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天子孝傳贊(虞舜夏禹殷高宗周文王)》
|
虞舜父頑母囂,事之於畎畝之間,以孝烝烝,是以堯聞而授之,富有天下,貴為天子。以為不順於父母,若窮而無歸,惟順親可以得意。苟違朝夕,若嬰兒之思戀,故稱舜五十而慕。《書》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言思其來而訓之,愛敬盡於事親。是以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夏禹有天下以奉宗廟,然躬自菲薄,以厚其孝。孔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禹之德於是稱聞。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敬。孝敬之道,美莫大焉。殷高宗諒陰三年不言,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三年而後言,天下鹹歡,德教大行,殷道以興。《詩》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此之謂乎?周文王之為世子也。朝于王季日三,雞鳴至於寢門,問於內豎,內豎曰安,文王乃喜。不安,則色憂,行不能正履。日中暮亦如之,食上必視寒溫之節,食下必問所膳而後退。文王孝道光大,其化自近至遠,刑于寡妻,以禦於家邦,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矣。贊曰:至哉後德,聖敬自天。陶漁致養,菲薄享先。親瘠色憂,諒陰寢言。一人有慶,千載賴旃。(本集)
◎作者簡註:
陶淵明,公元三六五年至公元四二七年,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三九二年)陶淵明二十八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二十九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四零五年)四十一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四零六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四二七年)病故。歸田後二十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今存詩歌共一百二十五首,計四言詩九首,五言詩一百一十六首。他的四言詩並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陶淵明死後壹佰多年,蕭統搜集他的遺文,區分編目,編定了《陶淵明集》八卷,並親自寫序,作傳。
後來,北齊陽休之又在蕭本基礎上,增加了別本的《五孝傳》和《四八目》,合序目為十卷本《陶潛集》。陽本隋末失其序目,為九卷本。此後,別本紛出,爭欲湊成十卷,北宋時宋庠又重新刊定十卷本《陶潛集》,為陶詩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沒有傳下來。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幾種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詩文兩冊本,南宋紹熙三年刊,有清光緒影刻本;汲古閣藏十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八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漢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五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還有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本和元刊蘇寫大字本等。最早為陶詩作注的是南宋湯漢。元以後注本、評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十卷:常見有四部叢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節先生集》十卷,有家刊本及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節詩箋》,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後者稱為《陶靖節詩箋定本》。
落落校録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