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與子儼等書》
|
告儼、俟、份、佚、佟:夫天地賦命,有生必有終,自古聖賢,誰能獨免?子夏言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豈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邪?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荼毒,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已,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耳。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罔罔。少年來好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更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複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陋,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恨汝輩稚小,家貧無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於沒齒。濟北汜稚春,汜(毓字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複何言!(本集。《晉書·陶潛傳》,《宋書·陶潛傳》,《藝文類聚》二十三,《御覽》五百九十三。)
◎作者簡註:
陶淵明,公元三六五年至公元四二七年,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三九二年)陶淵明二十八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二十九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四零五年)四十一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四零六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四二七年)病故。歸田後二十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今存詩歌共一百二十五首,計四言詩九首,五言詩一百一十六首。他的四言詩並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陶淵明死後壹佰多年,蕭統搜集他的遺文,區分編目,編定了《陶淵明集》八卷,並親自寫序,作傳。
後來,北齊陽休之又在蕭本基礎上,增加了別本的《五孝傳》和《四八目》,合序目為十卷本《陶潛集》。陽本隋末失其序目,為九卷本。此後,別本紛出,爭欲湊成十卷,北宋時宋庠又重新刊定十卷本《陶潛集》,為陶詩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沒有傳下來。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幾種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詩文兩冊本,南宋紹熙三年刊,有清光緒影刻本;汲古閣藏十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八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漢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五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還有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本和元刊蘇寫大字本等。最早為陶詩作注的是南宋湯漢。元以後注本、評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十卷:常見有四部叢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節先生集》十卷,有家刊本及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節詩箋》,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後者稱為《陶靖節詩箋定本》。
落落校録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