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班固《兩都賦序》




  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毛詩序曰:詩有六義焉,二曰賦。故賦為古詩之流也。諸引文證,皆舉先以明後,以示作者必有所祖述也。他皆類此。】昔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言周道既微,雅頌並廢也。史記曰:周武王太子誦立,是為成王。成王太子釗立,是為康王。毛詩序曰:頌者,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樂稽耀嘉曰:仁義所生為王。毛詩序曰: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然則作詩稟乎先王之澤,故王澤竭而詩不作。作,興也。孟子曰:王者之跡息而詩亡。】大漢初定,日不暇給。【漢書曰:高祖,姓劉氏,立為漢王,滅項羽,即皇帝位。荀悅曰:諱邦,字季。史記曰:雖受命,而日有不暇給也。】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漢書曰:孝武皇帝,景帝中子。荀悅曰:諱徹。漢書曰:孝宣帝,武帝曾孫,戾太子孫。荀悅曰:諱詢,字次卿。】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史記曰:金馬門者,宦者署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三輔故事曰:石渠閣在大秘殿北,以閣秘書。漢書曰: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言能發起遺文,以光贊大業也。論語,子曰:興滅國,繼絕世。然文雖出彼而意微殊,不可以文害意。他皆類此。論語,子曰:東裏子產潤色之。劇秦美新曰:製成六經,洪業也。】是以眾庶悅豫,福應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寶鼎之歌,薦於郊廟。【漢書武紀曰:行幸雍,獲白麟,作白麟之歌。又曰: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又曰:甘泉宮內產芝,九莖連葉,作芝房歌。又曰:得寶鼎後土祠傍,作寶鼎之歌。】神雀五鳳甘露黃龍之瑞,以為年紀。【漢書宣紀曰:神雀元年。應劭曰:前年神雀集長樂宮,故改年也。又曰:五鳳元年。應劭曰:先者,鳳皇五至,因以改元。又甘靈元年,詔曰:乃者,鳳皇至,甘露降,故以名元年。又曰:黃龍元年。應劭曰:先是黃龍見新豐,因以改元焉。】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襃、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漢書曰:司馬相如,字長卿,為武騎常侍。又曰:虞丘壽王,字子貢,以善格五召待詔,遷為侍中中書,又曰:東方朔,字曼倩,上書自稱舉,上偉之,令待詔公車,後拜為太中大夫給事中。又曰:枚皋,字少孺,上書北闕,自稱枚乘之子,上得大喜,召入見待詔,拜為郎。又曰,王襃,字子淵,上令襃待詔,襃等數從獵,擢為諫大夫。又曰:劉向,字子政,為輦郎,遷中壘校尉。】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時時間作【。漢書曰:倪寬,脩尚書,以郡選詣博士孔安國,射策為掌固,遷侍御史。孔臧集曰:臧,仲尼之後,少以才博知名,稍遷御史大夫,辭曰:臣代以經學為家,乞為太常,專脩家業。武帝遂用之。漢書曰:董仲舒以脩春秋為博士,後為中大夫。又曰:劉德,字路叔,少脩黃老術,武帝謂之千里駒,為宗正。又曰:蕭望之,字長倩,以射策甲科為郎,遷太子太傅。】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廣雅曰:抒,渫也。抒,食與切。諷,方鳳切。毛詩序曰: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楚詞曰:抒中情而屬詩。】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國語,泠州鳩曰:夫律,所以宣佈哲人之令德。】雍容揄揚,著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說文曰:揄,引也,以珠切。孔安國尚書傳曰:揚,舉也。毛詩序曰: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故孝成之世,論而錄之,【漢書曰: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荀悅曰:諱驁,字太孫。】蓋奏禦者千有餘篇,而後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蒼頡篇曰:炳,著明也,彼皿切。論語,子曰: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馬融曰:三代,夏、殷、周。】

  且夫道有夷隆,學有粗密,因時而建德者,不以遠近易則。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同見采於孔氏,列於詩書,其義一也。【尚書,皋陶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韓詩魯頌曰:新廟弈弈,奚斯所作。薛君曰:奚斯,魯公子也。言其新廟弈弈然盛。是詩,公子奚斯所作也。】稽之上古則如彼,考之漢室又如此。斯事雖細,然先臣之舊式,國家之遺美,不可闕也。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蔡邕獨斷,或曰:朝廷亦皆依違尊者,都舉朝廷以言之。諸釋義或引後以明前,示臣之任不敢專。他皆類此。】京師脩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公羊傳曰:京師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也。說文曰:城池無水曰隍。周禮曰:囿遊之獸。鄭玄曰:囿,今之苑。】西土耆老,鹹懷怨思,冀上之睠顧,而盛稱長安舊制,有陋雒邑之議。【長安在西,故曰西土。尚書曰:西土有眾。】故臣作兩都賦,以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其詞曰。


  作者簡註:

  班固,公元三十二年至公元九十二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能作文誦詩賦,及長,博覽群書。父彪為續作《史記》,曾撰《後傳》,固以為彪所續前史未詳,欲竟其業,被人誣告改國史,下獄。弟超上書申辯。明帝召他到京師校書部,為蘭台令史。與陳宗、伊敏、孟異等共同寫《世祖本紀》,升遷為郎,典校秘書,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載記二十八篇(《世祖本紀》與此二十八篇,是《東觀漢紀》的一部分)。又奉詔繼續撰寫《漢書》。從此,以“著述為業”,經二十余載,於建初七年(公元八十二年)完成《漢書》。建初四年(公元七十九年)參加了在白虎觀諸儒討論《五經》異同的會議,並任記錄,撰成《白虎通德論》一書。和帝永元初(公元八十九年),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市護軍,行中郎將事,撰《燕然山銘》,紀漢威德。後竇憲事敗,連坐免官,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所著《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也是史傳文學的名著。所著辭賦以《兩都賦》最著名,用西都賓與東都主人對話,“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反映了東漢初期繁榮昌盛之景象。風格模仿《子虛》、《上林》,以長安、洛陽實際史地材料為題材,開拓了散體大賦的新題材。《答賓戲》、《幽通賦》皆為述志之作,文辭豐足,多擬他人但仍不失其風。《詠史詩》是寫漢文帝時緹縈救父的敍事詩,是現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之一。《隋書·經籍志》著錄《班固集》十七卷,已佚。明人輯有《班蘭台集》(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收錄其辭賦雜著。


  典籍要介:

  《漢書》

  漢書,多為班固撰。其中部分為班彪所作《後傳》或據《後傳》改寫而成,八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和同郡馬續完成。《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也是古代傳記文學名著,其中還收錄了西漢一代大量的辭賦和散文,使之具有總集的性質。內容記載漢高祖元年(公元前二零六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二十三年)共二百三十年的歷史。一百篇,由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組成。體例基本上繼承《史記》而略有變更,如改“書”為“志”,創立了《藝文》、《地理》、《刑法》等志;去消世家,併入列傳。漢武帝以前的史實多襲用《史記》原文,但有不少補充和改動。其思想性較《史記》稍有遜色,但作者對客觀事實的尊重使《漢書》在史學史上佔據了一定地位。文學價值亦很高。最著名的《蘇武傳》塑造了一個視死如歸、艱苦卓絕的不朽的愛國英雄的形象。《朱買臣傳》刻畫了一個士人在貧賤時與富貴時不同的精神狀態和處境,揭露了其時代特徵。《霍光傳》暴露了外戚的專橫及其爪牙魚肉人民的罪行。《蓋寬饒傳》描述了一些公卿的醜態,塑造了一個正直的儒者形象。這些傳記繪聲繪色、形象鮮明,可與《史記》媲美。其文敍事周詳,結構嚴密,語言典雅繁富,富於文采,有駢體化傾向,對後世散文發展影響很大。通行注本有唐顏師古注(中華書局本)、清王先謙《漢書補注》、今人楊樹達的《漢書管窺》等。


  落落校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