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作者:何俊华 陈新景 曹朝阳



  3.2.2 普通在校生、流浪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常模的频数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流浪儿童的智力情况,根据GITC量表提供的智力水平分类表,现将普通在校 生和流浪儿童的智力水平进行7级分类,结果如下。
  
  
  由表5和图1可以看出普通在校生的智力水平高于理论值,这和我们抽取的被试有关,我 们抽取的是正常上学的学生,因此优秀学生百分比高于理论水平;流浪儿童的智力水平低于 理论值,智力低下的比较多。这也不能说明流浪儿童天生不聪明,主要由于GITC团体智 力测验中无论是语言测试还是非语言测试知识含量比较高,流浪儿童测验分数较低可能是 缺乏教育导致的。
  
  4 讨论
  
  4.1 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调查显示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儿童。通过与学生、老师的面 谈,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下列几方面造成。
  其一,并不是所有的儿童在面对可能导致流浪的处境时,都会选择流浪,这与流浪儿童的人 格特征分不开。调查结果显示流浪儿童表现出比较高的焦虑倾向,他们不愿与人交往,内心 深处有一种倔犟的特性,比较爱面子。面对家庭的破裂、贫困及暴力时,表现出超强的逆反 心理;面对不理想的学习成绩及老师鄙视的面孔时,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以掩饰内心的无助 来维护自己小小的自尊。在生活学习的不如意面前,他们开始怨天尤人,并长时间的处于悲 哀和忧郁的情绪之中,渐渐的发展成自我鄙视、自我轻蔑。此外流浪儿童还有一种强烈的冲 动倾向,长时间的压抑和抑郁,使他们有一种想逃离的冲动,以至经常坐立不安,无法静下 心来。强烈的焦虑和压抑引发生理反应,胸闷、出冷汗、皮肤苍白、食欲不振、头痛、失眠 等。加之流浪儿童均是18以下的未成年人,思维具有片面性,生活经验欠缺。这 就决定了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比较偏激和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陷 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
  其二,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儿童之所以会走上街头,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原因。调查发 现无论是被迫流浪的还是自愿流浪的儿童,在生活中都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理解。从小就自己 的事 情自己处理,过早地接触世间的冷暖,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水平低。以往的研究也表明, 父母的感情投入、良好的家庭环境都显著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健康[5]。
  其三,过去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对部分流浪儿童的访谈结果发现,流 浪儿童在流浪之前或者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者由于身体残疾,又或者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 曾经饱受父母的责骂,同学的讥笑,老师的冷眼。所有这些都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阴影,就 好比为他们打下了一个质量不合格的地基,令他们的发展岌岌可危,遇事敏感,承受力差。 流落街头之后,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有的沿街乞讨,有的以行窃为生。吃剩饭、喝残 汤,饥不择食,衣不掩体。还有很多的流浪儿童受犯罪团伙的控制和指使,每天都在贼头派 出的监工监视下完成几百元的偷窃任务,才能吃饱肚子,否则不仅挨饿、还要遭受毒打和各 种折磨。更有一些流浪儿童被迫去从事色情活动、参与贩卖毒品等。所有这些经历对流浪儿 童的身心影响都很大。加之流浪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社会的冷落和歧视,受到犯罪分子 的教唆和强迫,沾染上了不少恶习。养成了好吃懒做,说谎话 ,性格孤僻等不良的性格特 点。以往的研究和我们的调查都说明了这一点。[6]
  其四,我们的调查也发现流浪原因也是影响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被迫流浪的 儿童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反社会人格,对生活缺少希望,内心多少有一些报复 社会的想法。自愿流浪的儿童出于对社会的好奇和对外界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抵制不住 街头的诱惑,加之少年的好冲动而走上街头成为流浪儿童的一员。他们的内心相对要平和一 些,所以心理健康程度要高一些。
  
  4.2 流浪儿童智力水平分析
  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智力水平低于普通正常儿童,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流浪儿童缺乏受学校教育的机会。由于流浪而丧失受教育机会的儿童,在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要远远不如普通儿童。GITC智力测 验的知识含量很高,所以流浪儿童表现得智力低下一些。
  其二,普通在校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经常有接触类似GITC测题的机会。加之现在的家庭 、学校教育都比较重视儿童素质的培养,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 以普通儿童智商显得要高一些。
  综上所述,流浪经历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影响了儿童以后的发展。学校教 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流浪儿童由于缺乏学校教育,最后可能会成为新时期意 义上的傻子,成为新型的弱智儿童。
  
  5 教育对策建议
  
  5.1 心理健康教育是救助工作的重点。
  流浪儿童一般从小就缺乏关爱,他们从内心世界十分渴望得到关爱和呵护,因此对流浪儿童 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爱”为核心,通过教育,让儿童幼小的心灵得到阳光雨露般的滋润。 这也是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矫正的前提。
  首先,要尊重流浪儿童,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长期流浪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仇视与 敌对。要变这种敌对为接纳,就要求我们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倾听,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去理 解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
  其次,改变认知,变自卑为自信。流浪儿童的特殊经历使他们变得非常自卑。我们可以通过 搞心理活动,多给流浪儿童以激励、赞美、肯定和接纳。让他们真实地去感受成功的快乐, 去体验自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内在的向上动机,渐渐地使他们变得自信、敢于交流、勇于发 言。
  第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流浪儿童由于长期受人歧视,自卑和消极是他们身上的共性。如 何交往成为他们的一大障碍,为此可以通过开设人际交往知识讲座、交往技能训练教给他们 交往的方法与技巧,使他们逐渐敢于和善于与人交往。
  第四,调节焦虑、抑郁的情绪。流浪儿童普遍具有比较高的焦虑水平。这就需要我们用的爱 心和耐心去引导这些孩子,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感受学习 的快乐、集体的温暖。教给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加强自我认识,能够客观地评 价自己,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第五,特殊个案的心理辅导。通过测试,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流浪儿童,根据问题 成因进行个别辅导。
  此外,还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5.2 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在进行心理矫正的同时,为了使这些孩子回归主流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成为社 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要对这些孩子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 意学习目 的性教育,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这些孩子在学习中多体验成功的 快乐,减少失败的挫折。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促进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5.3 加强道德法制教育
  流浪儿童缺乏道德法制观念是普遍的问题。救助流浪儿童应当加强社会道德的教育 ,使其知 荣辱,辨是非,懂法律,使其社会化的进程得以正常进行。由于不是本研究的重点,就不进 行具体讨论了。
  总之,救助流浪儿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就能做的,它需要全社 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帮助。父母、学校、青少年救助中心、少保中心、民政部部门等都应该尽 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挽救这些孩子,和街头的各种诱惑竞争。让流浪儿童早日回归社会的怀抱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