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作者:王树涛



  摘 要 采用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问卷对西南地区1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中等水平;主观幸福感性别和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贫困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幸福教育
  分类号 B84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1]。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转变,仅仅通过物质的满足程度、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已经不能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全部标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人们对环境的反应建立在个体独特的价值观、过去经历、预期等心理准备状态上,生活质量的标准中应该考虑主观因素[2]。近年来,大学生人际冲突加剧,弃学、厌学等现象司空见惯,自杀现象屡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如此众多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处在社会激烈变革之下和社会思想冲突的旋涡之中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不断降低。倪士光、张宁(2005)的调查研究也表明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呈右偏态分布趋势,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相关[3]。因此,加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提高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西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三所综合性大学随机抽取210名本科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有效被试192名,其中男生85名,女生107名。
  
  1.2 研究方法
  采用尹海兰编制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问卷,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编,共分成情感和认知两个维度,包括消极情感、积极情感、交际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家庭满意度、情感满意度、学习及自我满意度等七个因子。总问卷的Gutman分半信度为0.862,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886。
  
  1.3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spss11.0进行统计处理。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 SWB)的特点
  
  2.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表1显示,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平均分为135.48,每题平均得分(以下简称EM)为3.23,略高于中等水平(3分),并在积极情感(EM=3.71)、环境满意度(EM=3.63)、学业与自我满意度(EM=3.61)等几个维度处于较好的状态。这和郑雪、庞文、韩阳等的研究基本相似。郑雪于2001年调查的广州地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分为5.5761,也略高于中等水平(5分)。庞文、韩阳于2006年调查的黑龙江地区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分为3.36,也略高于中等水平(3分)。
  
  
  2.2 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表2显示,与尹海兰测的中部城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年级差异显著不同,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年级差异均未达到显著,这一研究结果与周翠金等对贵州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果相同[4]。虽然西南地区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情感满意度这一维度上差异相对较大,但也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年级的差别不是影响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
  
  
   2.3 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t=3.929,P<0.05)。其中在人际交往满意度、家庭满意度、情感满意度三个维度上,男生与女生都差异显著,女生的人际交往满意度、家庭满意度以及情感满意度都要明显高于男生,其他几个维度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见表3)。
  
  
  2.4 不同学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从总体上讲,理科生主观幸福感平均数M=136.48,文科生M=134.85,理科生的主观幸福感要略高于文科生,但是并未达到显著水平(见表4),这说明学科差异并不是大学生主管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2.5 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我们将家庭月收入是否超过500元作为划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界线。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其中在人际交往满意度、家庭满意度、情感满意度三个维度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差异极其显著(P<0.01),贫困生要显著低于非贫困生。
  
  
  2.6 不同学业水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表6显示,学业优秀组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不良组,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学业优秀组与不良组主观幸福感差异极其显著(t=2.911,P=<0.01),学业优秀组显著高于学业不良组,这说明学业成就的高低与大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和保持有着密切的联系。
  
  
  3 讨论和思考
  
  本次调查表明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学生差异不大,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中等水平。Greenspoon.P.J和Saklofske.D.H.(2001)认为,心理病态和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5]。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显著相关表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与保持,高校要全方位关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展开幸福教育,从积极情感教育入手,不断地调控和优化学生的情绪,使之保持情绪稳定,强化内心情感,使情绪富有效能,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显著,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这与余鹏、宿淑华和李丽(2005),杨昭宁和孔祥军对东部地区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6][7]。这与抽样的地域性分布以及当今高校男女大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因为西南地区尤其是重庆、四川等地的两性地位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更为平衡,所以当地女性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在西南高校里,女大学生在学业、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女大学生的表现有赶上甚至超过男大学生的趋势,以西南大学2005—2006学年度为例,72.3%的奖学金为女大学生获得,全校评选出的优秀学生标兵中有5位是女生,只有一位是男生,2006年的836优秀毕业生中,就有625位是女生。再加上女性天生情感更为细腻,因此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男生也就不足为奇。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显著,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8]。
  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经济水平差异显著,非贫困大学生比贫困大学生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这一点与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情况相同,并进一步支持了程俊卫的研究结果[9]。本人前期对西南地区大学生的研究表明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更为焦虑、人际敏感、孤僻和自卑,他们在人际交际尤其是与异性的交往上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一方面是经济和学业的压力,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像非贫困生那样潇洒地展开人际交往;另一方面观念保守、交际技巧和亲和力的缺乏,也阻碍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开展。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为了儿女上大学终日劳作,这使得他们对自身家庭产生严重的焦虑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着学科差异,这与余鹏、宿淑华、李丽(2005)测得的结果相似,都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着学科差异[6],而与尹海兰测得的结果不同,她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学科差异显著,艺体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理科生,理科生又高于文科生[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