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试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雷福民
2.3 城市搬迁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2.3.1 心理优越感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一部分居住条件相对落后的城市居民学生因房屋拆迁、搬迁等 原因,到城郊学校就读。他们从原来的低洼棚户区走进了现代气息浓厚的配套小区,既对新 环境产生新鲜感,又存在对以往生活的依恋。相对其他两类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有优越的环 境,优势的地位,形成自信、自主、乐观、开朗,善交际的性格;但往往也有清高,狭隘, 自我为中心,怕脏怕累,片面追求现代和文明,疏远甚至蔑视传统,瞧不起土气和寒酸,缺 少同情等方面的不足。
2.3.2 城市本位思想
城市搬迁家庭的学生以城市主人自居,形成较为强烈的城市本位思想。城市本位思想是城市 搬迁家庭的学生在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冲突中形成的维护城市文化标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 想的形成主要受家长影响,城市家长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经济和资源的冲击,本能 的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外来人员的抵触情绪,这些在平时的言谈中被学生所接收,从而 转化为对外来学生的评判标准。这是两种价值标准的冲突,两种观念的碰撞。在城乡一体化 进程中,城市搬迁家庭学生仍然以城市标准来衡量别人,随即表现出对农村学生的 抵触、轻 视、甚至有些歧视的态度。他们会觉得外来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穿着寒酸,语言特殊,行 为习惯较差,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不能达到城市水平。
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在城乡学校学习。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不同地 区的文化融合,减少心理障碍上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 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城乡学校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整体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 到充分发展;当然也要同时预防各种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的发生[7]。一般来说同 一年龄段 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但因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 同,在心理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 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 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同时,学校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考虑到城乡学生差异,了解他们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特点、社会背景 、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 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教育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 理健康问题,最大限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增加城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感悟,拓展沟通的途径。成都市武侯区组织开展了以尊重、礼仪为 主题的教育活动,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更快适应城市的学习生活,增进城乡学生的了解,他们 开展了以互访、互助形式为主的体验教育,让城市学生走进农村,深入对方的生活环境,增 进了解,消除隔阂。同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采用不同方法、 手段和技术,具体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 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3.2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学家陶行之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 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 错误倾向。”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始终注意培养城乡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 观,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 对社会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的情绪与态度,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 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同时,也要尊重城乡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 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 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机会,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参与 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市武侯区一些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 学生心理档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还注意在日常的教 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以此作为契机开展生动、直观、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3.3 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城乡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情况,但是不能忽视城乡学生生活的 环境、家庭等社会因素。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对 他们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最初就是家庭[8]。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 不同环 境的家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营造一个关爱学生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 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 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促进城郊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不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对 家长也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给他们提供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他们有效地改进家 庭教育的方式。整合学校、社区的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心理 健康教育的内涵。成都市武侯区凉水井街小学开展了“家校结合,共促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的课题研究,每期开展家长心理讲座,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外出实践 活动,增进学生、家长、学校三方的沟通,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通道。
4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城市化”显得尤为重 要。城郊学校学生群体的增加,心理现象的多元化趋势,对城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 高要求。在城郊学校科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实现教 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呼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的不仅是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还 需要对他们存在的心理现象进行归因分析,思考、研究相应的策略方法,为城郊学校学生心 理健康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小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2-25
2 俞国良,陈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36-37
3 邱兴,杨志俊.城市新移民子女亚文化跨越的学校教育干预.教育学报,2006,2(5) :53-57
4 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
5 孙霞.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调查:最大的关爱是尊重.工人日报,2006-06-03
6 Frank Siccone,Lilia López.Educating the Heart:Lessons to Build Respect and R esponsibility.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2,9.3
7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31-37
8 俞国良,陈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24
Discus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Suburban
Schools under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LEI Fumin1,2
(1.Board of Education in Wuhou District,Chengdu,610041;
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610041)
AbstractWith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urbanand rural areas,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and its administration are also diffarent.This arti cle analysed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from the suburban schools du ring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basic principles a nd methods in implemen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suburban schools were expl ored.
Key wordIntegra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suburban sc 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责任编校:张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