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城市中学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现状
作者:刘 旺 田丽丽
本研究表明,自我报告为幸福的教师知觉到的工作-家庭冲突显著少于自我报告为一般和不幸福的教师。该结果与国外工作家庭冲突与积极心理体验关系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这说明,一个人若想体验到较高的幸福,必须要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把在学校工作中的消极情感和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压力及时排解和释放,做到在学校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家庭中扮演好妻子、母亲、女儿等多种角色。
5城市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平衡策略的建议
本研究表明,我国城市教师知觉到较高的工作-家庭冲突。随着我国妇女就业率的继续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市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还会有所提高。因此相关部门和组织必须考虑制定工作-家庭平衡计划。结合国外的相关经验[10],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平衡策略,供有关部门和组织参考:
第一,在教师中推行应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弹性策略。弹性策略主要指组织为平衡员工工作与家庭以及其他非工作活动而采取的一种扩大员工工作自主性、灵活性,增强员工控制力的一种激励政策,具体包括弹性工作时间、弹性工作操作和弹性边界。例如,可以考虑把有送孩子上学需要的教师课程不排在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让他们有时间接送孩子。这样教师就得到了组织的支持,他们也会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较高的工作效率。
第二,学校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工作信息,如政策信息、领导意图、角色职责以及一些满足家庭需要的社会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减少学校制度和政策的模糊性,减少由于角色信息模糊和冲突形成的压力对教师家庭生活的影响,从而减少家庭对工作的影响。
第三,制定培训与咨询计划。学校要主动为教师制订和实施旨在正确处理工作和家庭关系的培训与咨询计划,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处理冲突的能力,减少工作-家庭冲突。
第四,实行支持性福利薪酬制度。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个阶段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和家庭特征。为了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家庭冲突,管理者应建立一个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相适应的支持性薪酬体系。该体系通过允许员工参与设计最能满足他们当前需要的薪酬结构使报酬个性化,从而提高激励的效价,提升教师对工作和家庭领域的控制能力。如实行灵活福利,允许教师在众多福利项目中选择,允许每个教师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养老金计划、个人服务计划以及支持性服务福利等福利清单中选择一组适合其需要和情况的福利。
参考文献
1宫火良. 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6,29(1):124-126
2Linda ED, Christopher AH. Gender difference in work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1,(76):60-74
3陆佳芳,时勘, Lawler JJ. 工作家庭冲突的初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 8 (2):45-50
4吴谅谅,冯颖,范巍. 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压力源研究. 应用心理学,2003,9 (1):43-46
5Netemeyer RG, Boles JS, McMurrian 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familywork conflict scal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40):400-410
6Yang N,Chen CC. Choi J et al. Sources of work family conflict: a Sino-U. S.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work and family demand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113-123
7易松国,陈丽云,林昭寰. 从家庭主义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国离婚模式的变迁. 南方论丛,2005,(2):115-118
8Posig M, Kickul J. Workrole expectations and work family conflict: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exhaustion. Women in Management Review,2004,19(7/8):373-386
9Noor N M. Workfamily conflict, workand familyrole salience, and women's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144 (4): 389-396
10Shin DC, Johnson DM.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78,(5):475-492
(责任编校:张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