就有舍本逐末之嫌了。我特意翻阅了《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弱有四种意思,其中一种表示不足,略少;强有三种意思,其中一种表示略多。而结合本传上、下文不难理解,解释为“赵云的部队战斗力不高”过于牵强了。其实,兵败无论大小都没有理由辩解的,诸葛不也自贬三级吗?只是不应该大笔一挥,以子龙没有参加散关之役就臆断他因能力不够而被弃,把子龙说得如此不堪。子龙“七年卒”,并非七年底卒,初次北伐后即病困也未可知。
  云别传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也旨在说明子龙败军之际头脑清醒,败中求胜而已。另外,马兄认为云别传“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是不可能的,刚刚兵败,诸葛“哪里还有闲心来处理军资馀绢呢”?《水经注》卷27《沔水上》记有“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 … 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而《通鉴》胡注云“赤崖即赤岸,蜀置库于此,以储军资”。这些记录与赵云传和别传相呼应。贬官是因为战败,赏的是保全了赤岸军需仓库。子龙廉洁自律,只是苦了手下的弟兄们。何谓“恐诸葛亮智不止于此”?从街亭之战诸葛让马谡孤军深入而没有接应就感觉此战役的部署蜀不如魏。因此对于所谓“违命之阙,不戒之失”是否成立不敢肯定。
  三、对于赵云的一点评价:
  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权利地位的高低来评价其贡献,也不能否定赵云品格上的优点。其实他的谥号和姜维之议已经给了他应有的评价“忠以卫上,礼以厚下,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而陈寿把他比做灌、滕之徒既没有抬高也没有贬低。读过《史记》就应当知道,灌婴自跟随刘邦后,从韩信破齐军,从攻项羽,又在后来从陈平、周勃平定吕氏之乱;而夏侯婴救过刘邦子女的命,从征各地,后来任滕令。他们都是很早就认识并跟随刘邦,有功劳但无缘作为统帅或封疆大吏。这与赵云跟随刘备转战(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却没有机会主持过战役是吻合的,而无论有什么样的才能,没有给机会表现都是白搭。从刘备对于魏延、黄忠的重用可以看出他更欣赏充满霸气的武将。不能因为蜀国国不置史造成前期很多史料的缺失就一口断定赵云一生只打下过一座城市。而且诸葛亮南征的记录少而又少,也无从判断赵云是否参战,但他的征南将军并非虚职。
  根据后主传的记载赵云的确比别人晚半年追谥的(景耀四年春三月)。就因为此断定完全因为后主感恩是靠不住的。如果真的感激,何必需要朝野舆论,直接“恩出自上”就行了。曹丕还因为合肥之功追谥李典,夷陵之站刘备能够全身而退,傅肜功不可没,刘备又何曾予以追念?象冯习东征时以领军督诸军,没有功劳和能力也不可能,最终奋勇战死。但是不仅没有谥号,连传记也没有。如果不是从先主传的寥寥数语和季汉辅臣赞,谁知道他的事迹呢?归根结底,“汉家天子待臣薄”。的确,如果赵云没有救过后主,怕其最终待遇还不如冯习。
  最后评价:从才学上讲,赵云的确不是经天纬地之才;从军事能力上讲,他是将才而不是帅才。但是他能够顾大体,敢直谏,在当时的社会也难能可贵。
  ———————————————————————
  赵云:最完美的英雄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定军山一战斩夏侯渊后,曹操亲自统兵来争夺汉中,运米北山下,约有数千万囊。黄忠带兵去夺,赵云士兵也大半一同前去,很长时间没有回来。赵云只带几十骑前去探巡,正赶上曹操大军出动,双方猝然相遇。赵云且战且退,曹军散而复合。赵云杀出重围后,发现部将张著被困,又杀回去救出张著。曹军追赶赵云到蜀军营垒,赵云进营后,命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以为有伏兵,连忙撤退。赵云令军中擂鼓呐喊,又用弓箭从背后射杀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坠汉水而死者不计其数。第二天,刘备来巡视,观看了昨天双方交战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于是号赵云为虎威将军。
  这件事,《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后来《三国演义》又把它写在第七十一回里,只是略做了点儿改动,大体符合历史原貌,包括刘备称赞赵云的话,也保留了下来,因此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悉“赵子龙一身是胆”这句话。后来的民间又有“胆大赵子龙,胆小毛毛虫”的说法,可见在民众心中,赵子龙已成了大胆英雄的代名词。
  那么赵云的一身胆量从何而来?
  首先来源于勇。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赵云超凡的武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坂坡大战自不必说,后来第七十一回他救黄忠突围,“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再后来,诸葛亮一出祁山,赵云身为七十岁的老将随征,力斩五将,大败魏军;马谡失借亭后,蜀军全线撤退,赵云,邓芝一军兵退萁谷,赵云亲自断后,刺死魏军先锋苏颙。魏将万政又带百余壮士赶来,行至一大林,忽听得背后大喝一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余者皆越岭而去”,最后连万政也被赵云一箭射中盔缨,惊跌于涧中。赵云一生中最后一战,仍使敌军闻风丧胆,威风不减当年。
  《三国演义》里写赵云之勇的情节还有不少,这些情节,有虚构,有夸张,但大体和历史相符。历史上的赵云的确是一员勇将,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传后总评中,说他和黄忠“强挚猛壮”,是刘备的得力将领。
  但是赵云的胆略全都来源于勇吗?
  不是。明代无名氏的《读三国史问答》中有段话说到赵云:
  客问:“子龙,先主称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全以胆胜乎?”
  答曰:“还是识胜,非胆胜也。盖胆从识生,无识而有胆,妄耳狂耳,非胆也。……”
  也就是说:“赵云胆略过人,但给人的感觉又不是鲁莽火爆的匹夫之勇,关键在于它的胆量是建立在识的基础之上。这里的识,含义很丰富,既可以指赵云虑事周密、见识不凡,又可以指赵云的胸襟宽广。
  —————————————————————
  赵云的故事--奋翼
  作者 深蓝
  上
  天刚蒙蒙亮,李老汉便拎了犁头,牵了自己的大黄牛,向地头走去,大黄在身后一甩一甩地摇着尾巴,正是春耕要紧时候,李老汉在田垄里搭了个窝棚,吃睡都在这里。半夜里下了一场雨,整片稻田都是湿漉漉的,空气中泥土特有的气息便也一点点弥散开去。
  李老汉将木辕套在大黄身上,开始犁地,大黄牛支棱着耳朵,只翻了十几步路,便开始怠工,再不肯挪动半步。牛在庄稼人眼中是再恭顺不过的牲口,不过偶尔犯了牛脾气,却也犟得可以。
  “作死啊!快走,快走!”
  李老汉提起根柳条,在它身上抽了几鞭子,大黄懒懒地叫了几声,反而向后退了数步,摇头晃脑,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这东西!”李老汉一阵笑骂,想在它屁股上踹上两脚,却也怕当真打坏了它。
  家里的壮劳力,就只剩下它了。
  “大黄啊大黄,你不干活,可叫咱们吃什么?”李老汉在它背脊上重重拍了拍,抛了手中耕具,就在地头上,坐了下来。
  天光渐渐大亮了,鸡鸣犬吠,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已隐约可见其他农夫荷锄扬鞭,李老汉揉了揉眼睛,觉得眼前一阵发花,不远处的田间小路上,有十几匹骏马迤俪而来。
  “我的妈呀!”李老汉不敢多看,他这一辈子,见识得最多的也只是用来耕田的驽马,那马上的人,连同身下的坐骑,光鲜得如同天神仿佛,好象多看一眼,便会犯了天条似的。
  “不知又是哪来的大官吧。”他想着,起身去拉低头啃地的大黄,一个月前,他们西川易了主,听说是大汉皇叔刘玄德的人马,他老了,记不得太多的事,只知道自己从军五年的儿子,从此就再也没回家。
  好象一切都麻木了,心里也不觉得如何痛,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要填饱肚子,喂饱大黄啊!
  “这畜生!”眼见大黄摇晃着脑袋,李老汉动了真气,“怕不怕我给你个大耳刮子!”他弯腰去扳牛头,累得浑身是汗,一人一牛顶得投入,几乎忘了周遭的一切,连什么人到了身后,也并不察觉。
  “老人家。”
  醇厚的声音使得李老汉浑身一震,这声音象有什么蛊惑力似的,他惶恐地转头,身前的大黄,也跟着抬起牛头,凑趣地叫了一声。
  日色耀眼,身后的人在这群赤膊了上身,打着泥腿的庄稼汉中,也实在太扎眼了些。
  那是个目朗神清的中年男子,李老汉在一阵眼花缭乱后才看清他身上一顺白的丝缎 ,他神色平和地望着自己,眼中有淡淡笑意,一种叫做“高华”或“轩昂”的气度强大地散发在四周,迫得李老汉向后退了数步,整个人如堕五里雾中,今日是真的不对了,先是大黄,再是他......
  “官爷......”他手足无措地站着,不知再下来该怎么办,跟这个人,根本不该有交集呀!
  那人向后退了数步,似乎意识到他给他带来的窘迫,退到李老汉认为安全的地方,他才温雅地笑了笑:“我只路过,见到老爷子跟这头牛,挺有意思,来看看,吓到您了。”
  李老汉狂跳的心平了半拍,这才看清对面的不素之客,他的五官深刻而英俊,举手投足,潇洒雍容,良好的风度自然地形于外,与他出色的外表相比,这才是最慑人的。
  “您......我这头倔牛有啥好看啊?”李老汉不明白,看他的长靴都沾了烂泥,实在太可惜了。
  “闷得慌,就想跟您聊聊。”中年人不知从哪抓来一把青草,喂在大黄嘴里:
  “它是饿得慌,得哄得它吃饱喝足,再转几个圈子,那便听话了,我的马有时犯了倔脾气,也是一样。”
  李老汉咧嘴一笑,觉得这人虽然穿绸裹缎,神色举止却很是和蔼,心中戒惧消了大半。抬头却见远远的田间垄道上,停了十几匹坐骑,正是自己刚刚看到的神驹,另有十来个人不时向这边张望,看面前的人神色自若,应该是个当头的。
  那人向后看了一眼,微微一笑:
  “老爷子,别理他们,咱们聊咱们的。”
  李老汉在大黄后臀上拍了一巴掌,想找个什么东西垫在土坷垃上,那人已经不以为意地坐下了。
  “官爷,......聊什么啊?”
  李老汉不再害怕,却仍旧是拘束得要命,人有贵贱,虽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面前的人怎么看怎么才象这一方的主人。那人眉头皱了一下,有多少人跟这老汉一样,冤死不抬头?生受?
  “您高寿了?收成可好啊?”看了看他满是粗茧的大手,笑道:“老人家是个好把式。”
  见到有人赞他,李老汉稍稍来了精神,笑咪咪地道:“这儿地气好,收成不错,可租交得也多。我可不敢称高寿,今天七十有二了。”
  “噢?交了租,可还够您一家子吃用吧?”
  李老汉吧嗒了一下嘴:“勉勉强强能活呗,再说,我家里也就剩下大黄了,就是那个老伙计。老太婆早没了,儿子吃军粮的,这会儿也没了,哪天我蹬腿儿闭眼儿,只有一件心事,就是给大黄找个好人家,不能让它委屈了。”那人眉锋一挑,脸色微微一穆,李老汉有些惶恐,不知哪句话说错了。那人沉默了一会,又道:“恕在下冒昧,这左近的村庄当中,有多少乡民与您境况相同呢?”李老汉笑了一下,轻轻道:“多啦,多啦。”
  田间清风吹来,艳阳高照,人间是欢乐还是愁苦,都不关上苍的事。
  片刻,那人起身告辞,李老汉拦住了他:“小老儿还没请教官爷大名。”那人笑笑:“您听我口音,是个外乡人。”他起身拍了拍大黄的脊背,跟老汉长揖而别。远远侍立的几个人,快步走了过来。当先一人执礼道:“将军。”那人点点头,接过侍从手中宽大的披风:“去买些柴米给那老丈送去。”向环侍于四周的众人望了一眼,“川中百姓的日子,也与别处一般的苦。”
  一行人有的摇头,有的叹息,身旁有人牵了他的坐骑过来,笑道:“将军千金之躯,与这卑贱之人聊些什么?再不回程,可耽误了大王的盛宴。”中年人接过马鞭,身跨雕鞍,微微冷笑了一声:“那请问,我赵云又是什么高贵的身份?”扬鞭虚指,“众位呢?高贵到不必吃五谷杂粮了?”
  这种抢白,在赵云来说是极少有的,说话之人被弄得面红耳赤,赵云并未看他,锐利的目光仍向那老人望去,风中,老汉还在那里愣愣地出神。
  “我......说错什么啦?”刚刚一人颇为不安,拉了拉同伴的袖子。
  “你跟将军的时间不长,长了,就懂了。”另一人向他笑笑,做了个“没什么”的手势。
  清冽的风中,赵云已挥鞭,举手,
  “各自上马,我们回去。”
  下
  钟鼎之音如天籁般传来,赵云将军轻轻举杯,呷了口酒,这酒酣耳热的筵席,令他不自觉地想到弦歌彻夜,未央宫。虽然已坐了许久,他的思绪依然有些游离,回不到这盛大的场景中来。
  心里,有些沉。一月来,他目之所见,成都不只有森森殿宇,映日琉璃,还有食不裹腹的流民,麻木无望的老人。如果说,今日的盛宴是攻克成都欢乐的延续,那么这延续,也未免太长了些。
  他举目向席间望去,一众文武衣冠楚楚,神色俨然,军师诸葛亮与取川功臣法正坐了一席,孔明执礼甚恭,或许是有意安排,西川这几位重要大员,须得加意安抚方可。另一边,大将马超坐了刘备下垂首,旁边单列一席,却是长史许靖与中郎将董和,其余众人分坐于大厅两侧,推杯换盏,煮酒行令,整个议事厅,暖意融融,笑语喧哗。
  他再次举杯,杯中酒映出琥珀光泽,他微微一笑。
  “子龙,在想什么?”
  一旁的张飞碰了他一下,把手伸过来。刚刚在厅外一碰面,他便执意拉他共坐一席,五十几岁的人了,豪迈豁达一如当年,只是一部虬髯杂了些许花白颜色,眼神当中一种慈和神采,却是年轻时不曾有过的。
  “没什么,”他向张飞举杯,“我先干为敬。”
  张飞轻轻摇头,笑了一笑,“你在想大哥今日为何设宴对不对?你只是不说罢了。唉,到成都这些日子,可把我闷死。出门想乘马吧,有人跟我说,将军现今身份不同啦,要乘骄,哪能随随便便就叫人见了真容?我说,你奶奶个熊!你家将军这大半辈子就是骑马过来的,坐骄子,我浑身上下九百个毛孔都不舒服......”赵云听得一笑:“改日,你我约定时刻,一同走马骑射如何?咱们赛赛脚力。”张飞一拍桌子,“就这么定了,可惜二哥不在。”
  赵云轻拍一下张飞手臂,不再多言,三将军拢须一笑,将刚刚一丝惆怅抛开,“说这些干嘛?喝酒喝酒。”
  厅内,酒已半酣,酒令又行了一圈,却见刘备由坐席中缓缓立起。
  今日他身着红袍,格外抖擞,举杯踱至中厅,高谈阔论的众人,登时静了下来。
  “列公。”
  刘备不改往日温雅,只是微微有些醉意:“备才微德薄,皆赖将士用命,诸公效力,方有今日。今特设此宴,一来酬谢诸位多年眷顾之情,二来,是有件大事。”他顿得一顿,微微一笑:“备已筹划将刘璋在日所据田宅并成都有名田产,分赐诸官,公等幸勿推却。”刘备的语气,虽然恭谨,但仔细听,却颇为自得,厅内又是一静,孔明抬头,微微有些吃惊。
  这是一笔极为丰厚的资财,刘备平日并未露过口风,看来今日,是实实想给众人一个惊喜,他心中涌过一丝不安,入川未久,不该如此以恩示下呀!
  厅内的气氛有些微妙,按理,应该有人出面推搪一番,即便是假情假意,也不该便如此当之无愧地受了,但今日刘备似乎兴致颇高,看他春风满面,这主意必定已在胸中运筹了许久,既然在席间和盘托出,大家不妨顺水推舟,既良田到手,又不驳主公面子,何乐而不为?一时,厅内寂然无声。
  见众人并无异议,刘备十分称心,当下举杯道:“我敬诸位,干!”
  “慢。”
  还真的有人出头了?底下传来一阵细微的耳语,刘备微微皱起眉头,向那声音望去,是赵云。
  赵云将军缓缓站起,他并不想在此刻扫大家的兴致,按他的想法,至少会有人起身谏阻,因为这实在是个卤莽的主意,于私于公,都不可取,可刘备话已说完,席间却是一片鸦雀无声,他看到的,只是一派面面相觑,到底,怎么了?
  “那......便由我来说。”一个“慢”字出口,他人已立起。
  “子龙?”
  刘备走近他,看着自己多年的老部下:
  “四弟,你有何异议?”
  似乎有许久未与主公推心置腹地交谈了,还有席间的众位大人。
  “成都这些良田美宅,说不得都是盘剥得来,是川中百姓的血汗,主公怎可轻易便分给他人?”他心中所想,当着这些共同打天下的兄弟,便直言不讳,而且,是确实有些急了,今日席间众人,个个都有不菲的身家,财宝良田,多了还要更多?要那么多干什么?而即使只是半亩薄田,若到了贫苦小民手中,说不定就是一条命,一片天。
  刘备咳了一声,不知是因为醉酒还是发窘,他的脸微微有些发红,赵云定下心来,直视着刘备的目光。
  厅内,一众人等低眉顺眼,许靖与董和暗暗对了个眼色,赵云看着他们的神气,胸中一股豪情涌动,连日所思所想,尽数吐出:
  “昔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如今,曹魏在北,每欲鲸吞,我们哪里可以贪图安逸?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这盘剥得来的不义之财,理当归还百姓,令其安居复业,民心放服,怎可夺之为私赏?赵云冒昧,还请主公三思。”
  刘备将手中酒一饮而尽,转过身去,头一次,他觉得这位四弟有些扎眼了。
  “四将军,大王也是一片好意,您这是何必?”许靖由席间陪笑而起,“大家都醉啦,醉啦。”
  赵云微微一笑,“许大夫,末将还有句话说。”他由席间转身而出,在刘备面前,深施一礼,“主公体恤下属之心,赵云尽知,但众位将军,列位大人,跟随主公转战南北,为了什么?请您三思。今日唐突之罪,都在赵云一人身上。”张飞一直闷闷地喝酒,此刻忽然把酒杯往几上一顿,大声道:“大哥,子龙说得对,若只为了几亩薄田,小弟当日在涿郡,早已家趁人值,还出来作甚?”孔明也由席间立起,“三将军少言,且容主公三思,主公,您看。”
  刘备轻轻摇了摇头,转身拍了拍赵云肩膀,“再议吧,再议。”他退至席旁,自己斟了杯酒,众人各怀心事,只叫了乐舞助兴,半个时辰后,筵席散了,刘备目光在几人脸上转了一转,转身进了后堂。
  赵云一口干了杯中酒,神色自若,今日,他也许做了件蠢事,但他的心,却从未有过如此的轻松。
  众人渐渐散了,许靖与董和向赵云斜目横睨,鼻孔中哼了一声,出得厅门,见法正在前,便一同追了上来,“孝直啊,你看今日之事......”法正淡淡一笑:“人家毕竟是大王的嫡系,我等又能如何?两位噤声。”许靖气呼呼地道:“我便看不惯他,他自己沽名钓誉罢了,还连累旁人!就算这田宅没我们的份,可别人没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不能拿自己应得的东西?”董和将戴了红宝石戒指的手挥了挥,“算了算了,我看今日大王脸色也不好看,若不是赵云,怕早要发作。”法正拍拍两人肩膀:“事已过去,还提它作甚?天色尚早,二位有暇,不妨到我府中一叙,莫被此事扰了大家的兴致。”二人互望一眼,俱笑道:“我等敢不从命?只是叨扰大人了,请,请。”三个不沽名钓誉之人谈谈说说,俱是面有忿色,他们既想不通赵云为何将到口的肥肉丢掉,便认定了他不过想借此博个清正的名声,可怎么不长眼睛,动到我们盘子中来?
  厅内,赵云将军已立起身来,脸上一片平静,好象,他的心就一直这样平静着。
  张飞后仰着身子,似乎还在想刚刚的事情,“子龙,人人都说你随和,我看你却倔得象头牛!老张今日服了你,我是帮理不帮亲,待会就见大哥去。”赵云道:“是我卤莽,我自己罚酒三杯。”他说着,神情是一派云淡风清,张飞蓦然忆起初识赵云的那个夜晚,微笑道:“你是一点也没变。”
  人已散尽,孔明缓步走了过来,“子龙,你做得好。”他真挚的神色中微微杂了些苦涩,赵云轻道:“只是几句衷肠之言罢了,却让军师为难。”他知道孔明的难处,与其军师出面,还不如自己出面的好。
  三人互望,俱都一笑。
  府门外宝马香车,一派绮丽繁华景色,二人作别了孔明,张飞却执意要到赵云府上叨杯酒喝,那夜,他喝得酩酊大醉,口里不断念叨:“好兄弟,好兄弟。”
  是夜,云淡风清,赵云将军了无睡意,执枪在手,径入园中,枪如同他手臂的延伸,又似有生命一般,安抚着他。他想起自己少年从军,坎坷孤独,想起初遇刘备时一番壮志得酬的狂喜,想起长坂桥头,荆州江上,想起种种奋斗,种种挣扎,种种无奈,种种奋起。
  自己只是个平凡的人,所有的赞美与羞辱,都是别人加诸于他的,不论怎样,他都甘之如诒。有时,他觉得自己象只青鸟,尽管翅膀愈发沉重,却阻挡不了----奋翼。
  奋翼,奋翼!
  他想着,想着,心中渐渐充满了自豪,充满了尊严。
  
  情花之毒:这次我们再来给在三国时期叱煞风云的武将们投票,并且讨论。
  按照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羽,五马超,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由于只能有15个选项,优秀的武将又太多,都是难以取舍,没有办法啊,所以毒毒私自选了几个,希望大家多多理解。
  这六人为江东孙策、太史慈、甘宁。魏国大将典韦、张辽、许褚、夏侯惇。蜀国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姜维、魏延。还有一吕布。
  很多人未能选上有些遗憾,夏侯渊、庞德、徐晃、张颌、于禁、李典、乐进、颜良、文丑、徐盛、黄盖等等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入选,较为遗憾。不过大家也可以评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