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出绝对,哑巴一语惊四座




  当年丁香仙子在天河岸边出给宋无忌的奇联绝对,竟从郭丁香的口中说出,宋无忌正是未能对出这幅对联碰死南墙的。哑了10年的小章郎,第一次开口说话竟对出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人间"绝对"。

  "神话神话,干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无非是前有因后有果,先有因后有缘。天上一次姻缘未了,凡间二次继续。

  关于郭丁香的来历与丁香仙子有无瓜葛,为什么哑巴少爷一见到她便张口难收一双瞳孔不转乃至惊若呆鹅,这一切都必须再从天庭说起,从丁香仙子说起。

  丁香仙子虽然是花王手下的一名小仙,百花仙子中的一员,但若论真才实学,却又当列百花仙子之首。最难得的是丁香仙子不仅不恃才自傲,不背后拆台,而且在关键时刻常常暗地里维护花王的地位,为维护百花仙子们的团结献计出力,

  那年初春,百花仙子纷纷下凡"争春",惟独兰花仙子低盾落眼地坐在墙旮旯里不言不语。不哼不哈。牡丹仙子见她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便说:"人活一世,花草一春,你有么心事难道不能过了这春季再说么?"

  "我不想去!"兰花仙子冷冷地说。

  "那怎么成呢?"牡丹仙子说,"天上人间百花干草缺一不可,你春季不去便误了兰花一年。且不论凡间百姓怎么想,也不说上界诸神众仙要笑我治理无方,单是在玉帝面前我也没法交待啊"。

  没想到兰花仙子不但不买帐,反而调转炮口对花王放了一通连珠道:"下凡争春?争什么春?我早不如春桃,晚不如冬梅,红不如杜鹃,白不如山茶。昙花一现有人留恋,月季常开更是妖艳。我算什么?算糖不甜,算盐不成,算姜不辣,算梅不酸。凡间的文人墨客们给兰花草的评价是什么你知道吗?他们说我'既非韭菜又非葱,一团茅草乱蓬蓬',要我为百花王国填补空缺,为老天爷拼凑福禄造化,你就不怕丢了你花王的面子,丑了玉皇大帝的体面?"

  牡丹仙子自出任花王至今从来都没有谁敢当面顶撞她,何况这位敢于破天荒首开纪录者,又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人物呢?

  兰花仙子的话还没讲完,牡丹花王已经气得面色发紫,嘴唇发乌,浑身发抖,下牙直碰上牙,欲骂无语,欲训无词了。只见她"啪"的一抖长袖转身就走,一边走还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狗子坐轿不服人抬,少了你一个,花王的王字同样是三横一竖。"

  兰花仙子在花王未走之前还是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花王一走便立即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似的抽泣起来。

  丁香仙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没有追赶花王,也没有去劝慰兰花仙子,而是掏出一方手帕来,飞针走线地在上面绣了点什么之后便塞给了兰花仙子。

  兰花仙子接过手帕正准备用它擦眼泪,却发现那上面绣着一株水灵灵的兰花草和四句小诗:

  百花争春忙牡丹花中王;若与兰花比不如兰草香。兰花仙子读着读着,立即觉得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整个身心为之一振。低垂的脑袋慢慢抬了起来,弯曲的腰杆子也渐渐挺直了。

  丁香仙子见兰花仙子的情绪有了转机,便适时地走过去劝道:兰妹子,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正是这种不同,才使天上人间出现了"处处花影幢幢,步步芳草幽幽"的美景......

  咱们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例吧。春天,当黄色的迎春花缀满枝头时,白色的玉兰也向蓝天举起了杯盏。当"人面桃花相映红"时,火一样的杜鹃也从石缝间露出了笑脸......她们各有各的英姿神态,少了哪一样也不是真正的春色。

  夏天,既需要龙胆花的千姿百态,也少不了风仙花的明媚妖娆。如果说男人们最喜欢玫瑰花儿带露开,并自作多情地认为,女人都像带刺的玫瑰--既美丽可人又有些扎手的话。那么女人则更欣赏荷花的洁净典雅,并喜欢用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来自喻其洁身自好,冰清玉洁。

  还有那秋菊、冬梅、芙蓉、金桂、雪莲等等,无不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娇姿美态为秋冬二季增光添彩。所谓"桃花三月放,菊花九月开。一般根在土,各自筹时来"仅仅是先后秩序的不同罢了,并没有什么贵贱优劣之分。

  如果百花仙子们人人争先恐后,那么春夏秋冬四季岂不有二至三季见不到花?那一年365天,一天12个时辰,无年无月不开花的人间春色和无口无时不芬芳的天庭美景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你为什么要自暴自弃呢?就因为有人说兰草花是"一团茅草乱蓬蓬"你就觉得兰花一无是处,既不如人么?号称百花之王的牡丹也不过300来个品种,可是你兰花仙子的手下却有1000多个品貌各异的姐妹。我这丁香花虽然有"半天雪"的美誉,却也仅限于在夏季开放,在夜间开放。这就叫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兰花仙子听着听着,两道紧锁的蛾眉渐渐舒展开来。她羞羞答答地说:"丁香姐,看你说的,我算什么呢?哪能同你和牡丹仙子相提并论呢?"

  丁香仙子笑了笑说:"你可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啊。凡间那些文人墨客们,赞誉你的赞词比赞誉我和花王的还多呢?""别骗人了,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呢?"

  "别的你也许没听说过,那'梅傲霜,竹高洁,兰传友谊,荷喻品格'的话该听说过吧?"

  "这有什么呀,不过是一种比喻而已"。

  "好,我再给你念一副对联。上联是:'平生三好,宝马、奇书、美酒。'下联是:'林园四杰,松竹、白梅、兰花。'凡夫俗子们不仅将你与宝马、奇书、美酒相提并论,而且将你与四季长青的青松、翠竹、傲雪的腊梅并称为林园四杰,难道有比这更值得骄傲的么?"

  兰花仙子被彻底说服了。她不仅高高兴兴地同百花仙子们一道下凡争春去了,而且从此后无论在达官贵族的高门大院,还是在穷乡僻壤深山老林,她都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俊男俏女的怀抱,还是在陡崖峭壁之上,她都能受宠不惊,遇险无畏,平心气和地舒展英姿吐尽芬芳。

  也许是那"若与兰花比,不如兰草香"的诗句在起作用吧,兰花仙子手下的众姐妹们始终没有忘记发挥她们的最大专长--香。

  因此,直到现在凡是兰花仙子的下属都特别香,无论是白兰花、珠兰花、米兰花,还是人见人爱的君子兰。

  劝兰花仙子下凡争春本来是件好事,却在无意中得罪了花王。花王,究竟是厌恶那旬"不如兰草香",还是说丁香仙子不该多管闲事,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从那以后,花王对丁香仙子一直看不顺眼,动不动就找碴儿整她。

  若是换了其他人,要找个整治的借口也许不难。偏偏丁香仙子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安分守己度日月,脚踏实地过光阴。花王很难抓住她的小辫子。无巧不成书。正当花王为找不到整治丁香仙子的借口而犯愁时,偏偏发生了"天河事件"。首先是双方打赌,随后是宋无忌南墙毙命,接踵而来的便是宋无忌的坟头上长出了一棵丁香花。

  花王紧紧抓住这个人命关天的大事不放。首先是大造舆论,说丁香仙子是棉里藏针,表面上心胸坦荡,实际上满肚子的弯弯绕--宋无忌之死就是铁证。

  据牡丹仙子分析,宋无忌虽然是自寻短见,但从本质上说则是死于丁香仙子之手。是她用软刀子将宋无忌杀死的。从这一点上说,丁香仙子又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若不从严惩处以戒后人,势必后患无穷。

  舆论奏效之后,花王又向玉皇大帝撰写奏章。为了使那奏章能顺顺当当地批下来,花王还特地加了一句:"丁香仙子在与宋无忌打赌时曾许下诺言,纵然宋无忌为此而死,她也要嫁给宋无忌为妻。"

  这段话乍一一看,似乎与实情毫无出入,但仔细一推敲,则完全曲解了丁香仙子的原意。因为当时有个重要的前提--必须是在对出下联之后。如果偏离了这个大前提,其他的话再真实也是假的,也应称之为断章取义。

  可是,玉皇大帝并不了解当时的详细情况,只是对宋无

  忌之死早有耳闻。因此在看完花王的奏章之后,玉皇大帝觉得就是抛开惩戒二字不讲,也理应成全一下宋无忌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这门婚事。既然变成了蟑螂的宋无忌已经下凡去了,丁香仙子也就非到人间去重新投胎不可了。

  因为老天爷早已料定若干年后,王章郎一定会在王基的携带下到郭家庄去喝"龙凤汤",所以玉皇大帝就安排丁香仙子到郭家庄投胎。

  丁香仙子对宋无忌本无好感。她觉得宋无忌好吃、好喝、好出风头、好吹牛,是个对任何事都懂得一星半点,对任何事都仅仅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半吊子。可是,她万万没想到,宋无忌能以性命为代价去履行诺言。宋无忌的举动虽然毫无价值,且近乎傻冒,可反过来一想,他这种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乃至死而无悔的精神并不是所有男子汉都具备的。

  宋无忌的坟头上长出一株丁香花之后,丁香仙子大为震惊--因为那副"冰冷酒......"的对联只有一种对法,其下联只能是:"丁香花......"

  宋无忌坟头上长出丁香花来,是说明他已经对出了下联,还是一种巧合呢?丁香仙子恨不能将他挖出来问个清楚明白。若是真的对出了下联,我丁香仙子同样应该履行那"纵然因此而死,我也要嫁给你为妻"的诺言。

  辅而,"人死不能复生,神死不可还魂",若要再次位列仙班,只有下凡投胎重新修炼。如果等到宋无忌再次修成正果之后去询问,不知又要等到猴年马月。若要尽快弄个水落石出,惟一的办法便是下凡去当面询问。

  天随人愿。恰恰在丁香仙子拿定主意之后,玉皇大帝也同意了花王关于贬丁香仙子下凡的奏章。于是,丁香仙子便顺理成章地下凡投胎成了郭顶天的女儿。

  郭顶天见女儿出生时满屋生香,满院子的丁香花竞相开放。恰巧自己的妻子又姓丁,于是便为爱女取名为丁香。有趣的是。那投胎转世后的宋无忌和丁香仙子在性格上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原来性格外向、多嘴多舌的宋无忌转世为王章郎之后,不仅成了一言不发的哑巴,而且胆小怕事简直像个女人;性格内向的丁香仙子转世为郭丁香之后,则生就了一副争强好胜的性格,其勇敢、泼辣、能干的品行使许多男孩子也只能望其项背。

  别的孩子一岁之后才会走路,郭丁香8个月就会跑;别的孩子两岁才会说话。她10个月就会唱歌;别的孩子四五岁才开始合泥巴做粑,用砖头瓦块"过家家",她才满周岁已经会培育花草了。

  如果说,这些都不足为奇的话,那么郭丁香那种天生的能够识文断字,善于吟诗应对的才能,则让做父母的既大惑不解又激动不已了。

  郭顶天见女儿从小便喜欢舞文弄墨,便在郭丁香满4周岁那天为她买了一套"文房四宝"。奇怪的是郭丁香第一次见到它们时便能分别叫出纸、笔、墨、砚的名称来,而且在审视那支竹质羊毫时,还自言自语地念道:

  竹小姐身挂招牌,长街叫卖,

  遇见黉门秀才,将奴买进书房来,

  先斗嘴,后开怀,

  满腹心思靠奴说出来,到后来。

  容颜退,血气衰,蓬头搭脑,

  将奴抛却在窗外。

  "你这是说的什么呀,嘀嘀咕咕的?"郭顶天见女儿口中念念有词,诗不像诗,歌不像歌的便问。

  "这是一则谜语呀"。郭丁香像给小朋友讲故事似的对郭顶天说:这羊毫以竹为笔杆,笔杆上还刻了"中号羊毫"4个字。而制作羊毫的工匠们为了推销他们的产品,往往要雇人或自己到街市上叫卖。

  "这就是竹小姐身挂招牌,长街叫卖哕?"郭顶天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那么你爹爹我就成了黉门秀才,将她买到书房来哕?"

  "是的是的,俺爹真聪明"。郭丁香将"俺爹"表扬了几句之后,继续说,羊毫买来之后,先要将笔尖放入口中一咬,如果发现掉毛开叉等毛病就要重新调换。

  "如果没什么毛病便打一杯凉水来将它放进去发一发,然后才能使用对吧?"郭顶天受到女儿的情绪感染,也很快进入了角色,并十分肯定地说:这就是"先斗嘴,后开怀"的由来。

  郭丁香看见"俺爹"每每未卜先知,便十分扫兴地唠着小嘴说:"我不告诉你了,小孩说话大人插嘴,没规矩!"--那种一副大人教训小孩、长辈训斥晚辈的口吻,将郭顶天逗得哈哈大笑,童心复苏,并不得不装成一副小孩子向大人撒娇的样子说:"好女儿,你告诉我嘛,你告诉我嘛......"

  郭丁香这才转怒为喜地做起"俺爹"的先生来......

  事后,郭顶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妻子。刚开始丁氏对丈夫的话半信半疑,几天后发生的一件事儿让丁氏彻底信服了。

  那天上午,丁氏吃过早饭后正在涮锅,门外的狗突然"汪......汪......汪......"地叫了起来。紧接着又传来一阵阵很有节奏感的铁片碰撞铁片的"哆哨......哆哨......"的声音。丁氏一听便知道是补锅匠手里的那串撮牌似的小铁板相互碰撞时发出的声音。

  那是一种无言的广告,它在不断地提醒那些成天围着锅台转的被称之为大嫂、二嫂或三娘、四婶的婆姨们--补锅佬来了。

  丁氏连忙吩咐女儿把"补锅佬"请过来,因为做早餐时她发现自家的锅上有点漏水。

  破锅很快补好了,工匠收了钱并叮嘱了两句:"大嫂,你这锅往后可以烧水,也可以做饭,但再也不能干炒蚕豆、花生之类的东西了。"

  "为什么?"丁氏问。

  "这锅用久了,再炒干东西便容易裂口子"。补锅匠说完正准备挑担子走人,郭丁香却上前一步将其拉住,定要请他猜一则谜语再走。说完也不管别人同意不同意便将谜面儿抖露出来了。

  门外犬吠三声,

  来了一位郎中先生,治的什么病?

  治的露(漏)水伤寒。下的什么药?

  下的内补外托。叫声大嫂、二嫂,莫下药里甘(干)草(炒),

  若下药里甘草(干炒),原病又犯了(漏水)。外托托不住,

  内补补不好。

  连续犯三次,其命定难保。补锅匠听完后笑而不答,郭丁香以为他猜不出来,便拉着担子不让走,并说:"你如果猜对了俺叫俺娘贴你一顿饭,若是猜不出来,今天补锅就不兴收钱。"

  结果可想而知--工匠没难住,丁氏倒贴了一顿饭,但丁氏并不后悔,因为那补锅匠临走时告诉郭丁香说:"你的谜语编得又快又好,可惜太直露了,如果再隐晦·点,便有赢无输了。"

  做手艺的人有一条共同的祖传师训:"宁愿给人三文钱,不可指人一条路。"补锅匠为郭丁香指明了一条路,岂不比退还补锅的三文钱更有价值?

  实践证明"俺爹"的看法是对的。从那以后,郭丁香的谜语编撰水准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谜语比先前更隐晦也更有趣了。

  一天中午,郭顶天的一位朋友因故路过郭家庄,由于天热口渴,特地到郭家来讨茶喝。郭顶天为他倒了一大碗仍然不解渴,郭顶天干脆将茶壶递了过去。

  郭丁香见客人直接用茶壶喝水,便触景生情地编成了一则谜语让客人猜:

  远望也是对嘴。近看也是对嘴,不是舂米的碓嘴。而是对嘴的对嘴。不知是那连珠迭至妙趣横生的谜面于不经意中扰乱了客人的思路,还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那位有"土秀才"之称的客人抓了好半天后脑勺也没有猜出来。最后居然让以"大老粗"著称的郭顶天"蒙"出来了--茶壶嘴对着人嘴喝茶。

  "猜谜猜谜,既是享乐又是受罪"。这话算是抓到了痒处--猜不出来时全府上下,人人愁眉苦脸。只有一个人最得意--谜语的制作者或"打"谜之人。一旦猜对了,在场的男女老少个个喜笑颜开--谜语的制作者亦不例外,尤其是在反复回味中发现那谜面与谜底扣得既形象又生动时,其轰动效应则更大。

  不过郭顶天与丁氏认为:郭丁香女孩子家的经常当众给客人出难题不大好。因此,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尽可能不让女儿出面。今天请王知府全家喝"龙凤汤",乃事关洛阳百姓疾苦的大事,当然比对待一般客人更慎重,更不便让女儿出面。没料到郭丁香在关键时刻,不仅又一次闯入堂前,而且一反常规惯例地抛出一副对联来,让郭顶天感到奇怪的是,女儿在屏风背后刚一露脸,便将王知府的哑巴儿子吓得口成"O"型。双目不转,像中邪着魔一般。

  更奇怪的是,当号称饱学之士的知府大人以及在场的其他人都表示无法对出那副古怪的对联时,那十年来不曾开口讲话的哑巴少爷王章郎,居然大声宣布:

  "我对出来了。"--铁树开花,哑巴讲话,一直被凡夫俗子们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正因为不可能,所以人们在形容那些经过最大努力也无法办到的事情时,往往爱说的一句话便是:要想办成,这件事,除非是铁树开花,哑巴讲话。"

  今天虽然没见到铁树开花,却见到了哑巴讲话,亦堪称天下奇闻又一桩了。

  不过民间对于轻易不开口讲话者还有个很不吉利的说法--三年不开腔,开腔三年荒。

  三年不开腔的沉默寡言者尚且如此,这10年不开腔的哑巴突然开了腔,又会是什么结果呢?郭顶天不敢枉言,只能静观事态的发展。

  可喜的是哑巴开腔后非但没有带来什么不祥之兆,反而一开口便对出了郭丁香寻觅已久的下联。

  王章郎说:'冰冷酒冰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的下联是:'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

  "好,对得好,对得妙!"郭丁香首先拍案叫绝。

  "你瞎叫什么呀!丁香!"郭顶天说,"我虽然不懂对联,却也听说过,云对雨,雪对风,来鸿对去雁,晚照对睛空,人间清署殿对天上广寒宫等应对规则。王公子用'丁香花'对'冰冷酒'本不算工整,我儿因何拍案叫绝呢?"

  郭丁香说:"爹,你说的那些东西都是声律启蒙的规律。所谓'蒙'就是蒙味无知的意思。那些旨在启蒙的声律规则,是用以教导启发处于蒙昧状态的儿童的。王公子用'丁香花"对'冰冷酒'好就好在,乍一看似乎并不工整,细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不仅工整严谨,而且绝无仅有。"

  郭丁香见在场的所有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她侃侃而谈,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因此,她稍作停顿之后接着说:"我们不讲那些大道理了。就说说眼前这副对联吧。上联是将'冰冷酒'三个字的'字边'依次加以说明而下联则是将'丁香花'三个字的"字头'一一逐个加以阐释--丁字上头的一横是"百"字的字头,香字上头的一撇又是"千"字的字头,花字头上的草(廿)则是蓠(万字的繁体)字的字头。以字头对字头边,以干、百、万对一、二、三,以花对酒,以丁香花冰冷酒,实在是既妙不可言,又绝无仅有啊。"

  "好!讲得好!"郭丁香话音刚落,王知府首先叫好。

  王知府是在为郭丁香叫好,更是为自己的儿子叫好。他做梦也没想到,哑了10年的儿子,会有重新开口讲话的这一天;更没有想到,儿子10年后第一次开口便表现出如此非凡的才能。

  郭顶天和丁氏见王知府夸奖他们的女儿,也少不了夸奖王公子几句。哪料到不夸倒没什么,这一夸竟夸出人命关天的祸事来了。

  王基年过半百得子,实指望养儿防老,子承父业或子承父志,没料到原本聪明智慧的儿子被自己一下子给卡成了又哑又呆的废物。近10年来,他一直在为儿子缺少安身立命的条件而担忧,为儿子没有任何维持生计的本领而着急,甚至连咬紧牙关做贪官,昧着良心刮地皮、厚着脸皮吃派饭也无不与此有关。

  如今,顷刻之间便发生了天翻地履的变化。儿子不仅不聋不哑,而且其才华并不比做知府的父亲差,从此后再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面对这梦寐以求的好事,本来就非常激动,非常高兴,再郭顶天夫妇一夸一赞,王基禁不住一把将儿子抱在怀里哈哈大笑起来。

  年近古稀之年的王基,在不足一顿饭的时间内连续数次缉历着大惊大喜又突然爆发出哈哈大笑的王基,这一笑居然再也无法收住,无法吃喝、无法说话、无法睡觉了。

  王基一家因"龙凤汤"而来,但谁也没来得及喝一口便匆匆忙忙地打道回府了。

  回到知府衙门之后,王基仍然大笑不止,多少名医高手均无力回天。王知府整整笑了三天三夜之后,终于一命呜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