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回之——领导心术
|
|
|
山寨的英雄大会终于如期举行。
排位连同职位任命一一公布,欢声雷动,群情振奋,皆大欢喜的目的是达到了。我自己也被排在七十二地煞星之首。
晚上在聚义厅大排筵席。只见聚义厅里灯火通明,众家弟兄推杯换盏,盛况空前。我不十分喜好凑热闹,吃了几轮酒,就借故悄悄溜出来。
我一边走一边想心事。山寨的大局已定,诸事稳妥。我所担心的一件事是众人都没有想到的,而且也是不能让众人知道的。山寨对众兄弟都做了很好的安排,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既有责任也有义务,既有激励也有约束,惟独对一个人安排得不充分。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大头领宋公明哥哥。
在萧让写的《告天下英雄书》里,总结了宋大哥的若干优点,如忠肝义胆、智勇双全、胆识过人、雄才大略等。这些我确实在宋大哥身上都看到了,我相信梁山没有第二个人比宋大哥更合适做一把手了。可是,宋大哥不是神仙,他也是凡人。浔阳江上他害怕过,祝家庄前他犯过愁,郓城县里受过贿赂,青州城外杀过无辜,阎婆惜令他六神无主,黄文炳让他火冒三丈。一路走来,诸般凡夫俗子的弱点,宋大哥一一具备。
我们选了凡人宋大哥做头领,而不是神仙宋大哥做头领。尽管他可以自我控制,尽管他会一贯英明,但是难保偶尔也会出些差池。别人出了差池都有救,因为制度设计中提供了约束机制和否决程序,可偏偏在梁山最要害的位置上,宋大哥一旦出了差池,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和否决程序可以使用。
古往今来都是好人政治、能人政治。头领英明无私,组织一帆风顺;可是头领一旦在道德上或者战略把握上犯了错误,整个组织就要蒙受重大损失。
如何约束一把手,防备道德风险和战略导向失误,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看今天众弟兄对宋大哥的一片赞誉之声,我知道,今后这个隐患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只能祈祷上苍保佑了。但愿宋大哥是好人中的好人,能人中的能人,永远不出差池。
想到这里,我不由自嘲地一笑。因为我知道,我这是在做梦。一把手给众英雄安排了座次,谁来认真安排好一把手呢?我边想心事边走,不知不觉来到了水边的小厅。酒宴的喧嚣声逐渐远去,眼前是月色下的浩浩水泊、习习凉风,心情不由为之一爽。正在轻快间,我猛然见一黑影独立草厅中,仔细一看,却是大头领宋公明哥哥,我愣住了!
宋大哥见是我,轻松一笑,说:“是朱武贤弟啊。酒席上吵闹,我偷闲出来散散心,透口气。“我回过神儿来,说:“我也是偷空出来透透气的。“说话间,小喽哕把灯挂上了,在草厅木桌上摆了清茶。宋大哥兴致很高,顺口吟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知道宋大哥吟的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苏学士的大作《赤壁赋》,就赞道:“宋大哥好兴致啊!“他道:“是见了你这样的雅士才有这样的雅兴,来的要是黑铁牛,我怕不是想到吃酒就是想到赌钱了,哈哈!“我也跟着笑了。
信口谈了几句笑话,宋大哥收住了喜色,换了一副比较严肃的神态说:“朱贤弟,这几天愚兄在读古书。不知贤弟对韩非子提的治术做何评论呢?“韩非子我知道,他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生活在战国末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都已经初具规模。韩非的老师是儒学大师苟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这是制约个人发展的巨大阻力。韩非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但意见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后来秦王赢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了得到韩非就发兵攻韩。于是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这样韩非就到了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在狱中被毒死了。韩非子非常重视术的作用,他提出了领导者需要使用“七术“,分别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来树立威信;(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5)疑诏诡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不敢胆大妄为;(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的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7)倒言反听,就是本来想说一件事情,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
历来人们对“术“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阴谋诡计、小人龌龊伎俩,有人则认为是治理国家、统驭下属的有效工具。今天宋大哥给我提出这个问题,看来他也是在权衡这两方面的意见了。我觉得这是个进言的好机会,于是就把自己早想过的一些话讲说了出来。
其实所谓的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治术;一类叫做心术。治术是应对外人的;心术则是看护自己的。心术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作风;治术是为人处事的技巧和谋略。显然,心术是治术的根基。心术是本质;治术是工具。
心术正的人,使用治术就显得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心术不正的人,即使精通谋略,也难免作茧自缚、自取灭亡。这就好比是骑马要有根缰绳,有了这根缰绳,就能驾驭烈马,日行千里;没有这根缰绳,上了烈马只能摔得很惨。
古往今来,很多自以为聪明的权臣小人,玩弄手腕、机关算尽,最后还是自己落个没好下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心术。当年,李世民刚刚得天下的时候,有大臣建议他清理身边阿谀奉承的臣子,并且提供了一个很有谋略的办法,就是假装很严厉地坚持一个错误的观点,然后让大臣表态,那些据理力争的就是忠臣,那些随声附和的就是奸臣。李世民听完这个建议后,当场给予了回绝。他的观点是,领导是标杆、下属是影子,领导是盘子、下属是盘中水,杆子直影子就直;盘子圆水就圆。使用欺诈的手段,只能起坏作用,不会起好作用。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世民不以诈术辨忠奸“。
在这个典故里,可以看见唐太宗的心术,是比较正的。他遵从四个字:一是“仁“,他心存宽厚,不愿意用欺诈手段去威胁别人;一个是“和“,他重视自身的表率作用,注意维护团结,对人诚信为本;一个是“止“,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自己行动的界限在哪里;一个是“静“,他能冷眼看待别人的建议,独立思考,认真评判,不草率、不盲从。
其实心术也就这么四个字,叫做“仁和止静“。
前两个字说的是修养。
仁就是心存善念,和就是不走极端。仁和加在一起就是指“宽厚能容,与人为善“。
后两个字说的是作风。
“止“说的是要有大局观,抓住要领,有所不为。一个领导者的大局有两处:
第一处叫做“三要。“一要利民,就是要时刻想着让众人受益,让大家有好处,让百姓有实惠;二要敬士,就是要给做贡献的中坚力量以应有的待遇,赏罚分明;三要用才,就是做事情要选合适的人,择人任势,人尽其才。孔子说这三条是大节,大节定了,在其他小事情上有些过错也不失为一个出色的领导。大节把握不住,在其他的事情上再努力也是枉然。
第二处叫做“五忧“。要忧贤才,看看自己是不是选拔了合适的人才,是不是给了人才应有的待遇;要忧决断,看看自己的决策是不是正确,战略方向对不对,有没有风险防范措施;要忧谋略,看看自己有没有好的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不能顺利解决;要忧众寡,看看分配是不是公平,大家的意见和要求是什么,能不能满足;要忧德行,看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道德标准,能不能令大家佩服。“静“说的是要把握住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静“的要领是“见利不动,遇事不慌,半只冷眼,一颗素心“。一个好的领导者要有静气,遇到大事件的时候,要稳住心神,压住阵脚,这样下属们的心神才能稳定,局面才不会乱;而平时没有事的时候,则要兢兢业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这样下属做事情才能够不松懈、不荒废。这叫做“以有事之心处无事,以无事之心处有事。“平时待人接物,首先要冷静,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能从局外人的角度冷眼评价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大局不犯错误。能做到“仁和止静“的程度,那么一个领导者的心术就可以说是完整了,这个时候再去驾驭那些五花八门的治术谋略,就可以得心应手、顺理成章了。
一番道理说得宋大哥频频点头。不知不觉明月偏西,夜色渐深,前山那边的宴席也散了。,分别的时候,我特意推荐了苏学士的父亲苏洵写的《心术》给宋大哥。他非常感兴趣,再三嘱咐我抄录一份给他。我就录了一份。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日:“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鸟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意思是说:
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脸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现,也要眼睛不眨,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
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一切战争的道理是:战前要积蓄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战争打响后要鼓足勇气,胜利后要保持斗志。谨慎地做好警报工作,严密地做好侦察嘹望工作,使得耕种者一心生产,用这来积蓄财力物力;给士兵丰厚的给养,使他们得到休息,用这来养精蓄锐;打了小胜仗不松劲,吃了小败仗更要加强训练,用这来提高士气;用人时不要一下子满足他的欲望,用这来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怀义愤,心中有欲望而总不满足。义愤不能全部爆发就勇气十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继续追求。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胜仗,这军队就用不得了。
凡是做将帅的,必须足智多谋而又威严;当士兵的,应当愚昧一点。足智多谋使人感到高深莫测,威严使人感到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紧跟将帅而听从号令。这样,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将帅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
凡是军事行动,必须了解敌方的主帅,了解敌方的其他将领,然后可以进行冒险行动。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刘禅的昏庸,那么百万大军就会束手被擒,邓艾本来就是觉得可以轻视他们才冒险行动的。所以,古时候贤明的将帅,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人,又能以敌人来检验自己的军队,因此,可以决断自己军队的行止。
凡是担任主将的法则是:必须通晓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战形势后才可以打仗,知道节制后才可以指挥军事。通晓事理则理不亏,了解作战形势则能保持不败,知道节制则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不发兵,见了小患不避让,因为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这样才能对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而不轻易施展本领,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一个忍字可以对付各种轻率的勇猛,一个静字可以镇定各种轻举妄动。
军队各有长处及短处,无论是敌军或我军都是一样。那么请教:“我军的长处,我拿出来发挥它,但敌军不与我较量;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回答说:“我军的短处,我把它显眼地暴露出来,使敌军疑虑而退却;我军的长处,我暗中藏起保护起来,让敌军轻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这就是善用长处及短处的策略。“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无所顾恋而又有所依赖。无所顾恋,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会大声喊叫,用棍去击虎;两手空空,遇到一条四脚蛇,也会吓得脸上变色而后退。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这道理的,就可以带兵了。脱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执利剑,则连乌获也不敢逼近;戴着头盔,身穿战甲,却靠着武器睡大觉,那么连小孩也能弯弓射箭把他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的,那么战斗力就会无穷无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