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作者:何俊华 陈新景 曹朝阳
关键词 流浪儿童 心理健康 智力 教育对策
分类号G760
1 引言
在我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 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1]。流浪儿童不是21世纪的产儿 ,古今中外都有,世世代代不绝,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和农村的流动人口的增多,流浪儿 童呈现出增多的趋势。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从流出地 看,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的占65% ,初中以上的占15%;从年龄分布看,7岁以下的占10%,8岁至12岁的占23%,13至15岁的占6 3%,16至18岁的占4%;从离家次数看,初次流浪的占60%,二次以上流浪经历的占40%。 [2]。虽然流浪儿童数量在儿童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 但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社会结构转型和婚姻家 庭稳定性下降,流浪儿童数量将会急剧增加,流浪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 会治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犯罪后备军。
目前对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大都处在收容遣送阶段,其效果不容乐观。流浪儿童的 形成有其 特殊原因,背后有需要解决的家庭问题等,自身也存在着需要矫正的不良恶习,简单的收容 和遣送无法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对流浪儿童的再教育刻不容缓。但就查阅的文献资料来 看 ,虽然对流浪儿童的研究已有相当一部分,但大都是就流浪儿童的管理、制度控制 、资金来 源、权利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对其心理特点的研究很少。本研究试图从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 出发,探讨对流浪儿童的教育对策。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调查对象:石家庄市少保中心流浪儿童(四年级——初一)共60人;河北省石家庄市某民办 学校初一在校生38人;某普通小学在校四年级学生33人,总计131人。
2. 2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了“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3]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 [4]"MHT测验通过项目分析,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 行测定。全量表由8个内容分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 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GITC测验测量的是一般智力。测验分数用作评价智商的高低,测验结果分为语言量 表、非语言量表、全量表三种智商分数和十个分测验的量表分数。
2.3 方法
采用心理测验法对流浪儿童和普通在校生进行施测,了解心理健康与智力发展情况;运用访 谈法了解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
2.4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版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
效度量表就是一般所说的说谎量表,得分高的人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作假,所以测验结 果不可信。效度量表的得分范围是0-10,得分在7分以上的测验结果不可信。这样的答卷民 办学校共5人,占该校总数的13%,普通学校3人,占该校总数的9%。少保中心流浪儿童26人 ,占该校总数的43%。这说明流浪儿童相对于一般儿童更爱说谎,但也看出他们也有一种想 获取好成绩的美好愿望。下面的数据分析是剔除上述人员答卷后的结果。
本调查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89,普通小学生为.90,民办初中生 为.88,流浪儿童为.83。
调查结果,民办初中在校生心理健康得分的标准分数范围为13-58分,普通小学在校生心理 健康得分的标准分数范围为14-57分。流浪儿童心理健康得分的标准分数范围为8—75分。分 数越高代表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1.1 普通在校生与流浪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照分析
将MHT测验的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加起来就是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这是从整体上表 示焦虑程度和焦虑范围的。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以上者,是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 的。每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在8分以上者,也必须制定特别指导计划。为整体了解普通在校 生与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先对有过度焦虑倾向的人数及其占总数的比例进行统计,见 表1。
由表1可见,流浪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儿童,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上都体现了 比较高的焦虑倾向,尤其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三个分量表上表现更为突出。
3.1.2 流浪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流浪原因有比较好的一致性,初中以下学历 的占63%,因内部和外部原因离家出走的各占31.2%和68.80%,因此区分性相对也比较好 。但流浪时间区分性不是很好,各年龄阶段比较分散。所以在对流浪儿童的分析中,只对影 响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变量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流浪原因进行方差分析。
在这里只取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中问题最为突出的三个内容量表进行统计。父母受教育程度 分为两种: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流浪原因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 由于不堪忍受家庭的贫困、家庭暴力、家庭的不良环境或学校的学习压力等而离家出走的, 称之为外部原因。另一种是由于受外面世界的诱惑或伙伴们的支持而自愿离家出走的,称之 为内部原因。统计结果见表2、表3。
由表2、表3可知,流浪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不显著,其中性别 变量在身体症状分量表上差异显著,男生优于女生;流浪原因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心理 健康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内在原因而流浪的优于外在原因。
综上所述,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正常儿童;自愿流浪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优 于被迫流浪的,这一特点表现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对人焦虑、身体症状两个维度上。
3.2 流浪儿童智力测验调查结果
由华东师大心理学系金瑜博士编制的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是一个可以团体施测的测验 ,它由语言量表和非语言量表两部分组成,最佳的适用年龄范围9~16岁。量表信度0.90, 效度0.64。
对石家庄市少保中心9——16岁(四年级——初一)的流浪儿童60人进行了测验, 获得有效问卷46份,相应的普通学校在校生33人,获得有效问卷30份。
3.2.1 普通在校生与流浪儿童的智力水平的差异检验
对流浪儿童和在校生的语言智商、非语言智商及整体智商进行平均数的差异性 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流浪儿童与普通在校生在语言智商、非语言智商以及整体智商上差异都非常显 著,其中语言智商差异最大,非语言智商差异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