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国外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研究现状

作者:陈 瑜 张 宁 裴 涛



  2.2.4 其他因素
  许多其他因素加剧了孤独症儿童家庭的不良应激状况。这些因素包括儿童父母维持社会支持 的行动减少、自尊水平下降、心理稳定性降低、应对能力不足、无能感增加等[6]。家庭应激学家表示,父母经受的应激水平将影响到他们与儿童之间 亲子互动 的频率和质量,而这些互动对于儿童的治疗和教育计划帮助很大[13]。因 此,孤独症儿童家庭如何应对这些应激源,实现家庭的健康适应和良性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
  2.3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适应与调节机制
  国外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父母如何良好适应、调节压力。研 究者通过考察适应良好的孤独症儿童家庭,逐渐探索出家庭应对压力的调节机制。
  2.3.1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适应
  一些国外研究者发现,同样深处逆境,有些孤独症儿童家庭不仅未被困难击垮,反而发展出了 良好的适应结果。Gray(2002)通过对孤独症儿童家庭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惊喜地发现,父 母与孩子的沟通问题随着时间越来越少,其原因是孩子能力和父母对孩子沟通意愿的 理解能力提高,父母期望值降低,家庭成功应对方式增多等;同时,孩子恶劣行为对父 母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这可能一方面与孩子社交能力提高、家庭社会生活中谨慎 约束有关 ,另一方面也是父母对外人敏感度降低、孩子问题行为对父母自尊的危险降低的缘故[ 17]。 其他研究者也发现了孤独症儿童家庭在应对困境的适应过程中朝向良性发展的事实,包括家 庭和谐度提高、参与卷入度增强、家庭成员获得个人成长等[8]。
  2.3.2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压力调节机制
  大量研究证实,虽然孤独症儿童家庭长期处于应对各种压力事件中,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在 逆境面前一蹶不振。相反,有些父母通过调整适应、发展出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方式,使家庭 朝向正向目标发展,并使自己保持良好状态。孤独症儿童家庭发展出积极应对方式,例如提 高见解和 接受、寻求支持、表达情感等等[18]。父母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尽 可能兼顾儿童特殊需求和自身个人兴趣两个方面,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
  家庭成员内在的正向特质是应激调节机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外研究者在对孤独症儿童家 庭深 入细致的个案追踪和质化分析研究中,发现父母具有的许多正向特质对缓和危机冲击、调节 压力和良好适应具有积极作用。这些正向特质包括: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良好性格[6]、合理 认知[6,13,14]、内控归因[6]、信念[13]、乐观[13,14 ] 、幽默感[14]、快乐与满足感[14]、感恩[14]、宗教信仰、问 题应对能力[8,13]等。孤独症儿童家庭对于外在资源的利用是重要的调节压力方法。研究者们证实宗教组织、家庭 关系[8,13,17]、社会支持[13,14,17]、治疗服务机构[13]对于促进孤独症儿童父母复原力具有积极作用。
  
  3 研究趋势与展望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研究领域又出现两个新的研究热点。一方面,在对孤独症儿童 家庭成员整体应激状况较为了解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成员之间应激应对 的个体差异和相互作用。过去的研究都证实了孤独症儿童亲属处于高危状态,但忽略了不同 家庭成员所受负面影响未必相同的事实。Hastings及其同事(2005)系统分析了孤独症儿童 家庭的心理功能,发现母亲的抑郁程度比父亲高,但其积极评价也较高;进一步的回归 分析揭示,母亲的应激状况同时受孩子行为问题和父亲抑郁的影响,而父亲的应激水平仅与 配偶的抑郁有关[18]。这一结论颠覆了普通人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压力来源的一般 观念。第二 ,另一些专家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的差异产生浓厚兴趣。然而由于取样大 小和研究工具的差异,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Magana和Smith(2006)调查美国拉 丁裔与非拉丁裔白人中孤独症儿童的母亲的心理忧伤和良好适应的差异发现,后者比前者情 绪 更为低落、心理健康水平也更低,她们对同儿童住在一起有更多的消极抱怨[19]。 Blacher 和Mclntyre(2006)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白人和拉丁裔患儿母亲之间的行为问题 和良好适应在方式上不存在差异;拉丁裔母亲与白人母亲相比,抑郁症状明显较高、士气较 低,但受儿童积极影响却多于白人母亲[7]。这两个新热点的出现,将推动相关领 域朝着更为纵深的方向发展。
  纵观当前国外孤独症家庭应激研究现状,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从研究 内容来看 ,目前国外的研究虽然在考察危机因素对家庭影响的同时,开始从积极正向角度探究孤独症 儿童家庭或父母的应激应对与适应过程,但是对于家庭良好适应和积极应对的实质性研究较 少;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当前研究主要集中针对儿童家庭的横向研究、描述性研究;而 纵向 的长期跟踪研究不够,因而缺乏关于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应对作用机制和过程的研究;第三 ,在 研究对象上,对孤独症儿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应激应对研究较多,而将家庭整体作为研究 对象较为欠缺;同时,由于样本数量较小和地域局限性问题,研究结论的推广度受到限制; 第四,研究工具上,大多数研究者选用以普通人群为常模的问卷或量表对孤独症儿童家庭成 员进行调查研究,忽略了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特殊性。
  在我国,关于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国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 经验对于推广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特异性角度出发,对经历重 大危机的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应对状况进行研究,对于推动整个应激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具 有开拓意义。此外,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研究不仅对儿童父母实施心理援助提供方向,而 且为整个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针对当前研究现状的不足,展望未来研 究趋势,我国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关注孤独症儿童对家庭的负面影响 转向 深入研究儿童家庭、父母良好适应的积极取向,重视儿童家庭复原力的研究;其次,从孤独 症儿童家庭成员应激应对的个体研究转向受创家庭的整体研究,注重个体、家庭、社会环境 的交 互影响;第三,从横向调查研究为主转向质化、量化研究相结合,深入考察和了解家庭在儿 童不同治疗阶段应激状况的变化和发展;第四,从小样本、地区性调查研究转向大范围、综 合性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孤独症儿童家庭应激的差异和特点。
  
  参考文献
  1 V. Mark Durand, David H. Barlow著.异常心理学基础. 第3版.张宁等译.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29-531
  2 张建娜.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中国医刊, 2005, 40 (4): 5-7
  3 祝春霞. 儿童孤独症临床研究现状. 贵州医药, 2005, 29 (11): 1055-1057
  4 Robert L. Koegel, Laura Schreibman, Robert E. O'Neill, John C. Burke. The per s onality and family-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rents of autistic children.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3, 51 (5): 683-692
  

[1] [3]