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聋人与听力正常人拓扑性质知觉的比较实验研究

作者:王庭照 赵亚军



  以错误率超过10%为检出标准,获得12名聋人被试和16名听力正常人被试的研究数据。根据S PSS11.5的统计报表,聋人和听力正常人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整理如表1。
  
  反应时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26)=0.031,P=0. 863) ,任务变量的主效应显著(F(1,26)=23.753,P=0.000),组别变量与任务变量的 交互作用显著(F(1,26)=5.718,P=0.024)。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 控制组别变 量时, 聋人在两项任务上的差异不显著(F(1,11)=4.271,P=0.063),听力正常人 在两项任务 上的差异显著(F(1,15)=24.235,P=0.000);控制任务变量时,聋人和听力正常 人在拓 扑等价任务上的差异不显著(F(1,26)=0.864,P=0.361),聋人和听力正常人在 拓扑不 等价任务上的差异不显著(F(1,26)=0.846,P=0.366)。这说明,在对不同任务 的反应 速度上,聋人不存在实际的差异,而听力正常人存在实际的差异,表现为拓扑不等价任务的 反应速度快于拓扑等价任务;与此同时,聋人和听力正常人在两项任务的反应速度上均不存 在实际的差异。
  错误率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1,26)=6.049,P=0.02 1), 任务变量的主效应不显著(F(1,26)=2.115,P=0.158),组别变量与任务变量的 交互效 用不显著(F(1,26)=0.266,P=0.610)。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控制 组别变量时 ,聋人在两项任务上的差异不显著(F(1,11)=0.468,P=0.508),听力正常 人在两项任 务上的差异不显著(F(1,15)=2.003,P=0.177);控制任务变量时,聋人和听力 正常人 在拓扑等价任务上的差异不显著(F(1,26)=2.149,P=0.155),聋人和听力正常 人在拓 扑不等价任务上的差异显著(F(1,26)=8.000,P=0.009)。这说明,在对不同任 务的反 应准确性上,聋人和听力正常人均不存在实际的差异;与此同时,在对拓扑等价任务的反应 准确性上,聋人和听力正常人不存在实际的差异,而对拓扑不等价任务的反应准确性上,聋 人和听力正常人存在实际的差异,表现为听力正常人的反应准确性高于聋人。
  
  4 讨论
  
  4.1 关于拓扑性质知觉
  本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听力正常人在拓扑等价任务和拓扑不等价任务的反应时上存 在显著差异(F(1,15)=24.235,P=0.000)。结合原有研究和本研究的结果,我们 显然没 有办法在听力正常人身上拒绝陈霖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对知觉加工所做出的理论假设。
  从本研究需要被试完成的反应任务来看,拓扑性质等价任务和拓扑性质不等价任务是在参考 Pomerants的研究所使用的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设计的,两种任务所使用的图形的亮度和空间 频率相同,可以排除亮度和空间频率等非拓扑性质对实验效应的影响,而只考察拓扑性质知 觉和局部特征知觉的知觉过程。这也是被已有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刺激任务[14]。同 时,听力 正常人在两种任务的反应正确性上的无差异以及反应速度上的极为显著的差异也进一步排除 了我们所使用的从刺激图对中辨别目标图的实验任务会受认知心理学行为实验研究常出现的 “速度与准确率权衡”问题对实验任务解释的干扰。因此,本研究在听力正常人身上所获得 的研究结果支持“拓扑性质知觉优先于局部特征性质的知觉”的理论假说。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没有在聋人身上发现支持这种理论假说的研究结果。虽然聋人反应时在 两项任务上的临近0.05水平(F(1,11)=4.271,P=0.063)的显著差异已经基 本可以从统 计学上解释为真实差异的存在,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和基本问题的讨论,我们不得不慎重 对待。如果我们接受聋人在拓扑性质知觉和局部性质知觉上没有真实差异的存在,那么又如 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聋人身上出现的这种现象显然与现行的“局部加工假说”和“整体加工 假说”都是相左的。因此,我们大胆假设知觉的加工过程可能是一种“整体加工”和“局部 加工”平行进行的过程。更准确来说,基于本研究所使用被试的局限,我们至少可以在诸如 聋人这样有着特殊的视知觉使用经验的一些特殊群体上这样假设。我们做出这种假设的主要 原因是,无论是聋人的语言使用,还是日常生活信息经验的获得,我们都没有办法忽视这个 群体对视觉经验依赖的事实。从聋人手语的使用来说,有研究表明,聋人的手语是一种特殊 的语言形式,手语的使用不仅能够激起大脑皮层语言区的活动,还能够激起大脑皮层视觉空 间认知区的活动[15]。显然我们难以假设使用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所进行的语言获 得和产生 的只是一种“整体加工”或“局部加工”的结果。而极有可能就是,正是这种视知觉的实际 生活经验造就了聋人在把握物体的“整体特性”和“局部特性”上的能力一致性。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假设只是一种初步的认识,它所获的证据还很少,需要更多的多角度 的研究证据来证明。这要求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开展此项工作。实际上,以陈霖为首席科 学家申报的2005-2006年度973计划项目“特征捆绑和不变性知觉的脑认知功能成像”已获得 国 家科技部批准,并把五个子课题的其中一个瞄准为中文阅读障碍者,拟对其拓扑性质知觉及 相关问题进行讨论[16]。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出现研究 转型的一个重要信号。
  
  4.2 聋人和听力正常人视知觉能力的差异
  本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聋人和听力正常人的反应速度无论是在拓扑性质等价任务还 是在拓扑性质不等价任务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1,26)=0.864,P=0.361;F (1,26)= 0.846,P=0.366);与此同时,聋人和听力正常人的反应准确性则在拓扑不等价任务上存在 显著差异(F(1,26)=8.000,P=0.009),而在拓扑等价任务上不存在显著差 异(F (1,26)=2.149,P=0.155)。这可以理解为聋人对拓扑等价任务的知觉能力与听力正常人 相当, 而对拓扑不等价任务的知觉能力劣于听力正常人。
  关于感官残疾个体的能力发展问题一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焦点就是感官的 残疾到底会对这些个体的能力发展造成一种缺陷,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因非残疾感官的有效 使用而形成一定的补偿,即“缺陷说”和“补偿说”。显然,现在我们所获得的证据是没有 办法对这种争论做一个最终结论的。基于这种研究的实际状况,有研究者曾就聋人的语言学 习问题提出了一个“综合语言教育体系”[17]。这实际上也表明,人们已经对此类 问题的争 论感到厌倦,而是想从更具有建设性的角度对聋人的认知发展和教育问题给出比较具有调和 性的建议。问题的关键是,问题研究的开展不可能不带有某种理论前设,这种理论前设可能 是明确的,也可能是暗含的。从本研究的开展来看,我们实际上是持一种“补偿说”的理论 前设的。从本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来看,我们显然可以把聋人视知觉能力的发展朝向“补 偿说”方向靠拢。就视知觉能力的发展来看,这种认识也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佐证[18][19][20]。而就聋人在拓扑性质不等价任务反应准确性劣于听力正常人的 事实来看,如果接受 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是一个平行的过程的看法的话,这种差异我们可以把 它解释为知觉加工过程中“自上而下加工”的不利影响。正是由于聋人对拓扑任务的理解偏 差使得他们在对拓扑不等价任务的反应上不能做出更准确的反应。这种不准确的反应可能表 现在两个方面:目标图检测过程的不准确和按键反应的不准确。这两种不准确都难以对视知 觉实际进程中的“自下而上加工”做出有效说明。也就是说,聋人可能在视觉信息的获取能 力上与听力正常人并没有差异,只不过是他们对这种信息的解释和反应能力上劣于听力正常 人。一些研究也表明,聋人往往在一些较为高级的视知觉认知能力上难以与听力正常人相比 [21]。而这种高级认知能力往往牵涉到比较多的“自上而下加工”对知觉信息的解 释。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