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绿原:熔铸的执着

作者:张立群




  最后,融形象、情感于一体也是绿原诗歌“理性化色彩”的重要特征。强调“理性化色彩”的诗歌往往由于侧重理性的表达,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诗歌的情感与具体的形象。但是,如果一旦形象和情感过度的得以放逐,则会使诗歌的说理变得生涩、干枯。绿原是一位善于处理诗歌情、理以及形象的诗人。他不但常常通过非凡的想像设造哲理的具体形象与象征,同时,熟识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也造就了他诗歌中可以以诸多知识化形象来拓展了联想的广度和深度,而且,绿原的许多成功的哲理诗也并不晦涩。
  与以形象说理相一致的还有绿原诗歌中浓郁的抒情性。许多研究者都曾经注意到绿原一生很少写过情诗,然而,这并不是诗人缺乏抒情的依据与理由。事实上,从“童音”时期开始,绿原的诗歌就已经表现出了坦诚而率真的抒情性;政治抒情诗时代的绿原更是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尖锐有力的讽刺,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黑暗社会的愤怒发挥到了极致。只不过,绿原很快由于所谓的“反动集团”而被陷入了逆境,于是,其情感的抒发也相对变得内敛,其形象表达也显得相对深沉。但是,这样的现实条件也造就了绿原诗歌理性表达的均衡性。在《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等篇章里,生动感人的形象与深刻哲理、内蕴的情感相互契合所产生的力量是动人心魄的。而自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呈现在绿原诗歌中那种近乎超然的心态、深刻的理性则正是这种多重结合在岁月淘洗下的自然延伸。
  正如绿原在一部诗集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诗人是在生活之中,不是在舞台之上。生活远比舞台更宽广,更严峻,更难通向大团圆的结局。因此,诗人只能够、也只应该按照生活的多样化的本色,来进行探险式的创作,而不能是,也不应是舞台上常见的、用一种程式向观众展示一段既定人生的表演艺术家。”[11] 贯穿于绿原诗歌中的“理性化色彩”是对真理的追求、对艺术的执着、岁月的坚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熔铸的结果。虽然,绿原并没有以理论和口号的方式宣扬过自己的诗歌追求,但对诗歌理性的真善美追求却始终伴随着他的创作实践,并在时光延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他的生命并进而成为其生存的重要方式。因此,无论就三言两语就能启发读者的心智,还是诗人本身将诗歌视为崇高而神圣的事业,都是其艰难、孤独但又不乏自信的诗歌旅程的必然结果。“但诗不能有庸俗的胜利/理想和果实最后总归可能”,绿原诗歌的理性化色彩是血肉熔铸后的一次结晶,而熔铸过程中的执着则是引人瞩目的一次心路历程。
  
  注释:
  
  [1]牛汉:《荆棘与血液——谈绿原的诗》,《学诗手记》,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74页。
  [2]周良沛:《绿原的诗》,《诗刊》,1992年2期。
  [3]关于绿原接受现代派特别是卞之琳诗歌的影响,具体可见《人之诗》的“自序”部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以及罗惠:《我写绿原》,《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的部分介绍。
  [4]出处同[1],70页。
  [5] 李怡:《从“童真”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绿原建国前诗路历程新识》,《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5期。
  [6]关于绿原诗歌四个时期的具体划分以及每一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具体可见刘扬烈:《诗神·炼狱·白色花——七月诗派论稿》中的“第十二章 绿原论”,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7]见《刘士杰访绿原》,2004年10月19日下午。
  [8]陈丙莹:《绿原论》,《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2期。
  [9] 李怡:《从“童真”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绿原建国前诗路历程新识》,《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5期。
  [10] 牛汉:《荆棘与血液——谈绿原的诗》,《学诗手记》,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74~75页。
  [11] 绿原:《〈人之诗〉续编》“序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诗人小传:绿原,本名刘仁甫,又名刘半九。1922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县。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42-1944年就学于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并与邹荻帆等合编诗刊《诗垦地》。1942年由胡风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建国后曾任报纸编辑、国际宣传工作者、文学书刊编辑、英德语翻译等。198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离休。离休后从事诗歌、评论、随笔等自由写作和德语古典翻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