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祝融封火神




  炎帝回到陈,请点了一下他的残兵败将,能逃回来的所剩不过三分之一了,他已经老了,要想做部落联盟首领,再也没有回天之力了。于是,便决定把华国部落首领之职让给了还在都城曲阜的长子临魁,因他再无脸回都城去见他的部落成员了,便决定就留在陈,老死终身。他同时决定祝融,负责处理与黄帝的交涉。他把后事安排已定,便闭门谢客,再不过问政事。

  就在这时却接到黄帝的命令:炎帝必须交出父亲少典氏的权杖;炎帝必须带领他的部落到内陆海以东的南方去定居;封祝融为火神一同驻守南方!这三条命令要炎帝限期执行。

  炎帝不再过问政事了,祝融只得到都城去见临魁,商量对策。临魁虽然年轻气盛,对于父亲留给他的烂摊子,他也回天无术,这样,祝融便劝他服从黄帝的命令,再图发展。

  这样临魁不得不带领他的华国部落成员先到陈,拜见了父亲炎帝,两部分人马汇合后,一起南下。南下队伍出发前,炎帝命身边的巫师拿出早已预备的牺牲,设下祭坛,遥祭那些在阪泉战死的将士们。炎帝由随从扶下车,与妻子听一起跪在那祭坛前,祭奠那无数的亡灵。这位曾经叱咋风云的英雄,他满脸挂着泪水,不知他是悔恨,还是过分地激动?——失败也好,胜利也好,反正他做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彪炳史册的大事!

  炎帝之子临魁与祝融带上权杖到轩辕之丘去拜谒黄帝。

  黄帝在宫中接见了他俩,让岐伯接收了少典氏的权杖。然后,祝融请求黄帝同意郴夭部落重返他们的故土。郴夭的请求正符黄帝的心意,因为炎帝虽然败了,但东夷夸父、九黎蚩尤还是他不可忽视的对手,少一个郴夭,在北方就少一个对手。黄帝自然马上就同意了郴夭回他们的故土去定居,并命祝融监管他们。

  炎帝部落前脚一走,黄帝的军队立即占领了中原广袤的地域,蚩尤与夸父本来想与黄帝争抢,因为中原土著人部落与九黎族、东夷族本来就积怨很深,他们情愿黄帝占领也不让九黎族和东夷族来统治他们,这样九黎族与东夷族遭到土著人强烈的反抗,所以九黎族、夸父族一寸土地也没有抢占到。炎帝的阪泉失败,表明了华夏民族开始走向了统一,所以,黄帝对炎帝的战争,下合民心,上应天意。因此,《竹书纪年》上称:“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廷,授以地图。”

  炎帝部落到了南方,由于地理环境上的变化,许多人都不适应,而得了疾病,炎帝虽然已经不再过问政事,但他那颗仁慈之心却没有改变,因此,他对于百姓的疾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由于,再用北方的方法治疗,总不见大效,他只有带着他的随从及胡真官,不顾年老再到那山中去采药,寻求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如今湖南省茶陵县还有炎帝的尝药亭,采药及捣药处,这就是当年炎帝留下的足迹。

  祝融先于炎帝到了南方,他小时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个中原燧人氏部落(今河南省商丘市有燧人氏墓)首领的儿子,生就一副红脸膛,长得威武魁伟,聪明伶俐。不过他生性火暴,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但他的本性却是公正、善良的。那时候,部落祖先已经会钻木取火了,但还不大会保存火和利用火。黎特别喜欢跟火亲近,所以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里,就能长期保存下来。黎还会用火煮饭烤肉,用火取暖照明,用火驱逐野兽蚊虫。这些本领,在那个时候是了不起的事。特别是后来他为炎帝冶铜铸剑,尤其是他对炎帝的忠诚,赢得部落成员对他的敬重。

  有一次,黎的父亲带着整个部落长途迁徙,黎觉得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钻木取火用的尖石头带在身边。大家定居下来后,黎就取出尖石头,找了一根大木头,坐在一座石山下面“呼啸呼啸”钻起火来。钻呀,钻呀,钻了整整三个时辰,还没有冒烟,黎很生气,但是没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钻。钻呀,钻呀,又钻了整整三个时辰。烟倒是冒出来了,就是不起火。气得他脸上黑红,“呼”地站起来,把尖石头向石山上狠狠砸去。谁知已经钻得很热的尖石头碰在石山上,“咔嚓”一声,冒出了几颗耀眼的火星。黎看到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啼啼蹦”敲了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面,就“吱吱”冒烟;再轻轻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窜了。

  自从黎发现了石头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着费很大工夫去钻木取火了,也用不着千方百计保存火种了。黄帝知道黎有这么大的功劳,所以,封他当了个专门管火的火正官,更重要的是祝融是反对炎帝发动阪泉之战的,他虽然被炎帝关进了大牢,在关键时刻,不记前仇,还保护炎帝逃命。因此,黄帝非常器重他,说:“黎呀,我来给你取个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把那些阴暗的角落也给照亮!”黎连忙磕头致谢。从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一次,黄帝驾着龙车。带着嫘祖与素女,路过云梦泽南边的大山。黄帝把祝融叫到眼前,故意问道:“这叫什么山?”祝融回答道:“这叫衡山。”黄帝又问:“你可知道这山的来历?”

  祝融又答道:“古老时候,天地一片混饨,像个鸡蛋。后来出了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生灵。他活了一万八千年,死后躺在中原大地上,头部朝东,变成了泰山;脚趾在西,变成了华山;腹部凸起,变成了嵩山;右手朝北,变成了恒山;左手朝南,就变成了眼前的衡山。”

  刚说完,黄帝接着又问道:“那么,为什么山名叫衡山呢?”

  祝融立即回答道:“这座山横亘云梦与九霄之间,像一杆秤一样,可以称出天地的轻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

  黄帝见他对答如流,特别高兴,笑呵呵地说:“好哇!你这么熟悉南方的事务,我要再委你以重任!”接着,转身对跟随的各部落首领宣布:“从今以后,火正官祝融镇守南方。”

  黄帝离去后,祝融就驻扎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苗民的事务,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经常巡视各处的百姓,他看到这里的百姓时常吃生东西,就告诉他们怎样取火,教他们把东西烧熟再吃。祝融又看到这里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来摸去,就告诉他们使用火把和松明。他看到这里瘴气重、蚊虫多,百姓经常生病,就告诉他们点火熏烟,驱赶蚊虫和瘴气。百姓们都很尊敬祝融,每年秋收以后,就成群结队地来朝拜他。大家说:“祝融啊,我们人丁兴旺了,生活过得好了。你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感谢你,要尊你为帝,你以火施出,火是赤色,我们就叫你赤帝吧!”远古时代的“帝”,还不是秦始皇以后,成了个别野心家的专利了。那时,只要为部落做了好事,成员们便做一条巾给他披上,这样便授予他“帝”的尊号了,这如同后天的藏民族所献的哈达一样。仓颉当时,就是根据部落成员的风俗造了“帝”这个象形字的。从此,祝融就被大家尊为赤帝了。

  正当大家安居乐业的时候,不料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巨响,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系住大地的绳也绷断了。从此,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往西北方向落下去。大地向东南倾斜,江河湖泊的水都往东南方向流过去。南岳衡山这块天,眼看着也要垮下来了,这块地也跟着一晃一晃的,像要翻过去了。老百姓吓得魂不附体,一个个抱着大树,攀着岩石,哭了起来。祝融连忙使出自己的全身本领,像个大柱子一样撑住了天空,把衡山最高峰也稳稳地扶住了。因为有祝融撑住天,衡山这个地方的天才没有垮,山才没有塌。可其它地方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变化,秦岭拔地而起,拦腰斩断了黄河南去的通道,那巫山也突然断裂了,内陆海水蜂拥而出,天地间再次出现了一片混沌。

  祝融在南岳山上活到百多岁才死去。百姓们把他埋在南岳山的一个山峰上,这个山峰就称为赤帝峰。他居住过的最高峰,就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顶上,百姓们还修建了一座祝融殿,是为了永远纪念他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