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自主交往训练法在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 梅
儿童真正放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主模仿行为增多。过程模仿(参与)即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内容,我们的知识经验基本都是由看、听、模仿而来的,过程模仿强调完整性、有序性,它是学习的基础,孤独症儿童因情绪问题导致他们虽身临其境但置若罔闻,因此看别人的行为举止、看清步骤是关键的一步。此过程时间漫长、内容繁多,一般智力水平较低的儿童会长期停留在此阶段。同时,在新的环境、新的内容学习中依然要加入情绪放松训练,原则与情绪放松阶段相同,但内容不同。
1.3.4通过指标
有明显的过程模仿(全程参与)意识,能顺利地模仿十分钟左右的动作过程,如体操、剥果皮儿并正确进食,活动时能自始自终参照对方。
1.4表情(想法)认知阶段
1.4.1评估
在上一阶段评估的标准中,对变化最大的方面、等级进行评估即可。儿童若能基本做到主动配合,掌握新情境下的新授知识则可以进入本阶段。
1.4.2可选择的活动
“蚂蚁上树”或“小老鼠上登台”、“过隧道识表情”、“看表情交换位置或礼物”、“我们都是木头人”等游戏[5]。此外,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讲解社会交往故事、进行听故事猜表情以及表情自述等练习也十分必要。在其情绪稳定的前提下,要有意识地使儿童明白每个人的想法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1.4.3教学要求
此阶段的重点是加入同伴和交往变量。过程模仿是一种跟随,很难真正建立动态性交互反应。培养相互关注、察言观色的习惯,根据表情观察猜测结果,根据环境主动表示相应的感受(表情)是重要的操作技巧。此阶段对一些认知能力较强的儿童尤为重要。认知能力弱、语言能力弱、情绪不稳定的儿童很难培养察言观色的能力,更不可能养成此习惯。
1.4.4通过指标
有自我情感调控表现,如哭泣时看到好东西会自行停止,能注意看对方的表情并根据高兴、生气两种表情调控自己的行为,有迎合表扬、与别人同步的意识。
1.5运用想象力解决问题阶段[6]
1.5.1评估(在上一阶段评估基础上演变,略)
1.5.2可选择的活动
只要儿童主动提出并持续参与的活动都可以作为重点活动开展,这有助于提升他的心理品质。记日记、玩“猜拳”、“过家家”、“抢椅子”、“一网不捞鱼”等游戏,看有简单故事情节的电视短剧、动画片、电影、主题绘画并讲解等都有助于培养再造想象。
1.5.3教学要求
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理解问题依赖于感知、回忆、思维、想象等综合能力。要有重点地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是重要的培养途径,这在第3、4阶段也很重要,但这里尤显重要。交流中的情感表达要作为训练重点。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轻易可以培养出来的。高功能的孤独症也往往依靠旧有模式解决问题,只有培养真正的自信品质才有助于此能力的提升,训练的重点不应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身技能上。
1.5.4通过指标
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能根据环境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关注游戏的输赢,但基本不乱发脾气。
1.6合作与分享阶段
1.6.1评估(在上一阶段评估基础上演变,略)
1.6.2可选择的活动
“共同商量歌曲的改编”、“三人以上过家家或打仗游戏”、“听反口令”、“导行盲人”、“讲笑话开玩笑”、“多种儿童纸牌游戏”等。
1.6.3教学要求
理解团体中存在第三方立场,并适当假设其多种立场;理解玩笑,但不要求会开玩笑,只要会提问“你开玩笑吧”即可;理解多种评价性语言和其适用的场合,理解常见交往场景。这是孤独症儿童终身目标,要通过细致的活动设计和良好的环境控制帮助他们实现。单靠孤独症儿童自身很难进行。真心与孤独症儿童交朋友要接纳他们的特殊和他们的家庭背景,这样才能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合作才成为可能。
1.6.4通过指标
能理解团体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参与较多的团体活动,遵守规则并能参与规则的制订。孤独症患者的学习和训练需要终身进行,即使达到第5、6阶段的高功能的孤独症人士也不例外,因此其后还会有第7、8阶段……,这些康复训练要结合每个孤独症儿童的实际状态来创设。
2主要实施过程与成效
2.1个案基本情况表
两个案均没有严重的智力问题(原训练机构教师评估严某智力正常),且都能生活自理,但情绪行为问题较多(基本情况见表1)。李某入学两个月后即出现严重的课堂叫嚷行为、偏食日益严重,并坚决不在学校上厕所,从开始随读一两节课变成在资源教室上一两节课。严某从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开学几天还算顺利,一个月左右即在教室乱跑,上课就站在讲台边或在黑板上写字,被制止后就跑出教室,偶有自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辅导家长和教师应用“自主交往训练法”进行干预。
2.2阶段干预目标、措施、效果
根据自主交往训练法的要求,结合两名个案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充分与家长、教师、校领导沟通的基础上实施了干预。由教师和家长合作对儿童的每一阶段训练效果进行了测评。具体情况见表2。
这两个儿童在情绪放松时都出现了短暂的、严重的破坏行为(似有挑衅的意味)。放松开始时,李某有几天格外偏食,中午和晚上都只吃面包;两节课上都持续叫嚷,做操时不出教室,去公园玩到天黑还不想回家,拒绝一切学习要求。参与训练的资源老师只是说“没关系”,并宽慰家长请她放心和放松,给他相当的自由度的同时积极关注他的需要,说得最多的话是“你要想……你就这么做,没关系不说你”;与班主任老师配合做其他同学的工作,大家都表现出一种关注但不强迫的姿态,他很快变得配合了很多,基本不乱嚷了,一周后吃饭也好转了。从整个放松阶段看,他们的行为问题先增后减。
以上仅是我们进行的个案干预的主要环节,因每个儿童的现状、每个家庭的现状、每个家长、教师的心态和已有经验都不同,因此应用时决不能机械照搬以上做法,应根据实际细心地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调整好自身的基础上用爱去创造更适合每个孩子的活动。
总之,在应用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改变孤独症儿童有时比改变我们自己容易,只要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就改变了儿童观,孤独症儿童也就随之改变。
3建议与反思
3.1家长工作是整个实施过程的关键、重心
要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沟通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儿童敢于交往、敢于沟通、喜欢交往和沟通。要做到这一点,重要前提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人们情绪要放松,要让他不担心、情绪不受影响。自主交往训练法对环境和训练者的情绪有较高的要求,不具备基础条件的训练者很难有能力应用这种方法。家庭成员、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与生活调剂。进行干预和选择活动的前提是儿童和家长都感到快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身心疲劳、倦怠、心情烦乱的家长或训练老师没办法、也没必要进行这种训练,因为孩子是不会被感动的,因此会没效果。严某的“反复”就说明了他能很敏感地感受到环境的变化是否真实,他不愿接受没有爱、没有关心、为训练而做的训练。李某是在家长、资源教师、班主任老师的爱的感染下逐渐勇敢起来并变得主动。
有人说,训练孤独症儿童并不难,关键看我们怎么调整自己、管好自己,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作为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和老师,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就没有对他们实施教育的价值,否则只会在训练中“重伤本已孤独的心灵”。
3.2合作、互补的环境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