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言和意识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新解

作者:杨韶刚



  摘要 按照传统心理学的观点,只有人类才有思维和意识活动 ,因为思维是意识的核心,而 意识必须以语言为中介。认知神经科学对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意识和思维并不完全依赖 于语言,语言缺失只对扩展的意识产生影响,而对核心意识未造成损害。即使没有语言的参 与,失语症患者仍然能够产生某种有表象的、非言语的意识活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向传 统的心理学观点提出挑战:意识活动既统一又相对独立,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意识,意识并 非仅以语言为基础,并非脑的所有活动都与意识有关,很多脑活动都是无意识的。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意识 认知神经科学
  分类号B842
  
  语言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认为,意识是“人 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1]。因为我们只承认人有意识。如果我们询问周围的人, 人类是怎 样产生意识的?绝大多数人会说:是语言使人产生了意识。正是因为人类有这种独特于其他 生物的语言,才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语言,生物就只能是一些没有意识的存在 。因此,意识是对持续发生的心理过程的言语解释。但是,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 展,特别对失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学术界对语言与意识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值得注 意的新见解。这些新的研究成果 揭示了语言与意识关系的某些脑机制,对语言和意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挑 战。
  
  1 语言、思维和意识: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 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2]。换句话说,进行思想交流主要以语言为中介。语言是对代表实体、事件、关 系和推理的 非语言表象进行的一种翻译和转换。要顺利地实现这种转换,就必须首先假定,在语言之前 有一个能够操纵语言转换的自我和意识。人们习惯上认为,自我和意识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没有语言就没有自我和意识。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自我和意识一定要以语言为 中介吗?如果语言对自我或对意识发挥作用的方式和对其他事物发挥作用的方式一样,就是 说,把最初以非言语形式存在的东西用字词和句子来表示,那么,在任何语言中,就一定要 有一个非言语的自我和一种非言语的认识活动。例如,我们平时经常使用诸如“我知道”这 种短句来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在这个“我知道”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个无需言语 参与的认识活动的表象,这种认识活动是以位于这个说出来的短句之前并且激发该短句出现 的自我为中心的。从理论上讲,这个自我以及人们对这种“我知道“的意识活动的元认知, 并不一定都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表征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我和意识是在人类的语言出现之后产生的,而且是对语言的直接建构。 这种观点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挑战。语言并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 ,而是在和无数非言语事物的联系中产生的。人类生物演化的过程告诉我们,在语言出现之 前,人类的生物始祖就能通过非语言的思维认识事物。经过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这些原始的思维便构成了人类“核心意识”的脑结构。这就是皮层下中枢的某些脑区[3]。
  在临床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失语症现象,这是由于脑神经疾病引起的严重语言紊乱。 失语症和负责语言的脑区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失语症便为语言的脑机制研究提供了有 力的事实依据。过去的一些研究认为,失语症是大脑皮层的言语中枢受损所导致的,例如, 著名的布罗卡区的发现,就把大脑左半球额下回的后1/3皮质确定为言语中枢。但是,近年 来,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院士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在研究中发现,“不论 有多大的语言损伤,病人的思维过程在基本的方面都未受损伤,而且,更重要的是,病人对 自己状况的意识和我的意识并没有什么不同。至少可以这样说,语言对心灵的贡献是令人震 惊的,但是,语言对核心意识的贡献却在哪里也找不到”[4]。他把意识划分为核 心意识和 扩展的意识两种,认为核心意识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只有扩展的意识才是人类所独有的, 而且它们的脑机能也有各自不同的定位。例如,患有完全失语症的病人,无论在听觉还是在 视觉方面,都无法理解别人的语言。他们既听不懂别人讲的话,也读不出书面文字。甚至你 要求他们复述某个单词或声音,他们也做不到。但我们能认为这样的人没有意识吗?达马西 奥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在他们醒觉的和有注意力的心灵中,能形成任何单词或句子。相 反,有很多证据表明,他们的心灵是一种没有文字的思维过程”[5]。
  此外,大量关于意识和语言、思维和语言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从不同侧面对传统的 观点提出了挑战。例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关于两类思维的观点就得到了科学的确 认。一类是借助文字进行的抽象思维,另一类是运用表象进行的形象思维。后者主要是通过 外界物体和情景在头脑中的直接映射(mapping),再加上情景性记忆和自传式记忆的参与 ,从而形成个体对事物的认识。80年代,斯佩里关于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形象视 知觉占优势的研究结论,进一步确认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这些研究都在某种程度 上说明,人的某些思维活动并不完全依赖于语言。显然,这些新的观点向传统的语言和意识 关系的心理学观点提出了挑战。
  
  2 意识的脑机制研究的争论
  
  心理学研究认为,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这个观点在哲学上是正确的,但对深入探讨脑与意识关系的实质并没有具体的帮助。 意识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只有当生物的神经系统达到相当复杂的程度时 ,才有产生意识的可能。因此,一些神经生物学家认为,必然存在着一种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通过对这个“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的研究,就可以发现意识的脑机制。美国生物学家克里 克(Crick)充满自信地认为,“最佳的分析变成我们的觉察,而神经的特征编码成为固定 的频率,其余的皮层活动仍然处于无意识状态。意识这个哲学和心理学的难题完全可以用神 经科学的方法来解决”[6]。
  近二、三十年来,意识的神经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取向,很多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得 出了不少有益的结论。本文着重阐述美国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对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从发生 脑病变的患者身上阐述意识的脑机制研究的某些新见解。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和一个完全失语症的人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口头或书面谈话,但 是,研究者发现,只要你有耐心,适应了病人的那些表达思想的非语言符号的“词汇”,就 能够进行丰富的和富有人性的交流。虽然完全失语症患者左半球的很大一部分脑区受到损伤 ,但并没有被完全破坏。在额叶和左半球的颞叶有两个著名的语言区,即布罗卡区和威尔尼 克中枢,完全失语症患者在这两个脑区都有损伤,而且在这些皮层下面有大量的灰质受损, 甚至左半球基底神经节中的灰质也受到损伤。
  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即使是在这些脑区损伤最严重的完全失语症患者,他们的左半球 仍然有一些区域在前额叶和枕叶未受损。这些脑区虽然不能使人恰当地讲话,但仍然有一些 “与语言有关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产生“由语言引起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按照这 种观点,如果把患者的左半球全部切除,作为语言中枢的大脑皮层受到严重破坏,人就失去 了语言功能,这样的完全失语症患者就应该无法形成意识。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