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儿童赌博行为研究述评

作者:魏勇刚



  同时,儿童赌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西方一些社会中,父母 似乎对其子女的赌博行为较少禁止。Ladouceur和Mireault(1988)的研究表明,有80-90% 的父母乐意承认他们的孩子有赌博行为,而84%的父母对该问题并不反对[28]。Gup ta 和 Derevensky(1998)的研究则发现,有78%的儿童是在他们自己的家中进行赌博。这样, 父母经常充当赌博的行为榜样[1]。有研究表明,20-25%的成年赌博者的孩子也 有赌博行为 或者表现出各种成瘾现象,并且有25-40%的成年病理性赌博者的父母也是问题性赌博者 [29][30]。根据Griffiths(1990)的研究报道,有44%的儿童开始赌博行为是因 为他们的朋友 正在参加类似的活动,而儿童的大量赌博活动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当他们长大一点后就倾 向于与他们的朋友一起在朋友家中进行赌博[31]。这些研究表明,在赌博行为和其 他的成瘾行为以及涉及这些行为的习得的社会学习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联系。
  
  5 评价与展望
  
  一方面,儿童赌博行为属于一种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 ,儿童赌博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病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 已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主要调查了儿童赌博行为在某一 社会或环境中出现的概率,分析了儿童赌博行为的习得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赌博行为在儿 童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而为儿童的教育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32][ 33]。从 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的研究侧重于采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范式,采用定性化的描述性统 计 分析对儿童赌博行为的现状作社会学和教育学解释。这些研究虽然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应和应 用价值,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难以深层次地探讨儿童在赌博活动中的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赌博行为是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这些认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很多生 理和心理成分的参与,包括认知过程、情感态度、人格特征、神经机制等。例如,国内学者 李红等人采用两副纸牌赌博任务,对3-5岁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delay of gratification )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有利纸牌的选择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岁儿童多数倾向于选择 及时奖励大但延迟惩罚更大的不利纸牌,而4岁儿童逐渐倾向于选择及时奖励小而延迟惩罚 也相对小的有利纸牌,并且在增加不利纸牌的不利性(惩罚数量和频率都同时加大)之后, 总体上儿童在此任务上的成绩得以改善,但大多数3岁儿童仍倾向于选择不利纸牌[ 34]。 这些研究常常不是从反社会行为的角度去探讨儿童的赌博活动,而是以赌博活动作为一种实 验范式,来揭示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及其机制。
  因此,已有的研究实际上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儿童赌博行为。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 系,但是又不完全等同。目前有关儿童病理性赌博行为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 和初步的定量分析,而采用较深层次的实验法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比较少。未来 的研究应该拓展学科领域,实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交叉,更深层次地探讨作为反社会行 为的儿童病理性赌博活动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神经机制。此外,关于儿童赌博行为的跨文化 研究也值得重视。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儿童的赌博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社 会文化的产物。一个社会文化对待赌博行为的价值态度会直接影响赌博行为的习得与发展。 因此,儿童的赌博行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受社会文化的强化而得以形成和发展。已有的研究虽 然分析了社会文化在儿童赌博行为的习得中的作用,但是对社会文化如何影响儿童赌博活动 时的心理和认知神经过程却鲜有探讨,而且也缺乏不同文化之间在该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 Gupta R, Derevensky J L. Adolescent gambling behavior: A prevalence s tudy and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associated with problem gambling. Journal of Gamb ling Studies, 1998, 14: 319-345
  2 Fisher S. Gambling and pathological gambling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 f Gambling Studies, 1993, 9: 277-288
  3 Shaffer H J, Hall M M. 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adolescent gambling disor ders: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and guide toward standard gambling nomenclature.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996, 12: 193-214
  4 Ladouceur R, Dub D, Bujold A. Gambling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of Gambling Studies, 1994, 10: 363-370
  5 Bandura A, Ross D, Ross S. A comparative test of the status envy, soci al powe r, and secondary reinforcement theories of identificatory learning. Journal of A 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3, 67: 527-534
  6 东云. 当今赌博行为的心理透视. 生活与健康, 2006, (4): 42-43
  7 Benjamin J M, Weinstock J, Ledgerwood M D, et 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Promote and Inhibit Pathological Gambling.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2007, 4: 208-217
  8 刘华清. 赌博心理探究. 生活与健康, 2001, (2): 35-36
  9 Kearney C A, Drabman R S. Risk-taking/gambling-like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 ldren.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992, 8: 287-297
  10 Gupta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deo game playing and gambling be havior i 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aster's thesis. Montreal,Quebec, Canada:McGill Un iversity, 1994
  11 Fisher S. The amusement arcade as a social space for adolescents: An empiric al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5, 18: 71-76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