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及其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作者:杨闰荣 隋 雪



  摘要 研究表明拼音文字系统的发展性阅读障碍者与以中文为代表的表意文字系统的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在阅读过程中大脑的激活部位存在差异。关于母语阅读障碍儿童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是近年来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的热点。双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理论假设主要有两种:语言相互依赖假设和正字法依赖假设。前者认为母语的阅读障碍可以自动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后者认为母语的阅读障碍是否会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要依赖两种语言的正字法特征。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论不是相互矛盾的,阅读障碍是否会同时出现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取决于这两种语言是否共用了相同的有缺陷的神经系统。
  关键词 发展性阅读障碍 双语 语言相互依赖假设 正字法依赖假设
  分类号 B842.3
  
  1 引言
  
  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是指某些儿童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明显的神经或器质上的损伤,却在标准阅读测验上的成绩显著低于正常读者[1][2]。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起源于英语国家,如今,几乎所有的语言和文字系统中都发现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存在。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儿童中,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5%-10%[3]。在表意文字中,如以日文和中文为母语的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4%-8%[4][5]。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神经-认知缺陷,研究表明,大脑某些区域的功能变异是阅读障碍发生的神经基础。不同文字系统所形成的大脑主要功能区并不完全相同,不同文字系统中发展性阅读障碍与特定的文字系统的长期使用密不可分。
  近年来,研究者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尤其是不同语言系统中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的异同。二是母语有阅读障碍的个体在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是否也会遇到阅读障碍,尤其是对双语阅读障碍的解释。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和分析。
  
  2 两种语言系统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
  
  2.1 拼音文字系统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特别是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阅读障碍者与正常读者的大脑激活部位有很大的不同。Shaywitz等人(1998)[6]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考察了正常读者和阅读障碍者在执行语音分析任务时的脑激活状况,发现正常读者激活的脑区范围广。随着任务复杂性的增加,正常读者激活的脑区也从脑后部转向前部。首先是枕叶初级视皮层得到激活,随后是角回等视觉相关区域的激活,最后是颞上回的激活。而阅读障碍者很少出现这三步过程,他们的脑后部区域(如威尔尼克区、 角回、纹状皮层)的激活过低;而前部脑区(如额下回的布洛卡区)却过度激活。
  Paulesu等[7]在一个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术的研究中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在语音加工中有明显的缺损,表现在押韵任务、短时记忆任务和首音互换任务中。在押韵任务中,布洛卡区被激活,在短时记忆任务中,颞顶区被激活。而正常的被试,对于相同的任务,除了激活这两个区域外,脑岛也有明显激活。因此认为阅读障碍者缺损的语音系统使得前后语言区的连接变得脆弱。McCrory等[8]使用PET技术对比研究了在阅读、拼写和命名速度方面存在障碍的读者与正常读者执行单词阅读和物体命名任务过程中的大脑激活状况。发现阅读障碍者在词汇阅读和图片命名过程中,他们的左颞枕叶的激活比正常读者明显减少。甚至在行为表现与正常读者没有区别的情况下,PET的扫描结果也是如此。
  2.2 表意文字系统中的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在正字法、读音规则等方面与拼音文字有很大差别。Siok等[9]使用fMRI技术,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两种任务中脑区的激活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同音字判断任务中,正常被试激活了左中额叶和角回,而阅读障碍者除了激活上述区域,还激活了左下前额叶。对于左中前额叶,正常读者的激活比阅读障碍者的激活更强;而对于左下前额叶,阅读障碍者比正常读者有更强的激活。在真假词判断任务中,对于两侧的中额叶、两侧的前额下回及左侧梭状回,正常读者比阅读障碍者的激活更强;而对于右下颞皮层,阅读障碍者比正常读者激活更强。Seki等[10]使用fMRI技术,研究了日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句子阅读过程,发现正常组儿童左颞中回的激活明显,而阅读障碍儿童的双侧枕皮层、前额下部呈现激活状态。Kaneko等人[11]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技术考察了一位日语阅读障碍的儿童阅读时大脑的激活状况,发现他的左顶叶下部,包括角回在内的脑血流量明显减少。
  以中文和日文为母语的阅读障碍儿童的脑成像研究表明,他们在阅读时激活的皮层区域和激活模式与拼音文字阅读障碍儿童的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别。拼音文字阅读障碍儿童的脑激活区域主要在左颞顶区,这些区域主要负责音素分析和形音转换。而在以汉语为代表的表意文字系统中,阅读障碍儿童的脑功能障碍区主要位于左中额回。这些差别的存在预示着阅读障碍至少与不同文字系统的使用有关。
  
  3 双语阅读障碍的理论假设
  
  不同语言系统都存在发展性阅读障碍,这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意味着什么呢?换句话说,母语阅读障碍的儿童是否一定会导致第二语言的阅读障碍呢?研究者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有两个关于双语阅读障碍的理论假设很有影响:语言相互依赖假设和正字法依赖假设。
  3.1 语言相互依赖假设(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
  这一假设是由Cummins于1979年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的熟练程度能够从一种语言迁移到另一种语言。根据这一理论,母语熟练程度高的读者预示着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会达到高熟练水平,反之,母语熟练程度低的读者会自动导致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低。这一理论的一个推论是中央缺损假设(central deficit hypothesis),即认为在一种语言有阅读障碍的个体在另一种语言学习中也会表现出同样的障碍,而不管他是否使用该语言。
  这一理论假设得到了一些实验研究的支持。Oren和 Breznitz[12]对比了母语为希伯来语的阅读障碍组和阅读正常组对英语的阅读情况,结果发现,阅读障碍组的两种语言阅读速度和准确率均低于正常组被试。Sparks等人[13]认为母语(英语)的学习状况可以预测其它外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的熟练程度和学习倾向。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语言的熟练程度能够从一种语言迁移到另一种语言。同样,在汉语的阅读研究[14]中发现,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学习英语时,汉语和英语的语音加工方面都存在障碍。持语言相互依赖观点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障碍源于双语者在母语学习中就已经存在的语音、句法或语义编码缺陷。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